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一张床,吃的是一样的饭,但这两人所受的苦和乐显然很不一样!其中一个人可能是悲观主义者,对什么事都保持怀疑态度,总认为这个是不是不利于我呀,那个什么什么不好哇,老是往坏的方向去想。因此会给他带来许多痛苦和恐惧,他就会一辈子受苦。另一个人呢,他是乐观主义者,他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他明明知道有些朋友对他非常不好,但他想:“无所谓,以后我多防着点不就行了吗?”恰恰因为他眼里没有敌人,人们对他就越来越好。过去不理解他的人,渐渐理解他了,说“这人真是个好人,一定对要他好呀!”他享受的是一种快乐。我们所谓的痛苦和快乐,不是物质上的多与少,而是这种物质,或者外部环境,对自己的心理能够带来快感,或者是好受的感觉;或者是带来难受,痛苦的感觉。这就是苦和乐的唯一标准!
这些都是烦恼心!如果心不想受苦,你必须断除贪欲心,嗔恨心,
愚痴心,傲慢心,猜疑心和忌妒心。
这就是应断集的意思
佛说:于苦灭圣谛当知、当证
现在跟大家说一下如何增长快乐。
首先大家必须了解什么是现前暂时的快乐,什么是究竟的快乐。现前快乐指的是人天的荣华富贵、名声、地位、权力以及所有的世间享受等等。人们就认为这些是快乐,因为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自然无可厚非。
但从根本上说未必这样,用什么方法让自己心里好受,使自己开心,只是现前的快乐罢了,这种现前的快乐,在佛菩萨看来,还不是真正的快乐,是属于坏苦。
那快乐是什么呢?只有究竟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什么才是究竟的快乐啊?寂灭一切痛苦才是真正的快乐!
佛经里面说证得“灭果”才是真正的快乐。什么是“灭”呢?所灭的是什么呢?只有灭除将来有可能生起的一切痛苦的最根本的根源――我执、法执,那才是永久的快乐。
菩提达摩曾经讲过这么一句话:“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一个大丈夫应该以寂灭做为自己所奋斗的方向和目标,“修者以离相为宗。”对于一个修行人而言,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一切相才是自己修行的宗旨,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灭除一切我执和法执,远离一切执著。
怎么样才能达到呢?一旦明白了万事万物自性皆是空的、现象是缘起的这个缘起性空的道理,就是真谛和俗谛的道理,就窥见了一切法的本来面貌,我们便能达到“灭”,从而破除我执和法执――对“我”的自性和“事物”的自性的执著。
但它是破事物本身吗?不是的,事物本身没办法破,也不能破。事物本身的客观实相是怎么样,它就怎么样。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事物只不过是表相,而表相变成了一种像真的一样的假相,因此,不该执著的便执著了,不该着相的也着相了。由此我们生起贪欲、嗔恨和愚痴之心。
那事物本身是什么样的呢?其实一切万事万物只有两种存在形态:一个就是现象,一个就是它的本质。
究竟的快乐根源之一:缘起之理
比如我们举个例子 ,一个水杯,它的现象是什么呢?包括它的颜色、形状、内外的各种形态以及构成水杯的土的成分、水的成分、温度的成分、风的成分、空间的成分等等。这就是这个杯子的现象。这些成分一旦聚合了之后,就变成了这个杯子。
因此,佛教为什么讲包括水杯在内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呢?因为任何一个事物的构成,必须要有构成它的原料——因,和它的缘,比如包括制造杯子的工厂、工人等等。另外,只有在我们用这个杯喝水的时候才称之为水杯,这就是杯子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因果是不虚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不过它的本质却是自性皆空的。
虽然水杯实际上不是真正的水杯,那我们为何称之为“水杯”呢?这只不过是人们给它强加了一个水杯的假名,安立了这样一个水杯的假名而已,之后我传你、你传他就变成了“水杯”。其实在它构成水杯的每一个事物当中,都没有称为“水杯”的一个东西,去掉这些所有构成的成分之后,剩下的也没有“水杯”。所以说,水杯的自性是皆空的。
如果水杯是有自性的话,水杯真是“水杯”的话,那这个水杯就变成从它本身的角度来说就是水杯了。也就是说,无论用这个水杯喝茶还是喝酒,都不是酒杯和茶杯,仍然必须是水杯。但事物恰恰不是这样的,喝了茶它就是茶杯,喝了酒它就是酒杯,喝了水它就是水杯,所以,所谓“水杯”,不是事物本身当中就具有水杯的成分,而是人们给它强加安立的一种假名而已。
由于事物本身不是这样自性存在的,而是由许多事物聚合在一体的一种暂时的凝聚,或者是暂时的一种聚会而已。所以说它的本质是自性皆空的。那么这跟佛教有什么关系呢?佛教里面所讲的一切内容,并不是因为是佛所说,才应该是这样;而是因为事物本身就是这样,佛才这样说而已。
