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認識到本性的緣故。但能達到這種境界的又有多少呢?所以從某種角度說,證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在我們平常修行過程中,直接在座下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實修,也不是那麼能做到的一件事情。因此《自我教言》很適合我們目前的修法。很多人覺得這與禅宗明心見性和密宗真實教授相比,這種修法是一種著意,就覺得比別的教法低一乘。但要知道我們的根機目前仍然停留在這麼個階段之中,必須從“低的”來創造更高的。這是需要一個過程。理解以上道理就能對《自我教言》的一句一字都會生起極大信心而納入心相續。
“不該之事有叁種:友前不該有喜怒,承諾不該有變動,行事不該有表裏。”
“友前不該有喜怒”:朋友面前不該有喜怒。比如說,今天好像很高興,明天又在朋友面前忿怒等等。這不是講解一些世間做人道理嗎?這還叫做佛法嗎?當然叫佛法。佛教是一種聖處,內心時刻調整自己的貪嗔癡一切煩惱,也不因自己的行爲使他人生起貪嗔癡煩惱,這就叫做佛教。我們不是講解佛教是一種聖處嗎?我們調伏內心使內心時時刻刻都在平等清淨狀態當中就名爲聖處。在他人的面前也要做到一個聖處者。一個聖字,也就是說,以我們的行爲和言語不造成他人産生貪嗔癡現象,這就叫佛教。所以不要在朋友面前産生喜和怒。要是有時候高興,有時候忿怒,會導致朋友之間的分離,而分離必然會有嗔恨心,嗔恨心是墮入地獄之因。
“承諾不該有變動”:我們平常面對朋友,心中的承諾不能有改變。在修行中更應該做到承諾不該有變動。爲了度化一切衆生證得佛果,我們的修行應當精進,這個承諾不能有變動。像法王如意寶的做法讓誰都感到不可思議,說什麼時候講法,就在什麼時間講法。要是遲到一兩分鍾,就在大衆當中做忏悔,還要講解他耽擱一兩分鍾的原因等等,承諾之事是一點都不變動。我們也應該這樣,慢慢糾正吧,承諾不該有變動。
“行事不該有表裏”:平常不能表面上做一套,內心當中又去想一套,表裏應該一致。修行也是同樣一個道理,表面上做一個修法的樣子,內心還是被貪嗔癡一切煩惱束縛,沒有歸納在修行之中,還在懈怠和昏沈之中,這不叫做正法。非法與正法的區分就在于內心調伏之上。
“莫作之事有叁種:切莫自大與傲慢,切莫暗中說他過,于誰亦莫作輕慢。”
“切莫自大與傲慢”:自大與傲慢會生起對他人的誹謗,會造成對上師、對佛法生不起信心,一旦不具備信心,完全失去了密宗整個誓言。密宗所講解的共同誓言爲十四條根本誓言,是在信心的基礎當中創造的。一旦不具備信心,自大與傲慢者是很容易犯誹謗上師第一條的,因爲自大與傲慢的原因,我爲什麼要聽你的話?也會犯第二條違背上師的教言。同時在金剛道友之間就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他人算什麼,與金剛道友之間也會産生矛盾。前叁條誓言都違犯了,余下的那就更不要談了。無上竅訣大圓滿總分爲上師叁門而支分的二十七條根本誓言,也是在十四條根本誓言的前叁條而支分二十七條,只要前叁條一犯,二十七條根本誓言都已經犯了,所以說信心是相當重要的。樹立信心的前提當然是斷絕自大與傲慢。我們開始進入密宗的時候要具備五種圓滿:地處圓滿,觀想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爲西方極樂世界;導師圓滿,所依止的上師爲阿彌陀佛;眷屬圓滿,跟隨著自己一起修法的一切眷屬都要觀想成男女菩薩;所修行的法爲大乘法寶;時間爲超越叁時,在第四時大平等當中。所以還是在信心當中創造五種圓滿。一旦自大與傲慢的時候,當然五種圓滿就不存在了,不具有五種圓滿的話,那密宗就不要談了,下面也跟隨著一個一個消盡。
“切莫暗中說他過”:不要在暗中說他人的過失。暗中說他人過失的時候,對他人起不了什麼損害,反而損害了自己。作爲一個密宗的道友,你要是暗中說他人的過失就犯了密宗十四條根本誓言的第叁條,也犯了密宗根本誓言十四條的第二條違背上師的教言,違背上師的教言,那導師也就誹謗了。因爲這些都是跟隨上師而起現的。那要是犯了前叁條的話,一切都在違犯之中。從世間角度暗中說他人的過失,也是一種不正常人的做法,有教養很正常的人是不會隨便在背後說他人的過失。
“于誰亦莫作輕慢”:指的是什麼呢?我等導師釋迦牟尼示現涅槃的時候,爲阿難及一切信衆授記,末法時代爲了救度衆生他將呈現不同的示相來度化衆生。不同的示相當中有五百清淨化身和五百不清淨化身。不清淨化身當中旁生也有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出家僧衆裏也有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如同我們現今所依止的導師這般,金剛道友中可能也有很多釋迦牟尼佛的化身。沒有進入佛門的大衆當中也可能有釋迦牟尼佛的很多化身。所以對誰也不能輕慢的。也就是說,時時刻刻都在調伏內心中去行持爲妙。藏族有句俗話:“佛在何處皆不知,因此要生平等信;賊在何處也不知,是故當存謹慎心。”也就是說佛在何處也不知道,因此時時刻刻都要提起信心修行。
“不應之事有叁種:不于富人施財物,不于狡者起信心,于誰亦莫說密語。”
“不于富人施財物”:不要于富人布施財物,因爲富人本來就有財物,你要是給他一些財物,他就把它當作很一般的東西,內心中這件事想都不想的。要是把財物給一個貧困的人,他內心當中會生起很大的喜悅,因爲他沒有財物的原因。所以我們在布施當中,就布施給貧困的人。
“不于狡者起信心”:就是不要對狡詐者起信心。狡詐者指的是什麼呢?內心當中並不具備功德,表面上做個樣子。末法時代惡知識很多,誰是惡知識誰也不知道,因爲惡知識多數都是做個樣子像善知識般,但內心當中還是有所圖的。因此,在這種詐相者面前不要生起信心,不要依賴于他,不要把自己的一生托靠在這個對境之上。一位狡詐者本來就不具有實際功德,引導的一切都是偏邪,所以不能對如是者起信心,就這麼去理解。當然我們內心對誰都要有個平等心,不是說我們作個辨別,對誰不生信心,對誰生信心。那樣的話信心就産生偏袒,一旦信心偏袒,怎麼又能守住十四條根本誓言呢?
