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得到稍許快樂嗎?這說明物質並不是“唯”能達到讓一切衆生得到快樂之源。所以就要根據各人的理解來講解這些道理,對念誦方面很重視的人就讓他念誦;對做功德很感興趣的就講解放生的功德。但逐漸向更深刻、更根本、更究竟的法引導,這就需要講解怎麼去用心念誦,怎麼去打坐。尤其我們這兩天講什麼法時都講解一些禅修,爲什麼對禅修這麼重視呢?因爲要知道,身、語、意叁種都可以做善行,但是身、語所做的一切善行都是意在支配,也就是說心爲根本。現前貪嗔癡一切煩惱,即一切概念爲佛的境界嗎?當然它不是佛的境界。因爲心是有變化性的,佛是沒有變化性,那麼必須要消盡一切概念在平靜狀態當中尋找佛的境界,所以禅修爲一切修法的最根本之法。但這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只能根據個人的根機來講解,所以對誰也不要隨便說一些密語。
“不應觀察有叁種:不應觀察美女身,不應觀察友之事,不應觀察已功德。”
“不應觀察美女身”:就是不要生起貪欲。
“不應觀察友之事”:過多地參與朋友的事情當中,尤其去觀察朋友的很多事情,就會引起朋友的誤會,甚至會生起許多不必要的煩惱。
“不應觀察已功德”:要觀察就觀察自己的過失,不要觀察自己的功德。因爲時刻觀察稍許之功德,內心中很容易生起自大與傲慢,爲了消盡這兩種過失,所以要時刻觀想自己的過失,針對過失尋找對治之力。
“隨順之事有叁種:語言隨順于親友,衣飾隨順于當地,自心相應于佛法。”
“語言隨順于親友”:語言要隨順親友,比如親友說東,你偏要說西,就會形成對立,導致很多煩惱。語言只是一種表面的東西,爲了不産生煩惱,語言還是要隨順于親友。
“衣飾隨順于當地”:前兩天我們在這邊授過一些皈依戒,授完皈依戒之後作爲佛陀的弟子在叁同分當中的戒條必須要穿一些紅色或黃色的衣服。但當地習俗穿紅黃色衣服的人很少,很多人不穿這種衣服,你一個人穿這種衣服,別人就覺得你是個古怪的人。佛教就是要隨順一切衆生,誰見誰喜歡,不是一個鑽牛角尖的人,那時候我們就在脖子上或手腕上戴個紅黃色的線,這一點我們能做到。哪怕你穿上什麼樣的衣服,身上應該有個紅色或黃色的標志,這代表我們是佛陀弟子,也能起到避邪的作用。別人說東他偏偏說西這當然不是一個修行者的行爲,尤其是在相信佛教的人還是稀少的這麼一個環境之中,衣飾、語言等等更應該要隨順當地的。
“自心相應于佛法”:這個佛法指的是什麼呢?上面所講解的一切道理若時時刻刻都能行持的話就叫做佛法。佛法,佛法,就是調伏內心消除內心的貪嗔癡煩惱,自己的行爲和言語不會讓他人生起誹謗,這就叫做佛法。時刻都要提起正念這樣行持。
“不應聽聞有叁種:不聞他人贊己德,不聞喜新者之語,不聞愚者之教誨。”
“不聞他人贊己德”:要是天天聽到他人贊頌自己的功德,自己很容易會生起自大和傲慢,那信心就很難生起來,這些和上面講解的含義都一樣。
“不聞喜新者之語”:現今很多人在依止上師這方面有一種喜新厭舊的現象,看到一個新的活佛就有一種新鮮感,都去依止一些新的。當然不是說新的沒有功德,但還是謹慎觀察之後依止爲妙。在沒有觀察和不了解情況之下,盡量還是依止往昔你們已經了解並具有信心的這位導師。現前這個時代,以善知識的樣子來欺騙衆生的人,不僅過去有,將來還會更多。往昔阿底峽尊者之弟子仲敦巴在一次大法會上,指著一位年幼沙彌告訴大衆:“當這位小沙彌年長後,到達我這個年紀的時候,世間將出現許多撥無因果之狂見者,那時由此沙彌告知世人,這些都是邪魔加持,這是我仲敦巴所遺教言。”不要依止這些做樣子的惡知識,因爲這些人都是欺騙衆生的,必然自己有所圖的。要依止還是依止自己完全了解符合真正佛教的這麼一位導師。要不依止兩天又開始誹謗會造成永遠不能成就之障礙。
