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什麼叫做少欲呢?即對未得之物不起過分貪心,簡言之,善妙的物品自己雖然沒有得到,但不會傷心,不去強求,始終泰然自若。的確,少欲之人內心無牽無挂,沒有很多的痛苦。釋迦牟尼佛在經中告訴我們,少欲者最殊勝,有無量功德,《佛遺教經》中亦雲:“……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谄曲以求人意。亦複不爲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余,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修行之人,應常修少欲。少欲者知足,有一些財物就滿足了,內心常安樂。經中又說:“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爲安樂;知足之人,雖貧而富。”知足者,雖然貧窮,但與世間上富裕者是無有差別的,少欲者與擁有叁千大千世界的財富無有差別,是真正的富人!
壬二、(不對治的過失):
若人廣求諸事者,還被爾許苦來加,
智者若不修少欲,受惱還如衆首蛇。
如果有人貪求世間事物,不知滿足,則會因此而感受衆多痛苦。世間之物永遠不會使你得到滿足,只會更加增上你的貪心,如《佛子行》雲:“一切妙欲如鹽水,如何享受越增貪,于何能生貪心物,頓時舍是佛子行。”多求之愚人,因不知足而生很多煩惱,《佛遺教經》中亦說:“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比如富人,雖然富可敵國,但不知足少欲,爲如何搜集更多財物而痛苦,甚至夜間仍在苦思冥想,另一方面,因財物太多,又對如何保護財産而苦惱,這是對一般世間人而言,如果修行者貪著欲妙利養,損害之大簡直無可言說,吾等大師釋迦牟尼佛曾在舍衛國附近一名“無貪莊嚴”(指舍棄貪欲,莊嚴淨德)的樹林中,爲一萬二千名比丘痛陳利養的危害,佛說:“利養之害,破皮、破肉,破骨、破髓。雲何破?破持戒之皮、禅定之肉、智慧之骨、微妙善心之髓。”總之,廣求世欲只會帶來痛苦,遠離安樂,所以應修少欲。如果智者不修少欲,則會如衆首蛇一樣感受痛苦。此處蛇即指龍,龍經常感受天降熱沙于身上的痛苦,頭上有兩個蛇首的龍,它的痛苦不是很大;如果有叁個頭,則痛苦要大一些,頭越來越多,感受熱沙的痛苦也越來越大。同樣,我們財富越來越多,則痛苦亦越來越大。
庚四、(斷除受用的散亂)分叁:辛一、斷舍妻子;辛二、斷除貪食;辛叁、斷除睡眠。
辛一分二:壬一、應舍之妻;壬二、應取之妻。
壬一、(應舍之妻):
禀性抱怨如殺者,欺輕夫主如男偶,
縱使片物必行偷,宜可棄茲叁賊婦。
龍樹菩薩告誡國王說:你娶王妃,一定要觀察她對你的政法等各方面是否有利益。有叁種女人應該遠離,第一種女人禀性惡劣,對家人不好,經常抱怨,對家人如敵人,輕則打罵,重則提刀砍殺;第二種女人自高自大,對丈夫常加欺辱,丈夫就像她的木偶一樣毫無自由可言;最後一種女人,貪欲心極重,瞞著丈夫盜取家裏哪怕是很微小的東西,更不要說貴重的物品了。象這樣的怨家婦、輕夫婦、盜賊婦,應該加以舍棄。
壬二、(應娶之妻):
順若姊妹慈如母,隨從若婢伴猶親,
如茲四婦宜應供,應知此室號天人。
再講可以娶的四種妻子:有的妻子對丈夫非常隨順,就如同自己是丈夫的姊妹一樣,所謂夫唱婦隨,這樣的妻子可以接受;對丈夫慈愛照料,就如同母親對待子女,這種妻子亦可接受,還有對待丈夫,就如同婢女對待主人一樣順從的妻子,以及陪伴丈夫如同親人一樣的妻子。此四種婦女猶如天女,國王可以接受。
辛二、(斷除貪食):
受餐如服藥,知量去貪嗔,
不爲肥驕傲,但欲住持身。
釋迦牟尼佛在經中告誡我們:“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于好于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病人如果不服藥,則病不能療愈。同樣,我們的身體全依靠飲食來維持不壞,我們吃飯也就如同服藥一樣,應觀想我是爲了對治煩惱的病而受用飲食。再者,飲食知量也很重要,不要吃得太多,如《寶鬘論》雲:“不思食過量,令身不安樂。”同樣也不能吃得過少,這方面在出家戒律中講得比較清楚。另外還要去除因爲飲食可口而生的貪心和粗劣飲食而生的嗔心。行者必須了知吃飯不是爲了腦滿腸肥,紅光滿面,以向人們炫耀。身體肥胖其實爲聞思修或世間事都帶來了諸多不便。我們受用飲食,只是爲了使自己生命得以延續,依此身體做爲根本,才有機會渡過生死輪回的大海,到達涅槃的彼岸。
辛叁、(斷除睡眠):
勤軀度永日,于初後夜中,
眠夢猶存念,勿使命虛終。
