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個中劫,八十個中劫爲一個大劫。長劫在地獄裏要感受地獄的痛苦。佛陀在《寂靜定幻經》中雲:“菩薩對菩薩生嗔輕侮,則等同此心之劫中住于地獄。”這是偉大的佛陀跟文殊菩薩親口講的。
若一個菩薩對另一個菩薩生起一刹那的嗔恨心、傲慢心,就要在地獄裏感受一個大劫的痛苦,就有這麼大的罪過。要下地獄,要感受這麼嚴重的果報。若是一個普通的凡夫對一個菩薩生起嗔恨心或傲慢心的話,罪過非常大。就如喬美仁波切在《極樂願文》裏講的:即使今天親手殺害了叁界一切衆生,這個罪過非常大,不敢想像。但若是你誹謗一個菩薩,這個罪過遠遠超過前一個罪過。
所以,大家不要輕易說別人。在不了解的情況下,既不贊歎也不誹謗,這樣你就不會造這種業。佛菩薩在哪裏,以什麼樣的形象來度化衆生、來度化你,你知道嗎?你不知道!也許你認爲在高高法座上的這些上師或者法師,肯定是菩薩。在下面不遵守戒律,也不遵守清規的人肯定沒有慈悲心,沒有菩提心,肯定不是菩薩。不一定!
現在這些人都是依人不依法,誰的名氣大,誰有勢力,就跟著誰跑。沒有辦法的事,衆生就是無明嘛!佛說“依法不依人”,意思是要看他所講的法,是不是正法;他所講的法,能不能真正地利益你。不是要看他的名氣有多大,他的勢力有多大。有名氣、有勢力的“大堪布”、“大法師”、“大上師”、“大法王”,他們是否具有菩提心?我說不一定。相續中有沒有發菩提心,有沒有真正的修行,不是看他的名氣或勢力有多大,這二者之間是沒有關系的。世間普通的凡夫中,有名氣、有勢力、能鹦鹉學舌般地講一些大道理的人比比皆是,不能以這些來衡量人內心的修行或是否有真正的菩提心。真的,很多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大成就者,都是默默不言地在暗中利益衆生,這種情況多著呢!他們不圖名氣,不圖這些啊!
所以,大家不好分辨,不好取舍,“不贊不謗陌生師,不贊不謗一切人”,這是最好的竅訣。不了解的時候,最好不近不遠、不贊不謗。接觸時不近也不遠,沒有必要太親近,也沒有必要跟他鬧矛盾吵架。對他既不贊歎,也不誹謗。我們不會輕易贊歎,輕易誹謗,輕易接觸,也不會輕易放棄。各修各的,佛度有緣,有緣可以在一起學修,沒緣就沒辦法了。不要說別人,對這些同修道友更不能說;對其他的世間人,也不好判斷,所以也不能說是非。
真的不好分辨,不好判斷啊!佛菩薩哪裏都有,觀音菩薩有叁十多個應身(化身),包括軍人、乞丐、獵人、妓女,什麼身份中都有。不好分辨啊!此外,我經常給大家講,衆生有四種類型:內熟外不熟、外熟內不熟、外熟內熟、外不熟內不熟。內熟外熟者,外表上很調柔、如法,內心也很清淨、調柔。外不熟內不熟者,內不清淨,外也不清淨,行爲不清淨,心也不清淨。這兩種好判斷。內熟外不熟者,外表不成熟、不清淨,內心很成熟、很清淨。很多大德高僧都是這樣的,表面上看似很一般,但內心很清淨。外熟內不熟者,內心很不清淨,但是外表上看似很不得了,就是能“裝”!像我這般的人,從小就學會了裝,一直裝了快四十年了,已經裝習慣了。這種人外表上看很清淨,給人的感覺是“這個人這麼有智慧啊”!但是內心不是很清淨,內心是無明的。可見,不好判斷啊,不贊不謗就行了!
大家要依正法,哪裏有正法,哪裏就有自己,接受正法,正法才真正能救度你。
這裏主要講福田!若是對菩薩——具有菩提心的補特伽羅能生起歡喜心或信心的話,這個功德福德也是不可思議的!如果任何衆生對具有菩提心的菩薩生起清淨的信心,那麼他的果報已經遠遠勝過惡心、惡念的果報!前面講了,惡心的罪過非常大;若是生起善念和信心的話,這個功德會超過前一個,也同樣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大家應該經常恭敬頂禮具有菩提心的人。
我們沒有他心通,也沒有觀察能力,所以不知道誰是菩薩。但是我們現在在這裏,經常恭敬頂禮十方一切具有菩提心的菩薩們!這樣沒有錯,就要這樣頂禮,那麼所得到的功德、福德就不得了了!太不可思議了!
