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神通神變。若是這些信徒示現神通、神變的話,別的衆生就覺得“啊,太究竟了,將來可以升天了。”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了。但是,有神通有神變,甚至能升天,能解決問題嗎?解決不了問題。雖然有神通神變,但是仍然有煩惱啊!雖然能升天,但是在天界也有痛苦,也解決不了問題啊!
所以,他們也缺乏智慧,沒有菩提心。他們根本沒有想到要讓眷屬解脫、成佛;即使想到了,他們也沒有這個能力,因爲他們自己都沒有逃脫輪回,自己都沒有斷除煩惱和我執,怎麼能教你斷煩惱、斷我執?怎麼能讓你解脫痛苦呢?沒有辦法啊!
彼等爲自利,尚且夢未及,
況爲他有情,生此饒益心,
“彼等爲自利”:先不要說他們爲了兒女或爲了自己的眷屬等這些衆生,自己肯定是最愛自己的,自己絕對是應該能利益自己的,但他們即使爲了自己的利益,甚至在夢中都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心。既然如此,又何談爲他衆的利益而在相續當中生起饒益心(菩提心)呢?
所謂的饒益心,是爲了利益衆生欲求佛果,爲了獲得佛果發誓修持六度萬行的心。他們爲自己都沒有這樣想過,沒有這樣做過,更何況爲他衆呢?這些人最愛自己,最能利益自己,爲什麼沒生起最能饒益自己的菩提心啊?是不是他們不愛自己,是不是不願意利益自己啊?不是,他們就是缺乏智慧,就是愚癡顛倒。缺乏智慧就是愚癡,愚癡就會顛倒的。他們不是不愛自己,不是不想利益自己,只是他們不知道、不會。既然如此,更不用說爲了他衆而能心裏這樣想,行爲上這樣做,不可能有饒益的心——菩提心。連爲自己都沒想過,怎麼能對他人、對衆生有這樣的心呢?
他人爲自利,尚且未能發,
珍貴此心願,能生誠稀有。
“他人爲自利,尚且未能發”:除了菩薩,別說屬于世間的衆生,即使是出世間的聲聞、緣覺、阿羅漢,哪怕是爲自己都沒有想過發願菩提心、行菩提心。
“珍貴此心願,能生誠稀有”:這個利他心、菩提心太珍貴、太難得、太稀有了,超越了世間。那麼誰有這樣的心?菩薩才有這樣的心!菩薩的利他心不是對部分衆生,而是對一切衆生,最終能完全利益衆生。這種心是爲救度一切衆生;不是僅僅有這個心願,還能真正利益衆生,即讓衆生真正解脫成佛。只要解脫成佛了,就不會再痛苦煩惱了,這是對衆生的究竟利益。這種心是超越世間的,這種心不是隨隨便便就有的,誰都沒有,但是菩薩有。我們的相續中一旦有了這種心,真的應該珍惜,因爲它太稀有了。
庚二(加行殊勝)分二:一、加行所緣廣大;二、其他無有如此加行。
辛一、加行所緣廣大:
珍貴菩提心,衆生安樂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珍貴菩提心,衆生安樂因,除苦妙甘霖”:這樣珍貴稀有的菩提心堪爲一切衆生安樂之因,遣除有情痛苦終極之妙藥的珍寶菩提。如同能遣除一切疾病的妙藥一樣,菩提心能遣除衆生心靈上一切疾病和痛苦,真正能讓衆生獲得安樂,是獲得安樂之因。
“其福何能量?”它的福德怎麼能衡量得出來呢?佛在《吉祥施請問經》當中講:“菩提心福德,倘若有形色,遍滿虛空界,亦將超勝彼”,發菩提心所得到的福德,若是有和柱子、牆等一樣的形色,整個虛空也容納不了,真是不可思議啊!
現在很多人崇拜的那些明星有沒有菩提心?不說那些佛菩薩化現的明星,普通明星都沒有菩提心。國王、總統有沒有菩提心?沒有(不算佛菩薩化現的)。菩提心多珍貴、多稀有啊!若是具有菩提心的人,哪怕他是個乞丐或者殘疾人,我們也應該崇拜他,應該成爲他的“粉絲”!因爲他具有菩提心,這才是真正超越的。我們若是要崇拜一個人,成爲一個人的粉絲,就應該崇拜有菩提心的人,成爲具有菩提心的人的粉絲。
真的,大家不要顛倒啊!即使他的名氣再大、地位再高、權勢再大,若不具備菩提心,沒有發菩提心,也不值得崇拜和追隨。而菩提心才是超越的,也是珍貴、稀有的。
菩提心能遣除一切衆生的痛苦,能給一切衆生究竟的安樂,這個福德是不可思議的啊!若有形色,整個虛空也容納不了,這講的是菩提心的功德、利益。這都是真言,講的都是真理!大家無論想利益自己還是想利益衆生,都應該去發菩提心,應該好好地修持菩提心,這是唯一的選擇,這是唯一的方法,其他的都是背道而馳的。
僅思利衆生,福勝供諸佛,
何況勤精進,利樂諸有情。
“僅思利衆生,福勝供諸佛”:僅僅在心裏想拔出一切衆生的痛苦,想給予一切衆生安樂,想爲了救度衆生發誓要成佛,這個功德、福德比供諸佛還大。將整個世界裝滿各種珠寶供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這個功德、福德非常大,非常不可思議!但是僅僅心裏想了一下,或者是有這樣一個想法,也可以說是發願菩提心,這個功德、福德遠遠超過剛才供養諸佛的功德、福德。
佛陀在《叁摩地王經》中講:“俱胝那由他刹土,所有無量諸供品,恒時以此供聖士,不及慈心之一分。”“俱眡那由他刹土”,指這些盡虛空遍法界,清淨不清淨的佛刹。“所有無量諸供品”,這麼大的容器裏裝的都是各種珍寶,各種珍貴、稀有的供品。“恒時以此供聖士”,時間不是百年千年而是恒時,以此供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聖士”指佛陀。“不及慈心之一分”,也比不上一瞬間的慈心或願菩提心。爲了利益衆生而欲求佛果的這樣一個發心,其福德和功德遠遠超勝前者。可見,慈悲心多重要,菩提心多重要啊!
