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爲什麼要學佛呢(夏壩仁波切)▪P4

  ..續本文上一頁是一張床,吃的是一樣的飯,但這兩人所受的苦和樂顯然很不一樣!其中一個人可能是悲觀主義者,對什麼事都保持懷疑態度,總認爲這個是不是不利于我呀,那個什麼什麼不好哇,老是往壞的方向去想。因此會給他帶來許多痛苦和恐懼,他就會一輩子受苦。另一個人呢,他是樂觀主義者,他覺得什麼都無所謂。他明明知道有些朋友對他非常不好,但他想:“無所謂,以後我多防著點不就行了嗎?”恰恰因爲他眼裏沒有敵人,人們對他就越來越好。過去不理解他的人,漸漸理解他了,說“這人真是個好人,一定對要他好呀!”他享受的是一種快樂。我們所謂的痛苦和快樂,不是物質上的多與少,而是這種物質,或者外部環境,對自己的心理能夠帶來快感,或者是好受的感覺;或者是帶來難受,痛苦的感覺。這就是苦和樂的唯一標准!

  這些都是煩惱心!如果心不想受苦,你必須斷除貪欲心,嗔恨心,

  愚癡心,傲慢心,猜疑心和忌妒心。

  這就是應斷集的意思

  佛說:于苦滅聖谛當知、當證

  現在跟大家說一下如何增長快樂。

  首先大家必須了解什麼是現前暫時的快樂,什麼是究竟的快樂。現前快樂指的是人天的榮華富貴、名聲、地位、權力以及所有的世間享受等等。人們就認爲這些是快樂,因爲大家都是這麼認爲的,自然無可厚非。

  但從根本上說未必這樣,用什麼方法讓自己心裏好受,使自己開心,只是現前的快樂罷了,這種現前的快樂,在佛菩薩看來,還不是真正的快樂,是屬于壞苦。

  那快樂是什麼呢?只有究竟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什麼才是究竟的快樂啊?寂滅一切痛苦才是真正的快樂!

  佛經裏面說證得“滅果”才是真正的快樂。什麼是“滅”呢?所滅的是什麼呢?只有滅除將來有可能生起的一切痛苦的最根本的根源――我執、法執,那才是永久的快樂。

  菩提達摩曾經講過這麼一句話:“夫道者以寂滅爲體。”一個大丈夫應該以寂滅做爲自己所奮鬥的方向和目標,“修者以離相爲宗。”對于一個修行人而言,遠離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等一切相才是自己修行的宗旨,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要滅除一切我執和法執,遠離一切執著。

  怎麼樣才能達到呢?一旦明白了萬事萬物自性皆是空的、現象是緣起的這個緣起性空的道理,就是真谛和俗谛的道理,就窺見了一切法的本來面貌,我們便能達到“滅”,從而破除我執和法執――對“我”的自性和“事物”的自性的執著。

  但它是破事物本身嗎?不是的,事物本身沒辦法破,也不能破。事物本身的客觀實相是怎麼樣,它就怎麼樣。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事物只不過是表相,而表相變成了一種像真的一樣的假相,因此,不該執著的便執著了,不該著相的也著相了。由此我們生起貪欲、嗔恨和愚癡之心。

  那事物本身是什麼樣的呢?其實一切萬事萬物只有兩種存在形態:一個就是現象,一個就是它的本質。

  究竟的快樂根源之一:緣起之理

  比如我們舉個例子 ,一個水杯,它的現象是什麼呢?包括它的顔色、形狀、內外的各種形態以及構成水杯的土的成分、水的成分、溫度的成分、風的成分、空間的成分等等。這就是這個杯子的現象。這些成分一旦聚合了之後,就變成了這個杯子。

  因此,佛教爲什麼講包括水杯在內的一切萬事萬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呢?因爲任何一個事物的構成,必須要有構成它的原料——因,和它的緣,比如包括製造杯子的工廠、工人等等。另外,只有在我們用這個杯喝水的時候才稱之爲水杯,這就是杯子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因果是不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不過它的本質卻是自性皆空的。

  雖然水杯實際上不是真正的水杯,那我們爲何稱之爲“水杯”呢?這只不過是人們給它強加了一個水杯的假名,安立了這樣一個水杯的假名而已,之後我傳你、你傳他就變成了“水杯”。其實在它構成水杯的每一個事物當中,都沒有稱爲“水杯”的一個東西,去掉這些所有構成的成分之後,剩下的也沒有“水杯”。所以說,水杯的自性是皆空的。

  如果水杯是有自性的話,水杯真是“水杯”的話,那這個水杯就變成從它本身的角度來說就是水杯了。也就是說,無論用這個水杯喝茶還是喝酒,都不是酒杯和茶杯,仍然必須是水杯。但事物恰恰不是這樣的,喝了茶它就是茶杯,喝了酒它就是酒杯,喝了水它就是水杯,所以,所謂“水杯”,不是事物本身當中就具有水杯的成分,而是人們給它強加安立的一種假名而已。

  由于事物本身不是這樣自性存在的,而是由許多事物聚合在一體的一種暫時的凝聚,或者是暫時的一種聚會而已。所以說它的本質是自性皆空的。那麼這跟佛教有什麼關系呢?佛教裏面所講的一切內容,並不是因爲是佛所說,才應該是這樣;而是因爲事物本身就是這樣,佛才這樣說而已。

  我們反過來說,比如在有些宗教裏面,因爲是某一個主或某一個神靈所說,所以必須是這樣的,不是也得是。然而我們佛教的理論,幾千年以來,佛之所以這樣說:因果不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以及任何事物的現象都是緣起、,本質都是性空,是因爲事物本身的原理就是這樣,佛亦只不過說真話而已。