《趨入定不定手印經》中雲:“文殊,設若十方所有世間界諸衆生之眼被挖出,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慈心令彼等衆生之目複明。文殊,若有其他善男人善女人以信心目視信解大乘之菩薩,則所生福德已勝前者無量倍”這是以類比來說明。佛陀給文殊菩薩講,假設十方所有世間界諸衆生的眼睛被挖出來,有一個善男子或善女人讓他們複明了,這個功德很大吧,無論誰都會說:“啊!太不得了了!”其所得到的福德也是不可思議吧。但是,具有清淨的信心、歡喜心,畢恭畢敬地看一眼菩薩,看一眼具有菩提心的人,這樣的功德、利益和福德,遠遠超過前者。所以,我們可以多看看具有菩提心的人,也可以多看看菩薩,但是必須以清淨的意樂、清淨的心態去看,這樣功德就大,所積累的福德就不可思議!
己四、不爲痛苦所害:
佛子雖逢難,善增罪不生。
“佛子”指具有菩提心的人,即便他遭受再大的痛苦與磨難,也絕不會生起嗔恨等惡念,反而會依靠這種外緣力使善法自然增上。他能轉爲道用啊,若有磨難、有人傷害,這是好事。有人傷害你,修忍辱的機會來了;有疾病災難,消業的機會來了。你看,菩薩是這樣認爲的,我們不知道是怎麼認爲的。
真的,痛苦磨難是消業的機會,這是消業啊!我以前給大家講過,不是生病了,而是祛病;不是著魔了,而是祛魔。若是你能轉爲道用,能轉變心態,這叫祛病、祛魔。若是你不能轉變心態,不轉爲道用,心裏煩惱痛苦、著急上火,那就難了!那是真正生病了,真正著魔了。作爲一個修行人,遇到對境的時候,不應該手忙腳亂,不應該心慌意亂,先把心定下來,然後轉爲道用,當成好事,轉成好事,就是好事,就是修行。沒有生起嗔恨心或惡念,反而增長善念、增長功德,這就轉爲道用了。
對一個修行人來說,這都是好事,沒有魔不成佛,都是消業的機會啊。《般若攝頌》中雲:雖受數多難忍害,然彼勝士心不變,安忍之力心穩故,多信解修勝菩提。這就是轉爲道用。肚飽被暖的時候,都像個修行人;一切都比較順利的時候,都像個修行人。我們現在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在這樣一個舒適的環境裏,天天谛聽佛法妙語,這個時候坐得都很像樣子,都很像修行人;但是一旦遇到對境,遭受磨難坎坷的時候,還是個凡夫,一點變化都沒有。一個修行人遇到對境的時候,面對絕症,面對死亡,比如地震來了、海嘯來了,若是真能穩重起來,若是真能不當回事,如如不動的話,那就是個真正的修行人。
修行不是要解決生老病死這個問題嗎?真的,在對境當中,尤其面對生老病死的時候,心如如不動,心態還是那麼平靜,這就是修行人。若遇到一點點違緣障礙的時候,就開始動心了,那不是修行人,更談不上是大乘修行人。
大家說的都好聽,還說“我要修大圓滿,我要即身成佛”。修大圓滿、即身成佛,有那麼容易嗎?若是在一切對境當中如如不動的時候說這個話,有點靠譜,之前說這個話有點太早了。那個時候,境界才差不多了,離佛的境界才不遠了,說“我要修持大圓滿,我要即身成佛”,身邊的佛菩薩聽著也覺得差不多。否則,你再喊這些話,身邊的佛菩薩也許看都不看,修行根本就沒有達到那個層次。
具有菩提心的人——真正的菩薩就是這樣,有違緣、有障礙是好事。遇到一個違緣,就能提高一個層次;遇到一種障礙,就能增長一種智慧。這是磨煉的機會,這是成就的助緣,求之不得啊!真的,以前自己也有過這種的感覺,很多人肯定也有很多這種感覺。有人罵我,我不罵人;有人打我,我不打人;有人羞辱我,我不羞辱別人;有人傷害我,我不傷害別人……這是對一個修行人基本的要求。以一個菩薩的理念來想,一點都不難,這不都是解脫的機會,成就的助緣嗎?這都是求之不得的,這都應該是千載難逢的,所以不是“裝”,而是心平氣和、心甘情願。現在,我們有時候能忍一忍,有時候也能轉轉念,過後還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今天有人說我,我還沒有說他,我是不是很有修行”,這說明還是不行。心甘情願,心平氣和,很坦然,很正常,這個時候你才真正有修行,之前還沒有呢!