現在很多人都在做一些形式上的善法,根本不去發菩提心。我們做供養、做布施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但若是沒有菩提心的攝持,都是有限的、有漏的,都只能得到世間暫時的一些利益而已,根本不能成爲解脫的因,不能成爲成佛的因。若是發了菩提心,哪怕一刹那的善根,也是解脫的因,也是成佛的因。不一樣啊!石頭再多再大也是石頭,不能成珍寶,也不能用來做裝飾;而黃金就不一樣了,雖然只是一克黃金,那也是黃金,也屬于珍寶,可以用來做裝飾。
也許有些人還不明白,“不可能吧?供養諸佛的功德、福德多大啊!”是大,但是若沒有菩提心的攝持,就不能成爲解脫的因、成佛的因,所以要有菩提心的攝持。不是說其他善根沒有功德,但若是沒有菩提心的攝持,即使你積累的善根再多、再殊勝,也只能得到人天的福報,只能成爲世間福報的因,這還是有限的、有漏的,還是解決不了根本上的問題。
大家做供養、做布施、做忏悔、修忍辱,這都沒有錯,這都是要做的,但是都要有菩提心的攝持,這很重要。有菩提心的攝持,這些才能成爲解脫的因,才能成爲菩提的因。我們每天上早晚課,每天聞法、修法,每天上供下施、忏悔、修禅定,有沒有菩提心的攝持?若是沒有菩提心的攝持,這些都是輪回的因,始終還是煩惱。
是否有菩提心的攝持,結果差距很大,這個差距是本質上的差距,就像石頭和黃金,石頭再多也比不了黃金。若是相續當中沒有生起菩提心,即使行持的善法再多,所積累的福德再殊勝,也沒有多大意義。
辛二,其他無有如此加行
衆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
“衆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世間的凡夫特別想離開痛苦,但恰恰相反,行持的卻是痛苦的因。如《前行引導文》裏所講,想獲得安樂,但是不知道去種安樂的因——行持善法;想脫離痛苦,但是卻拼命地去做痛苦的因。所想與所行背道而馳,這就是凡夫。
衆生都想脫離痛苦,但所做的卻是殺生、偷盜、邪淫,吃喝嫖賭、坑蒙拐騙,還爲此洋洋自得……這都是煩惱的因、痛苦的因,暫時和究竟上都會給你帶來痛苦和煩惱。衆生都想獲得安樂,不去做獲得安樂的因——行持善法,卻去做這些痛苦的因,最終給自己帶來的都是痛苦。
如果你想遠離痛苦,先要斷掉痛苦的因。沒有因才沒有果,因結束了果才結束。如果你想獲得安樂,就去做安樂的因——行持善法,斷惡行。不殺生,保護自他的生命;不偷盜,行持布施;不邪淫,受持戒律;不妄語,說谛實語等等,這樣你身心才能得到安樂,身心才能得到解脫
“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雖然想獲得安樂,卻不去做安樂的因——行持善法。你爲了自己能夠獲得安樂,爲了自己獲得解脫,做的卻都是痛苦的因,最終給自己帶來的都是痛苦。這就像消滅敵人、仇人般的毀壞自己的快樂,毀壞自己的安樂。
我們的所思所想都是貪嗔癡慢疑,所做所行都是殺盜淫妄酒。雖然希求安樂,卻通過自己的這些起心動念、言行舉止,把自己內心的安樂、快樂如同消滅敵人一般的消滅、毀壞掉了。這就是凡夫的所做,一個凡夫就是這樣的顛倒!
大家應該把這段偈頌當鏡子,好好地照照自己,自己是不是這種人?自己的起心動念和言談舉止,到底是痛苦的因還是快樂的因?我們所求的是快樂、安樂,若是自己的思想或行爲都成了毀壞快樂的工具,那我們就是寂天菩薩一千多年前已經授記的這種“愚人”。
于諸乏樂者,多苦諸衆生,
足以衆安樂,斷彼一切苦。
更複盡其癡,甯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豈有此福報!
“于諸乏樂者,多苦諸衆生”:基本上沒有什麼安樂,卻多具痛苦的這些衆生。
“足以衆安樂,斷彼一切苦,更複盡其癡”:衆生快樂、幸福非常乏少,痛苦、煩惱非常強大。對這種衆生,懷著大悲心用一切快樂來滿足他們,以大悲心解除他們所有的痛苦,以大智慧遣除他們對苦樂的因一無所知的愚癡,這是在根上遣除,再也沒有發芽結果的機會了。
佛菩薩利益衆生是徹底的利益,主要是怕利益不了衆生。若利益不了衆生,這不是佛菩薩的問題,而是我們這些衆生的問題。因爲佛菩薩的功德和福德都是圓滿…
《《入菩薩行論》講記(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