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P2

  ..续本文上一页是神通神变。若是这些信徒示现神通、神变的话,别的众生就觉得“啊,太究竟了,将来可以升天了。”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了。但是,有神通有神变,甚至能升天,能解决问题吗?解决不了问题。虽然有神通神变,但是仍然有烦恼啊!虽然能升天,但是在天界也有痛苦,也解决不了问题啊!

  所以,他们也缺乏智慧,没有菩提心。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要让眷属解脱、成佛;即使想到了,他们也没有这个能力,因为他们自己都没有逃脱轮回,自己都没有断除烦恼和我执,怎么能教你断烦恼、断我执?怎么能让你解脱痛苦呢?没有办法啊!

  彼等为自利,尚且梦未及,

  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彼等为自利”:先不要说他们为了儿女或为了自己的眷属等这些众生,自己肯定是最爱自己的,自己绝对是应该能利益自己的,但他们即使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在梦中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心。既然如此,又何谈为他众的利益而在相续当中生起饶益心(菩提心)呢?

  所谓的饶益心,是为了利益众生欲求佛果,为了获得佛果发誓修持六度万行的心。他们为自己都没有这样想过,没有这样做过,更何况为他众呢?这些人最爱自己,最能利益自己,为什么没生起最能饶益自己的菩提心啊?是不是他们不爱自己,是不是不愿意利益自己啊?不是,他们就是缺乏智慧,就是愚痴颠倒。缺乏智慧就是愚痴,愚痴就会颠倒的。他们不是不爱自己,不是不想利益自己,只是他们不知道、不会。既然如此,更不用说为了他众而能心里这样想,行为上这样做,不可能有饶益的心——菩提心。连为自己都没想过,怎么能对他人、对众生有这样的心呢?

  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

  珍贵此心愿,能生诚稀有。

  “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除了菩萨,别说属于世间的众生,即使是出世间的声闻、缘觉、阿罗汉,哪怕是为自己都没有想过发愿菩提心、行菩提心。

  “珍贵此心愿,能生诚稀有”:这个利他心、菩提心太珍贵、太难得、太稀有了,超越了世间。那么谁有这样的心?菩萨才有这样的心!菩萨的利他心不是对部分众生,而是对一切众生,最终能完全利益众生。这种心是为救度一切众生;不是仅仅有这个心愿,还能真正利益众生,即让众生真正解脱成佛。只要解脱成佛了,就不会再痛苦烦恼了,这是对众生的究竟利益。这种心是超越世间的,这种心不是随随便便就有的,谁都没有,但是菩萨有。我们的相续中一旦有了这种心,真的应该珍惜,因为它太稀有了。

  庚二(加行殊胜)分二:一、加行所缘广大;二、其他无有如此加行。

  辛一、加行所缘广大: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珍贵菩提心,众生安乐因,除苦妙甘霖”:这样珍贵稀有的菩提心堪为一切众生安乐之因,遣除有情痛苦终极之妙药的珍宝菩提。如同能遣除一切疾病的妙药一样,菩提心能遣除众生心灵上一切疾病和痛苦,真正能让众生获得安乐,是获得安乐之因。

  “其福何能量?”它的福德怎么能衡量得出来呢?佛在《吉祥施请问经》当中讲:“菩提心福德,倘若有形色,遍满虚空界,亦将超胜彼”,发菩提心所得到的福德,若是有和柱子、墙等一样的形色,整个虚空也容纳不了,真是不可思议啊!

  现在很多人崇拜的那些明星有没有菩提心?不说那些佛菩萨化现的明星,普通明星都没有菩提心。国王、总统有没有菩提心?没有(不算佛菩萨化现的)。菩提心多珍贵、多稀有啊!若是具有菩提心的人,哪怕他是个乞丐或者残疾人,我们也应该崇拜他,应该成为他的“粉丝”!因为他具有菩提心,这才是真正超越的。我们若是要崇拜一个人,成为一个人的粉丝,就应该崇拜有菩提心的人,成为具有菩提心的人的粉丝。

  真的,大家不要颠倒啊!即使他的名气再大、地位再高、权势再大,若不具备菩提心,没有发菩提心,也不值得崇拜和追随。而菩提心才是超越的,也是珍贵、稀有的。

  菩提心能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能给一切众生究竟的安乐,这个福德是不可思议的啊!若有形色,整个虚空也容纳不了,这讲的是菩提心的功德、利益。这都是真言,讲的都是真理!大家无论想利益自己还是想利益众生,都应该去发菩提心,应该好好地修持菩提心,这是唯一的选择,这是唯一的方法,其他的都是背道而驰的。

  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

  何况勤精进,利乐诸有情。

  “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仅仅在心里想拔出一切众生的痛苦,想给予一切众生安乐,想为了救度众生发誓要成佛,这个功德、福德比供诸佛还大。将整个世界装满各种珠宝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个功德、福德非常大,非常不可思议!但是仅仅心里想了一下,或者是有这样一个想法,也可以说是发愿菩提心,这个功德、福德远远超过刚才供养诸佛的功德、福德。

  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讲:“俱胝那由他刹土,所有无量诸供品,恒时以此供圣士,不及慈心之一分。”“俱眡那由他刹土”,指这些尽虚空遍法界,清净不清净的佛刹。“所有无量诸供品”,这么大的容器里装的都是各种珍宝,各种珍贵、稀有的供品。“恒时以此供圣士”,时间不是百年千年而是恒时,以此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圣士”指佛陀。“不及慈心之一分”,也比不上一瞬间的慈心或愿菩提心。为了利益众生而欲求佛果的这样一个发心,其福德和功德远远超胜前者。可见,慈悲心多重要,菩提心多重要啊!

