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什么叫做少欲呢?即对未得之物不起过分贪心,简言之,善妙的物品自己虽然没有得到,但不会伤心,不去强求,始终泰然自若。的确,少欲之人内心无牵无挂,没有很多的痛苦。释迦牟尼佛在经中告诉我们,少欲者最殊胜,有无量功德,《佛遗教经》中亦云:“……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修行之人,应常修少欲。少欲者知足,有一些财物就满足了,内心常安乐。经中又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知足之人,虽贫而富。”知足者,虽然贫穷,但与世间上富裕者是无有差别的,少欲者与拥有三千大千世界的财富无有差别,是真正的富人!
壬二、(不对治的过失):
若人广求诸事者,还被尔许苦来加,
智者若不修少欲,受恼还如众首蛇。
如果有人贪求世间事物,不知满足,则会因此而感受众多痛苦。世间之物永远不会使你得到满足,只会更加增上你的贪心,如《佛子行》云:“一切妙欲如盐水,如何享受越增贪,于何能生贪心物,顿时舍是佛子行。”多求之愚人,因不知足而生很多烦恼,《佛遗教经》中亦说:“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比如富人,虽然富可敌国,但不知足少欲,为如何搜集更多财物而痛苦,甚至夜间仍在苦思冥想,另一方面,因财物太多,又对如何保护财产而苦恼,这是对一般世间人而言,如果修行者贪著欲妙利养,损害之大简直无可言说,吾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曾在舍卫国附近一名“无贪庄严”(指舍弃贪欲,庄严净德)的树林中,为一万二千名比丘痛陈利养的危害,佛说:“利养之害,破皮、破肉,破骨、破髓。云何破?破持戒之皮、禅定之肉、智慧之骨、微妙善心之髓。”总之,广求世欲只会带来痛苦,远离安乐,所以应修少欲。如果智者不修少欲,则会如众首蛇一样感受痛苦。此处蛇即指龙,龙经常感受天降热沙于身上的痛苦,头上有两个蛇首的龙,它的痛苦不是很大;如果有三个头,则痛苦要大一些,头越来越多,感受热沙的痛苦也越来越大。同样,我们财富越来越多,则痛苦亦越来越大。
庚四、(断除受用的散乱)分三:辛一、断舍妻子;辛二、断除贪食;辛三、断除睡眠。
辛一分二:壬一、应舍之妻;壬二、应取之妻。
壬一、(应舍之妻):
禀性抱怨如杀者,欺轻夫主如男偶,
纵使片物必行偷,宜可弃兹三贼妇。
龙树菩萨告诫国王说:你娶王妃,一定要观察她对你的政法等各方面是否有利益。有三种女人应该远离,第一种女人禀性恶劣,对家人不好,经常抱怨,对家人如敌人,轻则打骂,重则提刀砍杀;第二种女人自高自大,对丈夫常加欺辱,丈夫就像她的木偶一样毫无自由可言;最后一种女人,贪欲心极重,瞒着丈夫盗取家里哪怕是很微小的东西,更不要说贵重的物品了。象这样的怨家妇、轻夫妇、盗贼妇,应该加以舍弃。
壬二、(应娶之妻):
顺若姊妹慈如母,随从若婢伴犹亲,
如兹四妇宜应供,应知此室号天人。
再讲可以娶的四种妻子:有的妻子对丈夫非常随顺,就如同自己是丈夫的姊妹一样,所谓夫唱妇随,这样的妻子可以接受;对丈夫慈爱照料,就如同母亲对待子女,这种妻子亦可接受,还有对待丈夫,就如同婢女对待主人一样顺从的妻子,以及陪伴丈夫如同亲人一样的妻子。此四种妇女犹如天女,国王可以接受。
辛二、(断除贪食):
受餐如服药,知量去贪嗔,
不为肥骄傲,但欲住持身。
释迦牟尼佛在经中告诫我们:“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病人如果不服药,则病不能疗愈。同样,我们的身体全依靠饮食来维持不坏,我们吃饭也就如同服药一样,应观想我是为了对治烦恼的病而受用饮食。再者,饮食知量也很重要,不要吃得太多,如《宝鬘论》云:“不思食过量,令身不安乐。”同样也不能吃得过少,这方面在出家戒律中讲得比较清楚。另外还要去除因为饮食可口而生的贪心和粗劣饮食而生的嗔心。行者必须了知吃饭不是为了脑满肠肥,红光满面,以向人们炫耀。身体肥胖其实为闻思修或世间事都带来了诸多不便。我们受用饮食,只是为了使自己生命得以延续,依此身体做为根本,才有机会渡过生死轮回的大海,到达涅槃的彼岸。
辛三、(断除睡眠):
勤躯度永日,于初后夜中,
眠梦犹存念,勿使命虚终。
我们应该恒常驱使自己的身体,每天在修行,念经等有意义的善法中渡过,不应该贪著睡眠,浪费了生命。诚如经中所说:“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身空过无所得也。”