“不聞愚者之教誨”:在漢地很多人都愛聽一些謠言,愛傳一些謠言。以前我在一個地方看病的時候,有一個居士在我面前傳這麼個謠言,說他有一個根本上師七天講法就可以成就。我說:“真的有嗎?”他說真有。我就問他,你能不能把我介紹給他,釋迦牟尼佛也沒有做到的事情,現今你的師父能做到,那太不可思議了。雖然七天時間對我這個病人來說也很珍貴,但是如果七天能成就的話,那太值得了。他說可以介紹。我就又問他:“你依止這位上師可能不止七天吧?”他就不敢說話了。要是他說不止七天,那他不也是一位證悟者,但若是問他很多佛法問題,他可能會無法答得出來的。所以像這樣的謠言太多了,我們不能信這些謠言。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作爲佛教的主尊也沒有做到這一點,難道還有這麼新鮮的事情?現前各地有的講解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這麼一安住就叫做見解。我前兩天遇到一個做生意的人,他說他的師父是韓國修禅宗的一位導師,平常有問題問師父,師父並不講解,問什麼問題都是說一切放下。這位居士也就一切放下,放了五、六年,做生意的客戶也全都跑光了。作爲一個佛教徒要是真正出世間的見解有所增上,客戶全都跑光的話也還值得。可是出世間的見解一點都沒有,貪嗔癡煩惱卻越來越沈重,前兩天見到我的時候他說:“怎麼辦呢?現在已經放到這個程度了無法再放了。”放也有方法,不是這麼放法。這種放法是不符合佛法教授的。所以我們不能聽這些愚者之言。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傳講的八萬四千之法是最清明的,具德的弟子也必須按照曆代高僧大德的教言而行持,連一句教言都不講解,“一切放下”就沒有什麼意義,尤其是謠言更不能聽。
“不能希求有叁種:不求富人之財物,不求高貴之地位,不求華麗之衣飾。”
“不求富人之財物”:不求富人之財物指的是什麼?是說對世間的物質財富不能過多地追求。作爲居士完全排斥一切財富,天天坐在家裏這也不大現實。但是達到有吃有穿的時候就要抽出一些時間修法。因爲一切財物永遠不會有滿足的時候,比如說你現在達到中等富人之財物,你還會追求上等,到上等的時候你還會追求極上等之財物,所以衆生的欲望永遠不會有滿足的時候。因此,在已有的情況之下盡量抽出一些時間修法。
“不求高貴之地位”:官職越大,地位越高,受世間的約束就越多,也就身不由己了,就會離佛法越來越遠。甚至往昔對佛法很虔誠、很精進的人到了一定的時候,因這些地位的緣故,什麼法都修不成了。
“不求華麗之衣飾”:小乘戒當中一個出家人是不能追求、不能穿華麗衣服的。很高檔、很貴的衣服出家人是不准穿的。在家的居士雖說要艱苦樸素,但並不是要求穿一些補丁衣服,現在這個時代物質已經達到極高,你要是再穿補丁衣服,衆人就覺得你這個人不正常。但是也沒有必要刻意去追求華麗的衣服,把一切時間都用在穿著打扮之上,這就不值得。
“不能誹謗有叁種:不謗衆望所歸者,不謗他人買賣物,不謗慈我善知識。”