  因此,咱們的佛祖是發現事物的真相者,而不是創造事物者,佛教不承認有什麼創造事物者、有什麼決定命運者,人們的命運永遠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裏,而不在任何一個神靈的手裏。所以說命運是老天爺的安排等說法,佛教一概不承認。只有自己善惡的業力和自己的所作所爲才決定了你自己未來的命運,而不是某個神靈決定了你的命運,這就是佛教善有善果、惡有惡報的原理。

  但是,既然現象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佛教爲什麼又說它的本質是皆空的呢?這就是佛教所說的緣起性空或者真谛和俗谛。俗谛就是現象、緣起的意思,真谛就是本質、真正的面貌的意思。龍樹菩薩曾經在《中觀論》當中說:

  諸佛以二谛 爲衆生說法

  一以世俗谛 二以勝義谛

  這就是說,佛陀以二谛來爲衆生說法,一個是世俗谛,二個是勝義谛。什麼是世俗谛呢?世俗谛就是一切萬事萬物因果不虛的現象、緣起,故此我們要除惡揚善,要斷除一切業以及煩惱才不會受苦。

  什麼叫真谛呢?真谛就是事物自性皆空的本質,這就是真谛。所以說,佛是通過二谛來講法。

  究竟的快樂根源之二:性空之見

  既然如此,那這個跟“證得滅”有什麼關系呢?如果你能滅掉對于萬事萬物自性的執著,你從此以後便不再會生起貪欲心或憎恨心。比如說我們在電視劇裏面看到的房子,電視機裏面看到的良馬、名車、金銀珠寶等,你不會産生想起偷竊它,或者想辦法把它拿出來的這種念頭,爲什麼呢?因爲你知道這個電視裏面顯出來的都是假的。就像人家拍攝後沖洗出來的影象,實際上不是真的。所以說你在屋裏面擱再大的電視機,沒有任何一個人,對裏面顯現的任何事物産生偷的想法,也不會生起任何一個貪欲心和嗔恨心。爲什麼呢?因爲你知道它是假的,

  如果我們把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舌頭嘗到的、身碰到的或心裏想到的等一切外界的萬事萬物,都能夠明白如水中月、鏡中影,或者電視機裏邊各種的形態一樣虛假不實,那麼再也不會對它生起在乎心 ,因爲沒有了在乎心,也就不會(生起)想得到的貪欲心,也不會生起得不到的嗔恨心,也不會生起不了解事物本相的愚昧心。所以說一旦遠離了貪嗔之心,你就再也不會有痛苦、難受和折磨,你就真正的快樂了。

  其實我剛才所說的真正的快樂,就是沒有任何折磨、沒有任何難受、沒有任何痛苦、沒有任何寂寞。如果你沒有了貪欲和憎恨,從何而來難受、痛苦、失望和寂寞呢?那就沒有了。沒有了它就是證得滅,才是真正的快樂之果。

  無論是斷除一切煩惱心的小乘羅漢果位也好,還是斷除一切所知障和煩惱障的大乘無上菩提果位也好,都是得到涅槃寂靜的滅果。所以說證得滅果才是我們要所求的。而且通過禅定的修法,非常堅定的一心修煉,就可以得到一禅、二禅之上的身安樂和心安樂,然後用智慧來觀察事物本身的實相。當一旦觀察到事物的自性落空之後,就安住于這樣的落空當中修習禅定。通過這種反複修煉,最終會徹底在意識形態當中消除這種貪欲和嗔恨以及把一切萬事萬物當真的那種習氣。所以說,這時候,無論是座上還是座下行爲的時候,你再也沒有任何的“在乎”了。

  但沒有了在乎難道就沒有了追求了嘛?不是的,他有追求,但他的追求是明智之舉,而不是愚昧的迷惑的這種追求,不是在乎的貪念的這種追求,所以說他就沒有難受和痛苦,因此,佛陀說,“證得滅”。

  佛說:于苦集滅道聖谛當知、當修

  第四句話叫“趨入道”。既然剛才所說的滅果如此殊勝、如此快樂,那麼用什麼辦法才能讓你得到這樣的快樂呢?在佛經裏面講,聞思叁藏經典、修叁學道法,便能證得佛陀果位,因此它就叫“趨入道”。但是你要趨入道的話,前提要知道什麼是道,因此要學、想,所以說聞和思非常重要。

  聞什麼呢?律藏、論藏、經藏等一切佛教的經典。有些人認爲:“哎呀,看經書會起煩惱心、分別心,還不如一心念佛號。”這種想法是不對的,

  你不學佛經,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妙義,所以說也永遠不得解脫。因此你必須要看叁藏經典,讀叁藏經典,而且還要在上師面前聆聽這許多許多的叁藏經典的內涵 。因爲這些才是你修道當中不可缺少的道理和實修的方法,非常重要。

  然後如何趨入道呢?只有叁個:一個是戒,一個是定,一個是慧。

  究竟的快樂方法之一:修戒學

  這個戒就是戒律,有人認爲:哎呀,你是比丘啊,有那麼多的戒律,是不是很難守啊?我說:你說錯了,因爲我從來沒有把戒當作捆綁自己的一種枷鎖,而是把它當作莊嚴自我的,比金銀珠寶還要超出百倍的莊嚴裝飾。由此二百五十叁條比丘戒,使得我的…

《爲什麼要學佛呢(夏壩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