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論義分叁:一、入造論之理;二、所入之自性;叁、圓滿結尾。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叁: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二、入者之意樂;叁、趨入之方法。
丙二(入者之意樂)分二:一、發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一(發心之功德)分叁:一、真實之功德;二、具功德之合理性;叁、贊歎具發心之補特伽羅。
戊叁、贊歎具發心之補特伽羅。
前面講的都是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今天開始講贊歎具有菩提心的人。
具有菩提心的人值得我們贊歎,值得我們恭敬。因爲前面講過,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太大了!菩提心太珍貴,太稀有了!如果誰有這個珍寶,誰具足菩提心,這個人福報也太大了,我們應該恭敬這個人。我們不是要贊歎、恭敬那些有權力、有勢力的人,那些有學問的知識分子,以及那些具有神通、神變的人。我們應該贊歎誰?恭敬誰?應該贊歎、恭敬具有菩提心的人,無論是乞丐還是國王,無論是殘疾人還是健康人,也不分男女老少。我們是求解脫的,我們是要成佛的,那麼怎樣才能解脫?具有菩提心才能解脫。怎樣才能成佛?具有菩提心才能成佛。
比如說,有的人喜歡有權力、有勢力的人,那麼這些人肯定是喜歡世間的錢財、地位的;有些人特別喜歡具有高學曆的知識分子,那麼他也肯定是喜歡學問、學曆等這些功德;如果是喜歡具有神通神變的人,這個人肯定喜歡神通神變。因爲他喜歡這些功德,所以他就喜歡具有這些功德的人,沒有別的原因。爲什麼你不喜歡那些沒錢沒權的人?爲什麼喜歡那些有錢有權的人?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喜歡錢財、地位這些世間的福報。
錢、權、神通、學問等這些都解決不了煩惱,都無法能夠讓我們解脫輪回。現在我們不是要解脫輪回嗎?我們不是要斷煩惱嗎?那麼菩提心是唯一的方法。我們應該喜歡菩提心,我們應該喜歡具有菩提心的人,如果要贊歎就贊歎他,要禮拜就禮拜他。這樣,說明我們也喜歡菩提心,慢慢地在我們的相續中也會産生菩提心。
在社會上,有的人就喜歡抽煙的人,跟著他自己也學會了抽煙;有的就喜歡喝酒的人,跟著他自己也學會了喝酒。同樣,如果你喜歡具有菩提心的人,也能慢慢跟著他學會菩提心。所以,大家應該理性一些,應該聰明一點。每個人追求的東西不同,喜歡的東西不一樣,大家應該明白自己該贊歎什麼,該恭敬什麼。就如無畏如來芽尊者說:他一生當中沒有羨慕過世間這些有地位有權力的人,他只羨慕曆代祖師的事迹。我們也應該這樣,並恭敬贊歎佛菩薩的功德。
戊叁(贊歎具發心之補特伽羅)分五:一、自行利益;二、是殊勝施主;叁、是殊勝福田;四、不爲痛苦所害;五、稱爲應禮處與皈依處。
己一,自行利益
菩薩幫助他人、利益衆生的時候,不需要他衆托付,不需要他衆祈求,自己心甘情願地去利益衆生、幫助他人,這是“自行利益”。若心不甘情不願,即使幫助了他人、利益了他人,也沒有多大的功德,不是菩薩。
若人酬恩施,尚且應稱贊,
何況未受托,菩薩自樂爲。
何人有感恩圖報之心,尚且值得被人們稱贊,“某某人曾經對他有恩,所以現在他對那個人進行報恩,真是知恩報恩的人!”不用說人們贊歎,《二規教言論》裏講,這些鬼神都會保護知恩報恩的人,這也是仁義道德。
相比而言,菩薩不是因爲有人幫助、利益過他而去幫助、利益那個人。沒有人托付他,沒有人請求他,菩薩與他人之間也沒有任何的親戚、朋友關系,他依然會全力以赴地幫助、利益需要幫助的人。就如《佛子行》中講的,“獲得菩提身尚舍,何況一切身外物,故不圖報異熟果,慷慨布施佛子行。”菩薩不圖回報,也不貪異熟果;而世間稱之爲“大好人”或“大善人”者,他們是圖回報的,是貪果報的,是求異熟果的。
在世間,父母對兒女也是圖回報的,所以我說都是自私的。對此有的人還不承認:“我對我的女兒、兒子,是無私的……”怎麼是無私的呢?你是關心他照顧他,但你是有要求,求回報的。兒女們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時,你心裏就煩惱;得不到如是的回報時,你心裏就失落,就開始埋怨——這都說明你是自私的。若是不自私,不會有這些煩惱。你們看看,是不是這樣的啊?雖然自己嘴上這麼說,跟兒女也這樣講:“沒事,不用管我。只要你們好就行……”但若是兒女沒有按自己的要求做,心裏就不舒服了;沒有得到如是的回報時,心裏就開始糾結了。雖然嘴上沒有說,也沒有跟兒女鬧,但是心裏想不通。這說明你還是自私的。對自己的兒女都這樣,對其他衆生就更不用說了。