我們應該恒常驅使自己的身體,每天在修行,念經等有意義的善法中渡過,不應該貪著睡眠,浪費了生命。誠如經中所說:“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身空過無所得也。”
在藏文頌中,還有白天不能睡覺之義。我們很多人養成了睡午覺的習慣,這種習慣很不好,應該去掉,因爲白天睡覺會減少自己的智慧,浪費修行的時間。修行人應當依據佛經所說,將夜間分成叁份,其中初夜、後夜精進修法,唯用中夜進行休息,休息之時亦非在無念當中昏然而睡,應該憶念叁寶功德,或對《虛幻休息》中所講之八大幻喻中的任意一法憶念,或憶念阿彌陀佛之名號、身相等。可是世間人多不知此理,正如《格言寶藏論》中雲:“不察有益和無益,不求智慧不聞法,惟有尋求充腹者,真是一頭無毛豬。”那些愚人對法不作觀察有益無益,也不去精勤聞思希求智慧,只是如豬一樣,吃飽了無事就呼呼大睡,虛耗人生。我們在人間的生命是有限的,極其短暫的,一旦失去則很難再複得,所以一定要珍惜此生命,斷除貪睡之樂,精進聞思修行,爲後世義利作好准備,使生命放射光輝。
己二、(修四無量):
慈悲喜正舍,修習可常研,
上流雖未入,能生梵世天。
修習禅定波羅蜜多,必須修四無量心,因爲後者是前者的加行,在《普賢上師言教》與《大圓滿心性休息》中,都廣講了四無量心的功德及必要。
什麼叫四無量心?在《大圓滿心性休息》中說:“如是具已皈依者,慈愍之地盛悲花,喜心涼蔭舍淨水,爲利有情修自心。”即慈、悲、喜、舍四種,因以無量之衆生爲此四心之所緣,能牽引無量之福,招感無量之果,故名爲四無量心。
慈心者,願一切衆生得到安樂;悲心者,願一切衆生離開痛苦;喜心者,見衆生安樂內心歡喜;舍心者,舍棄對親友之貪、對怨敵之嗔,而于大悲境中平等而觀。四無量心具足無量的功德,我們應常時修習,若與菩提心相應,則爲得上流無上佛果的因。即使未得到無上佛果,依此功德亦能轉生到梵世天,享受無量的安樂,不會墮入惡趣之中。此理《心性休息》中亦曾宣說:“若未相屬解脫道,即四梵住世間因,寂道所攝彼四者,離有海故四無量。”爲了後世的利益,我們應精勤修習四無量心。
戊二、(正行):
舍雜欲苦尋喜樂,隨業當生四地中,
大梵光音及遍淨,廣果天生與彼同。
修習四無量心的禅定,遣除貪欲、痛苦、歡喜、樂執四種違緣,可得四禅天。舍去世間貪欲獲得第一禅,升大梵天;斷除痛苦獲得第二禅,升光音天;斷除尋喜獲得第叁禅,升遍淨天;斷除執著安樂獲得第四禅,升廣果天。依靠此四種禅定善業的力量,我們可以生在這四天中。禅定波羅蜜多主要使心寂靜,心若靜,則可成就四禅天,在這個基礎上自然能得到很多的神通神變。四禅屬于寂止,是一種世間的修法,不能究竟斷除煩惱,如果以勝觀的智慧來攝持才可以得到究竟解脫。
戊叁、(後行)分二:己一、善惡的辨別;己二、禅定的障礙。
己一分二:庚一、善惡的輕重;庚二、微小罪業不能害大善業。
庚一、(善惡的輕重):
若恒修對治,德勝愍衆生,
此五行爲善,不行爲大惡。
《地藏菩薩本願經》雲:“閻浮衆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試觀我們平日所做所爲,善業少且微,惡業多且重。爲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先應了知善惡業輕重之差別,爲了便于辨別,龍樹菩薩在此處分析了業的五種條件:即恒、修、對治、德勝、愍衆生。所謂恒,是恒常不斷。以放生之善業來說,我們經常放生,也經常想著放生的事情,並不是偶然一次、二次,這叫做“恒”;二者修,是憶念之意。如我們在什麼都不想的無記狀態中放生,雖有些功德,但不會很大,因此我們放生時,應該憶念放生功德;叁者對治,即爲修善法而對治違緣,比如依對治遣除煩惱,則智慧自然生出,又如放生時,應將阻止自己放生的衆多違緣遣除,順利獲得放生功德;第四德勝,指功德殊勝的福田處,如于上師叁寶前獻供或承事,功德極大,因是殊勝福田故;五者,對衆生以悲愍、饒益心而造善,獲利巨大。總之,我們作什麼善事,應時間持久,經常憶念,修持對治心,具殊勝福田,對衆生有利,具足此五種條件的福德無有限量。
反方面講:以殺生作比喻,第一,恒時喜歡殺生;第二經常憶念殺生的好處;第叁對他人勸誡充耳不聞,繼續殺生;第四,牽涉到福田方面,比如上師告誡你不殺生,你非但不聽,而且對上師誹謗,繼續殺生,或于寺廟等處殺生;第五,對衆生沒有一點悲愍與同情,任意宰割。具足這種條件的罪業極重。
庚二、(微小罪業不能害大善業):
雨鹽鹹少水,豈若瀉江池,
縱令微罪業,善大殄應知。
鹽放進少量水中,可使水變鹹。如將一斤鹽,倒在一鍋水中,則全成鹽水,但將這一斤鹽倒入恒河等大江大河中,則根本無法感受到鹽的味道,因爲水太多而鹽太少之緣故。
同樣道理,我們因無明而造的一些比較輕微的罪業,就如同那一斤鹽,而我們所造巨大的善業,就如同大河水一樣,怎麼會被…
《親友書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