..续本文上一页认识到本性的缘故。但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又有多少呢?所以从某种角度说,证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在我们平常修行过程中,直接在座下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实修,也不是那么能做到的一件事情。因此《自我教言》很适合我们目前的修法。很多人觉得这与禅宗明心见性和密宗真实教授相比,这种修法是一种着意,就觉得比别的教法低一乘。但要知道我们的根机目前仍然停留在这么个阶段之中,必须从“低的”来创造更高的。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理解以上道理就能对《自我教言》的一句一字都会生起极大信心而纳入心相续。
“不该之事有三种:友前不该有喜怒,承诺不该有变动,行事不该有表里。”
“友前不该有喜怒”:朋友面前不该有喜怒。比如说,今天好像很高兴,明天又在朋友面前忿怒等等。这不是讲解一些世间做人道理吗?这还叫做佛法吗?当然叫佛法。佛教是一种圣处,内心时刻调整自己的贪嗔痴一切烦恼,也不因自己的行为使他人生起贪嗔痴烦恼,这就叫做佛教。我们不是讲解佛教是一种圣处吗?我们调伏内心使内心时时刻刻都在平等清净状态当中就名为圣处。在他人的面前也要做到一个圣处者。一个圣字,也就是说,以我们的行为和言语不造成他人产生贪嗔痴现象,这就叫佛教。所以不要在朋友面前产生喜和怒。要是有时候高兴,有时候忿怒,会导致朋友之间的分离,而分离必然会有嗔恨心,嗔恨心是堕入地狱之因。
“承诺不该有变动”:我们平常面对朋友,心中的承诺不能有改变。在修行中更应该做到承诺不该有变动。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证得佛果,我们的修行应当精进,这个承诺不能有变动。像法王如意宝的做法让谁都感到不可思议,说什么时候讲法,就在什么时间讲法。要是迟到一两分钟,就在大众当中做忏悔,还要讲解他耽搁一两分钟的原因等等,承诺之事是一点都不变动。我们也应该这样,慢慢纠正吧,承诺不该有变动。
“行事不该有表里”:平常不能表面上做一套,内心当中又去想一套,表里应该一致。修行也是同样一个道理,表面上做一个修法的样子,内心还是被贪嗔痴一切烦恼束缚,没有归纳在修行之中,还在懈怠和昏沉之中,这不叫做正法。非法与正法的区分就在于内心调伏之上。
“莫作之事有三种:切莫自大与傲慢,切莫暗中说他过,于谁亦莫作轻慢。”
“切莫自大与傲慢”:自大与傲慢会生起对他人的诽谤,会造成对上师、对佛法生不起信心,一旦不具备信心,完全失去了密宗整个誓言。密宗所讲解的共同誓言为十四条根本誓言,是在信心的基础当中创造的。一旦不具备信心,自大与傲慢者是很容易犯诽谤上师第一条的,因为自大与傲慢的原因,我为什么要听你的话?也会犯第二条违背上师的教言。同时在金刚道友之间就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他人算什么,与金刚道友之间也会产生矛盾。前三条誓言都违犯了,余下的那就更不要谈了。无上窍诀大圆满总分为上师三门而支分的二十七条根本誓言,也是在十四条根本誓言的前三条而支分二十七条,只要前三条一犯,二十七条根本誓言都已经犯了,所以说信心是相当重要的。树立信心的前提当然是断绝自大与傲慢。我们开始进入密宗的时候要具备五种圆满:地处圆满,观想自己所居住的地方为西方极乐世界;导师圆满,所依止的上师为阿弥陀佛;眷属圆满,跟随着自己一起修法的一切眷属都要观想成男女菩萨;所修行的法为大乘法宝;时间为超越三时,在第四时大平等当中。所以还是在信心当中创造五种圆满。一旦自大与傲慢的时候,当然五种圆满就不存在了,不具有五种圆满的话,那密宗就不要谈了,下面也跟随着一个一个消尽。
“切莫暗中说他过”:不要在暗中说他人的过失。暗中说他人过失的时候,对他人起不了什么损害,反而损害了自己。作为一个密宗的道友,你要是暗中说他人的过失就犯了密宗十四条根本誓言的第三条,也犯了密宗根本誓言十四条的第二条违背上师的教言,违背上师的教言,那导师也就诽谤了。因为这些都是跟随上师而起现的。那要是犯了前三条的话,一切都在违犯之中。从世间角度暗中说他人的过失,也是一种不正常人的做法,有教养很正常的人是不会随便在背后说他人的过失。
“于谁亦莫作轻慢”:指的是什么呢?我等导师释迦牟尼示现涅槃的时候,为阿难及一切信众授记,末法时代为了救度众生他将呈现不同的示相来度化众生。不同的示相当中有五百清净化身和五百不清净化身。不清净化身当中旁生也有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出家僧众里也有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如同我们现今所依止的导师这般,金刚道友中可能也有很多释迦牟尼佛的化身。没有进入佛门的大众当中也可能有释迦牟尼佛的很多化身。所以对谁也不能轻慢的。也就是说,时时刻刻都在调伏内心中去行持为妙。藏族有句俗话:“佛在何处皆不知,因此要生平等信;贼在何处也不知,是故当存谨慎心。”也就是说佛在何处也不知道,因此时时刻刻都要提起信心修行。
“不应之事有三种:不于富人施财物,不于狡者起信心,于谁亦莫说密语。”
“不于富人施财物”:不要于富人布施财物,因为富人本来就有财物,你要是给他一些财物,他就把它当作很一般的东西,内心中这件事想都不想的。要是把财物给一个贫困的人,他内心当中会生起很大的喜悦,因为他没有财物的原因。所以我们在布施当中,就布施给贫困的人。
“不于狡者起信心”:就是不要对狡诈者起信心。狡诈者指的是什么呢?内心当中并不具备功德,表面上做个样子。末法时代恶知识很多,谁是恶知识谁也不知道,因为恶知识多数都是做个样子像善知识般,但内心当中还是有所图的。因此,在这种诈相者面前不要生起信心,不要依赖于他,不要把自己的一生托靠在这个对境之上。一位狡诈者本来就不具有实际功德,引导的一切都是偏邪,所以不能对如是者起信心,就这么去理解。当然我们内心对谁都要有个平等心,不是说我们作个辨别,对谁不生信心,对谁生信心。那样的话信心就产生偏袒,一旦信心偏袒,怎么又能守住十四条根本誓言呢?