“不謗衆望所歸者”:很多人說這個師父好的時候,你說他壞,這就會導致很多人對你生起很大的誹謗。我第一次到漢地的時候有些居士問我一些師父的情況,我都是實事求是地告訴他們。實事求是應該是對的,但是後來覺得這種做法還是善巧方便一些爲好。哪怕是一個做樣子欺騙衆生的假師父或者是打著活佛的名稱也好,扛著我的名聲也好,但是他在爲他人說法時下面總是有幾個居士歸望著他的。這時評說這位師父是不妥當的,若內心當中帶有一點偏邪的話,罪過還是很大的,當然評說的時候內心是不能偏邪的。你要是實事求是地說,可能還會造成一些人對你生起嫉妒等等,又造成一些煩惱。所以我覺得可能是時代的原因,還是善巧方便一些。哪怕知道這個人在怎麼樣,還是不說爲妙。前一段時間各地也有人問我某某師父到亞青寺去過沒有,我說不知道,因爲高原地帶人數太多了,我怎麼能記得住這些人有沒有去過呢?回答不知道可能不會是障礙吧?有些人對我說師父你要是這樣完全抛棄的話,會不會對整個佛教産生影響?這個可能會有一些的,但是沒有辦法,誰又願意生起煩惱的事情呢?說個不知道的話,可能會對這些衆生造成一些影響,但這也是他們共同的業力吧。
“不謗他人買賣物”:不要去誹謗他人的買賣物,說你這個東西哪能值這麼多錢等等。要是去買這個東西可以講個價錢,這是合法合理的。但是不去買的時候不要去指責或誹謗他人的這些買賣物,這樣會刺激他人的心,一切衆生都是我們的父母,他們不得不依靠這些買賣物來追求幸福,甚至養家糊口,所以沒有必要去誹謗他人賣的東西是貴還是壞等等。
“不謗慈我善知識”:一切對衆生有慈悲的善知識,不管是自己所依賴的對境還是不依賴的對境,只要是善知識都在救度不同的衆生,所以不應去誹謗他。比如說,南京這個城市居士挺多,可能像漢地其它地方一樣都是一批、又一批的居士迎接來南京的每位活佛。但是不應該去說我所依止的上師是好的,其他上師不好等等。一切善知識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化顯,用不著去辨別哪個是好,哪個是壞。
“不能贊歎有叁種:不贊衆夫所指者,不贊自大愚昧者,不贊幼稚之孩童。”
“不贊衆夫所指者”:別人都說這個人不好的時候,你偏要說這個人很好,這會導致他人對你的誹謗,生起不必要的煩惱。
“不贊自大愚昧者”:他自己已經很自大,你要是再說他很大的話,他的傲慢情緒就會更大,所以不去贊歎這些人。佛法,佛法,就是爲了對治貪嗔癡一切煩惱,我們平常的言語行爲等不能造成他人的誹謗或形成他人煩惱之因。
“不贊幼稚之孩童”:現今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小孩,很多父母把小孩當作寶貝一般,當然也應該這樣。但是有時候需要指責的時候不去指責,等孩子長大以後,你想去指責他,他可能反過來就要指責你了。這樣的事情太多了,比如說,有些父母把兒女帶到我身邊的時候,以爲在我的面前說什麼話可能兒女當下不會翻臉,因爲會看我的面子。但是我看到他在說兒女過失時,兒女氣得一直都在盯著他。我想這下父母回去可能就要遭殃了。這些都是小時候一直贊歎不指責小孩造成的。所以該管的時候必須要管,贊歎的時候就要贊歎,指責的時候當然必須要指責,打的時候也要打。以前很多父母問過這件事,那時候我在上師的身邊,有時候父母把兒女帶到灌頂的場面,于是灌完頂之後,兒女和父母都已形成金剛道友,那以後父母可不可以打兒女呢?上師說當然可以打。因爲父母打小孩,是爲了讓小孩做好一切事情,是站在一個很好的發心當中而做這種行爲,這些都是如法的。要不如同華智仁波切所講解般,要是僅僅贊歎幼稚的孩童,那孩童就成爲無法無天了,到了一定的時候什麼事情都會幹得出的。我在一些城市看到一些父母真是累得很,有些兒女真是父母的累贅。父母把他們從小養到大圖個什麼呢?到了孩子大的時候還要受那麼大的罪。這一方面是他天生的陰德,另一方面還是與父母教育有一定的關系。天天贊歎他,摸又摸不得,這樣小孩就覺得他是世界上誰也不敢侵犯的,因此到了一定的時候就真的管教不了。
“不贊不謗有叁種:不贊不謗自親屬,不贊不謗陌生師,不贊不謗一切人。”