在藏文颂中,还有白天不能睡觉之义。我们很多人养成了睡午觉的习惯,这种习惯很不好,应该去掉,因为白天睡觉会减少自己的智慧,浪费修行的时间。修行人应当依据佛经所说,将夜间分成三份,其中初夜、后夜精进修法,唯用中夜进行休息,休息之时亦非在无念当中昏然而睡,应该忆念三宝功德,或对《虚幻休息》中所讲之八大幻喻中的任意一法忆念,或忆念阿弥陀佛之名号、身相等。可是世间人多不知此理,正如《格言宝藏论》中云:“不察有益和无益,不求智慧不闻法,惟有寻求充腹者,真是一头无毛猪。”那些愚人对法不作观察有益无益,也不去精勤闻思希求智慧,只是如猪一样,吃饱了无事就呼呼大睡,虚耗人生。我们在人间的生命是有限的,极其短暂的,一旦失去则很难再复得,所以一定要珍惜此生命,断除贪睡之乐,精进闻思修行,为后世义利作好准备,使生命放射光辉。
己二、(修四无量):
慈悲喜正舍,修习可常研,
上流虽未入,能生梵世天。
修习禅定波罗蜜多,必须修四无量心,因为后者是前者的加行,在《普贤上师言教》与《大圆满心性休息》中,都广讲了四无量心的功德及必要。
什么叫四无量心?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说:“如是具已皈依者,慈愍之地盛悲花,喜心凉荫舍净水,为利有情修自心。”即慈、悲、喜、舍四种,因以无量之众生为此四心之所缘,能牵引无量之福,招感无量之果,故名为四无量心。
慈心者,愿一切众生得到安乐;悲心者,愿一切众生离开痛苦;喜心者,见众生安乐内心欢喜;舍心者,舍弃对亲友之贪、对怨敌之嗔,而于大悲境中平等而观。四无量心具足无量的功德,我们应常时修习,若与菩提心相应,则为得上流无上佛果的因。即使未得到无上佛果,依此功德亦能转生到梵世天,享受无量的安乐,不会堕入恶趣之中。此理《心性休息》中亦曾宣说:“若未相属解脱道,即四梵住世间因,寂道所摄彼四者,离有海故四无量。”为了后世的利益,我们应精勤修习四无量心。
戊二、(正行):
舍杂欲苦寻喜乐,随业当生四地中,
大梵光音及遍净,广果天生与彼同。
修习四无量心的禅定,遣除贪欲、痛苦、欢喜、乐执四种违缘,可得四禅天。舍去世间贪欲获得第一禅,升大梵天;断除痛苦获得第二禅,升光音天;断除寻喜获得第三禅,升遍净天;断除执著安乐获得第四禅,升广果天。依靠此四种禅定善业的力量,我们可以生在这四天中。禅定波罗蜜多主要使心寂静,心若静,则可成就四禅天,在这个基础上自然能得到很多的神通神变。四禅属于寂止,是一种世间的修法,不能究竟断除烦恼,如果以胜观的智慧来摄持才可以得到究竟解脱。
戊三、(后行)分二:己一、善恶的辨别;己二、禅定的障碍。
己一分二:庚一、善恶的轻重;庚二、微小罪业不能害大善业。
庚一、(善恶的轻重):
若恒修对治,德胜愍众生,
此五行为善,不行为大恶。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试观我们平日所做所为,善业少且微,恶业多且重。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先应了知善恶业轻重之差别,为了便于辨别,龙树菩萨在此处分析了业的五种条件:即恒、修、对治、德胜、愍众生。所谓恒,是恒常不断。以放生之善业来说,我们经常放生,也经常想着放生的事情,并不是偶然一次、二次,这叫做“恒”;二者修,是忆念之意。如我们在什么都不想的无记状态中放生,虽有些功德,但不会很大,因此我们放生时,应该忆念放生功德;三者对治,即为修善法而对治违缘,比如依对治遣除烦恼,则智慧自然生出,又如放生时,应将阻止自己放生的众多违缘遣除,顺利获得放生功德;第四德胜,指功德殊胜的福田处,如于上师三宝前献供或承事,功德极大,因是殊胜福田故;五者,对众生以悲愍、饶益心而造善,获利巨大。总之,我们作什么善事,应时间持久,经常忆念,修持对治心,具殊胜福田,对众生有利,具足此五种条件的福德无有限量。
反方面讲:以杀生作比喻,第一,恒时喜欢杀生;第二经常忆念杀生的好处;第三对他人劝诫充耳不闻,继续杀生;第四,牵涉到福田方面,比如上师告诫你不杀生,你非但不听,而且对上师诽谤,继续杀生,或于寺庙等处杀生;第五,对众生没有一点悲愍与同情,任意宰割。具足这种条件的罪业极重。
庚二、(微小罪业不能害大善业):
雨盐咸少水,岂若泻江池,
纵令微罪业,善大殄应知。
盐放进少量水中,可使水变咸。如将一斤盐,倒在一锅水中,则全成盐水,但将这一斤盐倒入恒河等大江大河中,则根本无法感受到盐的味道,因为水太多而盐太少之缘故。
同样道理,我们因无明而造的一些比较轻微的罪业,就如同那一斤盐,而我们所造巨大的善业,就如同大河水一样,怎么会被…
《亲友书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