“于谁亦莫说密语”:尤其是密宗所讲解的不共法,对谁都不要随便说这些密语。这两天我们所讲解的法都叫做共同法,只要对这个法生起信心者,对谁讲解一些都没有什么过失。但怎样理解这个密呢?前一段时间我在深圳的时候,有几个大学教授问我这个问题,他说他虽然对密宗有很大的信心,但怎么也理解不了密宗为什么要密呢?为什么不光明正大呢?他说这个密要是指的是不光明正大的话,那密宗怎么还算得上是佛法?我告诉他,密宗不是不光明正大,密宗更光明正大。这种光明正大是针对不同的根机而树立的。比如说,一个识字不多只会种庄稼的农民,你要是当下给他谈高科技,他怎么也理解不了,那谈还不如不谈。因为,要是谈的话,没有智慧的人反而会对你产生诽谤。我给他讲了这么个故事:过去藏族人没有见过煤,也没有见过煤油。藏地的土司到汉地去参观,回去的时候就给藏族人说,汉地太奇怪了,你们知道他们烧的是什么吗?烧的是石头,若要是点不燃稍许加点水那燃得更厉害。那高原上面的人谁都不相信,不可能,石头能点燃的话,我们高原地带有的是石头,谁烧过石头呢?水是灭火的,怎么倒水以后会燃得更猛呢?他们完全不相信,还说你这个人说的全都是假的。实际当中有这件事吗?有的。烧的是煤,上面倒的是煤油。就像这一模一样,很深刻的道理对一般不具备智慧者讲,就会造成很多的诽谤之词。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讲解小乘声闻的时候,讲解无我之道理,有时候又讲解有我,那明明讲解无我,怎么一下又讲有我呢?因为,有些人对我字执着太强,就是说对现实生活执着太强的人面前,你要是直接讲解无我的话,他怎么也接受不了,明明我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怎么说不存在呢?因为他不具备这个智慧,所以在这种人面前,就要针对他的智慧来讲解相对的法。所以密法不能给根机不相应的弟子讲解,原因就在于此。十四条根本誓言中说非器非熟庸俗者面前若传密法违背第七条。不具备根机、不具备法器一个庸俗者面前要是传讲密语的话,就会犯第七条根本誓言。因为无法接受啊。所以,以后像顿超这方面的法,没有在上师面前得到开许,甚至没有一定的禅修经验的时候看也没有多大的意义。现在汉地很多人,一看书就看《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没有禅修经验者是很难接受的,因为此中所讲解的法太深了。从文字表面上可能也会知道一些,如同念诵心经般:“色就是空,空就是色”,缘起性空之名词,谁都会念诵,但能做得到这一点吗?尤其对物质执着太强的人面前,你要是讲解空性,导致他还会执着这一点,反而觉得这些讲法更不对的。前两天我在苏州的时候,有几个大学生来问我关于精神与物质关系,我也给他们讲解精神和物质在初步修行过程当中需要怎么面对,在究竟的时候怎么面对。很多人说佛教只是讲究唯心主义的,其实佛教初步当中并不排斥物,比如我们放生不就是物吗?虽然它并不算是“唯”的,但也是一个物啊。像平常灌顶是在表示形式之上,还是物做诠示啊。虽然不能叫作“唯”,但是还是在物当中调伏内心。佛教做功德同样一个道理,若是建个塔、建个庙还不是一个物吗?虽然不讲究“唯”,但是还是讲解物当中来创造精神。有这么一个缘起,但是最终精神当然要放在第一位的。在没有理解精神之前,我们不树立一个“唯”字,但是真正要是具有智慧者,精神当然是“唯”的。这些学生说他们是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这个“唯”字,你要树立在“物”上面是不太现实的,比如说,从小到大不停地忙于世间的事,其目的就是为获得一切财物,财物能使众生获得永不变化的快乐吗?不可能的。人临终奄奄一息的时候,一切财物堆在这个即将从世间消失的人面前,他内心当中…
《自我教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