“不贊不謗自親屬”:對自己的親屬不要贊歎,有時候贊歎得很厲害,萬一有一天做得不對就會惹出很多事情來。當然也不要誹謗,不贊不謗自己的親屬。
“不贊不謗陌生師”:比如說,像南京每年都會來很多陌生的師父,在內心沒有對他生起信心的時候,不贊歎不去依止是可以,但也不要去誹謗。前一段時間有幾個居士問我,密宗不是講沒有依止上師之前要觀察師父嗎?有時候向一位師父請教他的傳承和他一生當中怎麼修行等問題,師父很生氣,所以就不敢去問。這說明這位師父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師父。要是真正的師父,必須經得起問的,甚至還要解答衆生,讓衆生對他生起信心,要是沒有信心的話,師父的密意怎麼能傳授給衆生?衆生怎麼能依信心接受師父的密意呢?爲了讓弟子生起信心,作爲一個真正的善知識,我想他會告訴你傳承和修行的方法。若是這位師父很生氣地說:你想依止就依止,不想依止的話何必問那麼多廢話等等。那時候你暫時可以不依止、不贊歎,但也不能誹謗。因爲作爲一個修行者,對一個平凡的昆蟲,我們都要做到平等對待,何況是一個陌生的師父,師父是爲了度化衆生而呈現的,臨時我與你沒有這個緣份,那我不贊歎你,但也不誹謗你,就擱置一旁。有些人又問,往昔依止導師的時候很多人不知道觀察師父的重要性,所以盲目去依止師父,現在已經和這位師父結上法緣怎麼辦呢?這要知道,結上法緣也好,沒有結上法緣也好,內心當中對師父是永遠不能生誹謗的,哪怕這位師父做錯了多少事情,內心還是要生起信心。但是表面上如何處置可根據個人的情況來定奪。若是覺得以前雖然和這位師父結過一些法緣,但繼續下去對自己的修法和信心等等不是那麼太合適的話,可以從表面上離開,這完全不叫誹謗。從此離開這位師父身邊,自己住自己的地方,這叫違背上師犯了密宗誓言嗎?當然不是的。若要是說僅僅不在上師的身邊就算違犯誓言的話,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又在人間,那不就犯了阿彌陀佛的誓言嗎?不是這麼講解的。所以處理這些情況要從善巧方便的角度去做可能更好一些。
“不贊不謗一切人”:不說他人好,也不說他人壞,對一切人做到既不贊歎也不誹謗。
“如此竅訣尚衆多:總之時時刻刻中,自觀自己極爲要,世出世法亦歸此。”
“如此竅訣尚衆多,總之時時刻刻中,自觀自己極爲要”:上面講解的這些竅訣是很多的,總之時時刻刻都要知道觀照自己是最重要的,讓自己所作所行不在貪嗔癡一切煩惱當中。自己所作所行不起貪嗔癡一切煩惱,自己所作所行不會形成對他人産生貪嗔癡一切煩惱之因,要是能做到這一點,這就叫做修法。但做到這一點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當然需要一段時間的調伏。
“世出世法亦歸此”:法,法,就是要做到這麼一個平等狀態,在主觀當中消盡內心貪嗔癡一切煩惱,從客觀角度當中自己的言行不形成他人貪嗔癡一切煩惱之源,這就叫做修法。一切世間和出世間的法都歸于這一法之中。
“如是略說之教言,無垢智慧瑜伽士,爲調自心而宣說,此乃極深當修持。”
“如是略說之教言,無垢智慧瑜伽士,爲調自心而宣說”:這是華智仁波切爲調伏自己的心而寫的一部教言,也是爲調伏自己的心而宣說的。
“此乃極深當修持”:這是一部很深奧的法,世間和出世間法都歸于這一法之中,若能做到這些就是真正的修法。所以我們應當按照《自我教言》講解的方式去精進修持。
以上由慧定師兄根據普紮上師開示錄音整理
《自我教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