我们反过来说,比如在有些宗教里面,因为是某一个主或某一个神灵所说,所以必须是这样的,不是也得是。然而我们佛教的理论,几千年以来,佛之所以这样说:因果不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及任何事物的现象都是缘起、,本质都是性空,是因为事物本身的原理就是这样,佛亦只不过说真话而已。
因此,咱们的佛祖是发现事物的真相者,而不是创造事物者,佛教不承认有什么创造事物者、有什么决定命运者,人们的命运永远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在任何一个神灵的手里。所以说命运是老天爷的安排等说法,佛教一概不承认。只有自己善恶的业力和自己的所作所为才决定了你自己未来的命运,而不是某个神灵决定了你的命运,这就是佛教善有善果、恶有恶报的原理。
但是,既然现象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佛教为什么又说它的本质是皆空的呢?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缘起性空或者真谛和俗谛。俗谛就是现象、缘起的意思,真谛就是本质、真正的面貌的意思。龙树菩萨曾经在《中观论》当中说:
诸佛以二谛 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以胜义谛
这就是说,佛陀以二谛来为众生说法,一个是世俗谛,二个是胜义谛。什么是世俗谛呢?世俗谛就是一切万事万物因果不虚的现象、缘起,故此我们要除恶扬善,要断除一切业以及烦恼才不会受苦。
什么叫真谛呢?真谛就是事物自性皆空的本质,这就是真谛。所以说,佛是通过二谛来讲法。
究竟的快乐根源之二:性空之见
既然如此,那这个跟“证得灭”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能灭掉对于万事万物自性的执著,你从此以后便不再会生起贪欲心或憎恨心。比如说我们在电视剧里面看到的房子,电视机里面看到的良马、名车、金银珠宝等,你不会产生想起偷窃它,或者想办法把它拿出来的这种念头,为什么呢?因为你知道这个电视里面显出来的都是假的。就像人家拍摄后冲洗出来的影象,实际上不是真的。所以说你在屋里面搁再大的电视机,没有任何一个人,对里面显现的任何事物产生偷的想法,也不会生起任何一个贪欲心和嗔恨心。为什么呢?因为你知道它是假的,
如果我们把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碰到的或心里想到的等一切外界的万事万物,都能够明白如水中月、镜中影,或者电视机里边各种的形态一样虚假不实,那么再也不会对它生起在乎心 ,因为没有了在乎心,也就不会(生起)想得到的贪欲心,也不会生起得不到的嗔恨心,也不会生起不了解事物本相的愚昧心。所以说一旦远离了贪嗔之心,你就再也不会有痛苦、难受和折磨,你就真正的快乐了。
其实我刚才所说的真正的快乐,就是没有任何折磨、没有任何难受、没有任何痛苦、没有任何寂寞。如果你没有了贪欲和憎恨,从何而来难受、痛苦、失望和寂寞呢?那就没有了。没有了它就是证得灭,才是真正的快乐之果。
无论是断除一切烦恼心的小乘罗汉果位也好,还是断除一切所知障和烦恼障的大乘无上菩提果位也好,都是得到涅槃寂静的灭果。所以说证得灭果才是我们要所求的。而且通过禅定的修法,非常坚定的一心修炼,就可以得到一禅、二禅之上的身安乐和心安乐,然后用智慧来观察事物本身的实相。当一旦观察到事物的自性落空之后,就安住于这样的落空当中修习禅定。通过这种反复修炼,最终会彻底在意识形态当中消除这种贪欲和嗔恨以及把一切万事万物当真的那种习气。所以说,这时候,无论是座上还是座下行为的时候,你再也没有任何的“在乎”了。
但没有了在乎难道就没有了追求了嘛?不是的,他有追求,但他的追求是明智之举,而不是愚昧的迷惑的这种追求,不是在乎的贪念的这种追求,所以说他就没有难受和痛苦,因此,佛陀说,“证得灭”。
佛说:于苦集灭道圣谛当知、当修
第四句话叫“趋入道”。既然刚才所说的灭果如此殊胜、如此快乐,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让你得到这样的快乐呢?在佛经里面讲,闻思三藏经典、修三学道法,便能证得佛陀果位,因此它就叫“趋入道”。但是你要趋入道的话,前提要知道什么是道,因此要学、想,所以说闻和思非常重要。
闻什么呢?律藏、论藏、经藏等一切佛教的经典。有些人认为:“哎呀,看经书会起烦恼心、分别心,还不如一心念佛号。”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你不学佛经,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妙义,所以说也永远不得解脱。因此你必须要看三藏经典,读三藏经典,而且还要在上师面前聆听这许多许多的三藏经典的内涵 。因为这些才是你修道当中不可缺少的道理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
然后如何趋入道呢?只有三个:一个是戒,一个是定,一个是慧。
究竟的快乐方法之一:修戒学
这个戒就是戒律,有人认为:哎呀,你是比丘啊,有那么多的戒律,是不是很难守啊?我说:你说错了,因为我从来没有把戒当作捆绑自己的一种枷锁,而是把它当作庄严自我的,比金银珠宝还要超出百倍的庄严装饰。由此二百五十三条比丘戒,使得我的…
《为什么要学佛呢(夏坝仁波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