  现在很多人都在做一些形式上的善法,根本不去发菩提心。我们做供养、做布施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但若是没有菩提心的摄持,都是有限的、有漏的,都只能得到世间暂时的一些利益而已,根本不能成为解脱的因,不能成为成佛的因。若是发了菩提心,哪怕一刹那的善根,也是解脱的因,也是成佛的因。不一样啊!石头再多再大也是石头,不能成珍宝,也不能用来做装饰;而黄金就不一样了,虽然只是一克黄金,那也是黄金,也属于珍宝,可以用来做装饰。

  也许有些人还不明白,“不可能吧?供养诸佛的功德、福德多大啊!”是大,但是若没有菩提心的摄持,就不能成为解脱的因、成佛的因,所以要有菩提心的摄持。不是说其他善根没有功德,但若是没有菩提心的摄持,即使你积累的善根再多、再殊胜,也只能得到人天的福报,只能成为世间福报的因,这还是有限的、有漏的,还是解决不了根本上的问题。

  大家做供养、做布施、做忏悔、修忍辱,这都没有错,这都是要做的,但是都要有菩提心的摄持,这很重要。有菩提心的摄持,这些才能成为解脱的因,才能成为菩提的因。我们每天上早晚课,每天闻法、修法,每天上供下施、忏悔、修禅定,有没有菩提心的摄持?若是没有菩提心的摄持,这些都是轮回的因,始终还是烦恼。

  是否有菩提心的摄持,结果差距很大,这个差距是本质上的差距,就像石头和黄金,石头再多也比不了黄金。若是相续当中没有生起菩提心,即使行持的善法再多,所积累的福德再殊胜,也没有多大意义。

  辛二,其他无有如此加行

  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世间的凡夫特别想离开痛苦,但恰恰相反,行持的却是痛苦的因。如《前行引导文》里所讲,想获得安乐,但是不知道去种安乐的因——行持善法;想脱离痛苦,但是却拼命地去做痛苦的因。所想与所行背道而驰,这就是凡夫。

  众生都想脱离痛苦,但所做的却是杀生、偷盗、邪淫,吃喝嫖赌、坑蒙拐骗,还为此洋洋自得……这都是烦恼的因、痛苦的因,暂时和究竟上都会给你带来痛苦和烦恼。众生都想获得安乐,不去做获得安乐的因——行持善法,却去做这些痛苦的因,最终给自己带来的都是痛苦。

  如果你想远离痛苦,先要断掉痛苦的因。没有因才没有果,因结束了果才结束。如果你想获得安乐,就去做安乐的因——行持善法,断恶行。不杀生,保护自他的生命;不偷盗,行持布施;不邪淫,受持戒律;不妄语,说谛实语等等,这样你身心才能得到安乐,身心才能得到解脱

  “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虽然想获得安乐,却不去做安乐的因——行持善法。你为了自己能够获得安乐,为了自己获得解脱,做的却都是痛苦的因,最终给自己带来的都是痛苦。这就像消灭敌人、仇人般的毁坏自己的快乐,毁坏自己的安乐。

  我们的所思所想都是贪嗔痴慢疑,所做所行都是杀盗淫妄酒。虽然希求安乐,却通过自己的这些起心动念、言行举止,把自己内心的安乐、快乐如同消灭敌人一般的消灭、毁坏掉了。这就是凡夫的所做,一个凡夫就是这样的颠倒!

  大家应该把这段偈颂当镜子,好好地照照自己,自己是不是这种人?自己的起心动念和言谈举止,到底是痛苦的因还是快乐的因?我们所求的是快乐、安乐,若是自己的思想或行为都成了毁坏快乐的工具,那我们就是寂天菩萨一千多年前已经授记的这种“愚人”。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

  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

  更复尽其痴,宁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岂有此福报!

  “于诸乏乐者,多苦诸众生”:基本上没有什么安乐,却多具痛苦的这些众生。

  “足以众安乐,断彼一切苦,更复尽其痴”:众生快乐、幸福非常乏少,痛苦、烦恼非常强大。对这种众生,怀着大悲心用一切快乐来满足他们,以大悲心解除他们所有的痛苦,以大智慧遣除他们对苦乐的因一无所知的愚痴,这是在根上遣除,再也没有发芽结果的机会了。

  佛菩萨利益众生是彻底的利益,主要是怕利益不了众生。若利益不了众生,这不是佛菩萨的问题,而是我们这些众生的问题。因为佛菩萨的功德和福德都是圆满…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