世人都是求回報的,求異熟果的。聽說布施、放生,做一些善事能發財,能健康長壽,能遣除違緣,能保平安,于是就開始布施、放生、做善事,就是爲了圖這些果報!菩薩呢,無論是布施、放生的時候,還是去利益他人的時候,都是不求回報,不貪異熟果的。菩薩的心和凡夫的心完全是相反的。菩薩爲什麼這麼做呢?在《入中論》裏有這樣的說法,“且如佛子聞求施,思維彼聲所生樂,聖者入滅無彼樂,何況菩薩施一切。”一個菩薩在房間裏,若外邊有人要飯或要某種東西,聽到這個聲音,他心裏就非常高興,頓時生起無比的歡喜心。聲聞、緣覺入寂滅的時候,會有非常不可思議的禅悅,世間任何一種喜樂,都比不上這種喜樂。菩薩聽到要飯、要東西的聲音,心裏生起的歡喜心比這個還要大。
我們現在看到要飯的就想逃避,有人來尋求幫助的時候,找一千個、一萬個理由拒絕。你跟菩薩相比,這兩種心態的差別怎麼這麼大呢?我們對兒女都做不到無私奉獻、不求回報,對其他衆生就更不用說了。當我們遇到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心裏就特別討厭。怎麼會這麼不樂意呢?爲什麼差距這麼大呢?菩薩對一切衆生不分親仇,對任何衆生不求回報,不爲異熟果。不求回報、不爲果報是什麼意思?因爲菩薩是完全無私地去奉獻付出,而且是心甘情願的。菩薩聽到有人尋求幫助,聽到要飯的聲音,內心頓時生起了極大的喜悅。爲什麼差距這麼大呢?因爲他們把一切衆生視爲福田,視爲自己成就佛果的唯一助緣!因爲他們想解脫想成佛的心情特別迫切。哦!今天自己沒有去找福田,但是福田找到門上來了,還能不高興嗎?心裏還能不喜悅嗎?
爲什麼要回報呢?應該感恩這些衆生,真的!若是沒有這些衆生,我怎麼修六波羅蜜多?若是沒有這些衆生,我怎麼積累善根福德?你看人家念轉了,這也可以說是轉識成智。這才是智慧,這才是真正的真理。世人沒有這個智慧,轉不了念,他不會轉念,所以他不會有這些善舉,即使有也是裝出來的。裝不行,也許裝一天行,裝一個月行,時間再長就不行了,有一天一肯定會露餡的。裝是裝不出來的,裝是不長久的,所以不要裝。若是具有正知正見,就不用裝了。
菩薩要種福德,衆生是良田。若沒有衆生,怎麼種福田呢?若沒有良田,我們就種不出好莊稼。一樣,菩薩要種福德,就需要衆生,若沒有衆生就種不了福德,所以他把衆生視爲福田。他要解脫成佛,就要積累福德,要積累福德就要靠衆生這個福田。有這樣的福田,他就高興了,高興得不得了。他覺得很難得,一定會珍惜,不會錯過。我們沒有正知正見啊!真的,明理很重要啊,正知正見很重要啊!不明理就沒有正知正見,這樣學佛難,修行更難!因爲要“裝”,難啊!要“裝”一輩子,難啊!真的難啊!
己二,殊勝施主
偶備微劣食,嗟施少衆生,令得半日飽,人敬爲善士,
何況恒施予,無邊有情衆,善逝無上樂,滿彼一切願。
比方說,有人進行布施,施舍的對境僅僅是少量衆生,就是幾百個人,幾千個人,但那已經不得了了。時間也只一年施舍一次,或者一個月施舍一次。如果一個月施食一次,一年就是十二次,而現在那些慈善家也沒有這樣做的。所布施的物品也是平平常常的,也就是吃的、喝的、用的。布施的時候,不屑一顧,帶著輕蔑的態度,極不恭敬,認爲“我在給你做施舍啊!”覺得自己有錢,很了不起,在給那些弱者做施舍、做幫助。所行的利益也只是解決對方半日內充饑飽腹的食品。如此之舉尚且被人們稱爲善行而受到衆人恭敬。
現在有很多慈善家,有很多所謂的大善人,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都畢恭畢敬稱贊他們。他們所做的善事就是那麼一個有限的、有漏的善事。有限是什麼意思?就是對境衆生有限,只是幾百個人、幾千個人;所施舍的物質也有限,就是一些常用的吃喝穿用這些物品,不是無上菩提,不是圓滿的佛果;時間也是有限的,就是一年一次,或者幾年一次,不是無窮盡、永恒的;心態也是有限的,不是以平等之心,而是以分別念布施的;心態是有漏的,所布施的食物也是有漏的……都是有限的、有漏的。盡管如此,人們依然非常贊歎,說他是大善人,都畢恭畢敬。
具有菩提心的人,更應該值得我們恭敬贊歎。
己叁,殊勝福田
博施諸佛子,若人生惡心,
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
若人生淨信,得果較前勝。
假設任何衆生對這樣慷慨布施的施主菩薩生惡心,不要說親自傷害,僅僅生起了一個惡念,就要墮入惡趣。生起多少刹那的惡念,就要墮入多少劫的地獄。這裏講的僅僅是起心動念,若是真有行爲的話,那就更不用說了。若是沒有行爲,僅僅是起心動念,那麼這個惡念連續産生了多少個刹那(一個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就要感受多少大劫的地獄之苦。生起一刹那的惡念,就要在地獄裏感受一個大劫的痛苦。劫,若是用年來計算的話,無法計算。幾千億年爲…
《《入菩薩行論》講記(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