“于誰亦莫說密語”:尤其是密宗所講解的不共法,對誰都不要隨便說這些密語。這兩天我們所講解的法都叫做共同法,只要對這個法生起信心者,對誰講解一些都沒有什麼過失。但怎樣理解這個密呢?前一段時間我在深圳的時候,有幾個大學教授問我這個問題,他說他雖然對密宗有很大的信心,但怎麼也理解不了密宗爲什麼要密呢?爲什麼不光明正大呢?他說這個密要是指的是不光明正大的話,那密宗怎麼還算得上是佛法?我告訴他,密宗不是不光明正大,密宗更光明正大。這種光明正大是針對不同的根機而樹立的。比如說,一個識字不多只會種莊稼的農民,你要是當下給他談高科技,他怎麼也理解不了,那談還不如不談。因爲,要是談的話,沒有智慧的人反而會對你産生誹謗。我給他講了這麼個故事:過去藏族人沒有見過煤,也沒有見過煤油。藏地的土司到漢地去參觀,回去的時候就給藏族人說,漢地太奇怪了,你們知道他們燒的是什麼嗎?燒的是石頭,若要是點不燃稍許加點水那燃得更厲害。那高原上面的人誰都不相信,不可能,石頭能點燃的話,我們高原地帶有的是石頭,誰燒過石頭呢?水是滅火的,怎麼倒水以後會燃得更猛呢?他們完全不相信,還說你這個人說的全都是假的。實際當中有這件事嗎?有的。燒的是煤,上面倒的是煤油。就像這一模一樣,很深刻的道理對一般不具備智慧者講,就會造成很多的誹謗之詞。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在講解小乘聲聞的時候,講解無我之道理,有時候又講解有我,那明明講解無我,怎麼一下又講有我呢?因爲,有些人對我字執著太強,就是說對現實生活執著太強的人面前,你要是直接講解無我的話,他怎麼也接受不了,明明我看到實實在在的東西,怎麼說不存在呢?因爲他不具備這個智慧,所以在這種人面前,就要針對他的智慧來講解相對的法。所以密法不能給根機不相應的弟子講解,原因就在于此。十四條根本誓言中說非器非熟庸俗者面前若傳密法違背第七條。不具備根機、不具備法器一個庸俗者面前要是傳講密語的話,就會犯第七條根本誓言。因爲無法接受啊。所以,以後像頓超這方面的法,沒有在上師面前得到開許,甚至沒有一定的禅修經驗的時候看也沒有多大的意義。現在漢地很多人,一看書就看《六祖壇經》,《六祖壇經》沒有禅修經驗者是很難接受的,因爲此中所講解的法太深了。從文字表面上可能也會知道一些,如同念誦心經般:“色就是空,空就是色”,緣起性空之名詞,誰都會念誦,但能做得到這一點嗎?尤其對物質執著太強的人面前,你要是講解空性,導致他還會執著這一點,反而覺得這些講法更不對的。前兩天我在蘇州的時候,有幾個大學生來問我關于精神與物質關系,我也給他們講解精神和物質在初步修行過程當中需要怎麼面對,在究竟的時候怎麼面對。很多人說佛教只是講究唯心主義的,其實佛教初步當中並不排斥物,比如我們放生不就是物嗎?雖然它並不算是“唯”的,但也是一個物啊。像平常灌頂是在表示形式之上,還是物做诠示啊。雖然不能叫作“唯”,但是還是在物當中調伏內心。佛教做功德同樣一個道理,若是建個塔、建個廟還不是一個物嗎?雖然不講究“唯”,但是還是講解物當中來創造精神。有這麼一個緣起,但是最終精神當然要放在第一位的。在沒有理解精神之前,我們不樹立一個“唯”字,但是真正要是具有智慧者,精神當然是“唯”的。這些學生說他們是唯物主義的。唯物主義這個“唯”字,你要樹立在“物”上面是不太現實的,比如說,從小到大不停地忙于世間的事,其目的就是爲獲得一切財物,財物能使衆生獲得永不變化的快樂嗎?不可能的。人臨終奄奄一息的時候,一切財物堆在這個即將從世間消失的人面前,他內心當中…
《自我教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