己五:稱爲應禮處與皈依處
具有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薩。這裏講的菩薩還不是勝義谛的菩薩,只是世俗谛的菩薩,因爲前面講的基本都是世俗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不僅是聖者,一般凡夫也可以具備,也可以做到。若是勝義谛的菩提心,就是超越的,普通凡夫做不到的。
何人生此心,我禮彼人身,
加害結樂緣,皈依樂源尊。
“何人生此心”:不論身份,如果有人生此菩提心。
“我禮彼人身”:作者要禮拜生菩提心、具有菩提心的這個人。寂天菩薩在此處膜拜頂禮具有菩提心的這個人。
“加害結樂緣”:《寶積經》裏講,“譬如大國王,生有具相子,見童子誕生,城人小國聚。自生菩提心,成具相太子,天等世間禮,淨心尊重彼。”王子誕生的同時,那些臣民,包括那些小國的國王都來拜見這個小王子。小王子剛誕生,還是個小孩,也不具備什麼功德、威力,但是國家的一切臣民,包括他所管轄的小國的國王都要來拜見他,要進行頂禮供養。這是一個比喻。自己生菩提心的同時就成了佛子,猶如具相太子,天界、人間的衆生都禮拜他,他成爲了頂禮的對境、所依。因爲他生起了菩提心,成爲佛家族種姓,成爲佛子了,所以就要禮拜。猶如具相王子一樣,他雖然是個小孩子,但是他將來一定會繼承王位。這些人以及天人都要膜拜、頂禮和供養,因爲他具有菩提心,將來一定能成佛。
“皈依樂源尊”:就算是有人加害剛才生起菩提心的人,菩薩也會令做害者與安樂連在一起。雖然施行加害,應該成爲敵人,但是菩薩不會與他爲敵,甚至以慈悲之心攝受他。即使暫時利益不了,但是究竟上一定能利益他。暫時與他結惡緣了,可能利益不了,但是跟他結上緣了,不會放過他的,最終一定會度化他。“樂源尊”,菩提心、菩薩是一切利樂的來源啊!因而我們在堪爲一切衆生安樂之源泉菩薩面前虔誠皈依。
任何人生起了珍寶菩提心,作者就對他做恭敬頂禮。寂天菩薩帶著包括我們在內的這些後學者們,禮拜了這個具有菩提心的補特伽羅。你看,今天也是,大家隨著寂天菩薩,也給這些具有菩提心的十方一切菩薩頂禮、皈依。
對具有菩提心的菩薩,我們應該頂禮,應該皈依。我們現在還沒有觀察能力,沒有分辨能力,但是可以這樣做:頂禮十方一切菩薩,皈依十方一切菩薩。我們吃飯的時候、穿漂亮衣服的時候,首先供養給十方諸菩薩,然後當加持品吃,當加持品穿。因爲這裏面有力量啊!真的,就要這樣。
我們現在面對的人中,誰有菩提心,誰沒有菩提心,不好分辨。看似這個人坐姿很好,看似這個人很慈悲,然後到他面前磕頭,這不太合理。因爲你不知道他的內心,你也沒有必要這樣做。但是你可以這樣做:無論在哪裏,無論在人間還是在天界,無論在地獄還是在天堂,我發自內心地頂禮皈依具有菩提心的人——菩薩。這樣就沒有錯,就沒有問題了,我們應該這樣做。
前面講“若對菩薩生起了惡念,就要下地獄遭受痛苦”,而此處又講“即使與菩薩結上惡緣了,菩薩也會利益他”,這二者之間會不會矛盾?不矛盾。前者主要是站在因果不虛的角度講的,若是你對菩薩生起了惡念,一定會遭受果報,會墮入地獄感受痛苦。而後者講的是菩薩的慈悲和願力,菩薩的慈悲是平等的,對善人惡人都不分別,平等攝受;菩薩的願力是無盡的,無論是結善緣還是結惡緣,都要度化,都要度盡。這兩點怎麼去理解?若是結惡緣了,沒有忏悔,可能先要下地獄遭受痛苦,等業力窮盡了,因爲他跟菩薩結上緣了,所以菩薩還會尋找他,然後救度他,不會放棄他的。如果今生跟菩薩結上善緣了,今生能解脫;若是跟菩薩結上了惡緣,最終能解脫。兩者都能解脫,但一個是今生解脫,一個是以後解脫,就這個差別。
還有一個公案,佛在經中講,慈力王讓五個羅刹吸他的血,雖然這些羅刹後來下地獄了,但是因爲跟菩薩結上了緣,所以菩薩最後到地獄去度化他們。這個公案說明,即使傷害了菩薩,菩薩最終也會找他,會度化他。
第一品講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第二品將要講皈依、供養、忏悔,這都是産生菩提心的因。菩提心怎樣才能産生,以何種方式去修持菩提心,下面就要講這些內容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