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论》讲记(十)▪P2

  ..续本文上一页一个中劫,八十个中劫为一个大劫。长劫在地狱里要感受地狱的痛苦。佛陀在《寂静定幻经》中云:“菩萨对菩萨生嗔轻侮,则等同此心之劫中住于地狱。”这是伟大的佛陀跟文殊菩萨亲口讲的。

  若一个菩萨对另一个菩萨生起一刹那的嗔恨心、傲慢心,就要在地狱里感受一个大劫的痛苦,就有这么大的罪过。要下地狱,要感受这么严重的果报。若是一个普通的凡夫对一个菩萨生起嗔恨心或傲慢心的话,罪过非常大。就如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里讲的:即使今天亲手杀害了三界一切众生,这个罪过非常大,不敢想像。但若是你诽谤一个菩萨,这个罪过远远超过前一个罪过。

  所以,大家不要轻易说别人。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既不赞叹也不诽谤,这样你就不会造这种业。佛菩萨在哪里,以什么样的形象来度化众生、来度化你,你知道吗?你不知道!也许你认为在高高法座上的这些上师或者法师,肯定是菩萨。在下面不遵守戒律,也不遵守清规的人肯定没有慈悲心,没有菩提心,肯定不是菩萨。不一定!

  现在这些人都是依人不依法,谁的名气大,谁有势力,就跟着谁跑。没有办法的事,众生就是无明嘛!佛说“依法不依人”,意思是要看他所讲的法,是不是正法;他所讲的法,能不能真正地利益你。不是要看他的名气有多大,他的势力有多大。有名气、有势力的“大堪布”、“大法师”、“大上师”、“大法王”,他们是否具有菩提心?我说不一定。相续中有没有发菩提心,有没有真正的修行,不是看他的名气或势力有多大,这二者之间是没有关系的。世间普通的凡夫中,有名气、有势力、能鹦鹉学舌般地讲一些大道理的人比比皆是,不能以这些来衡量人内心的修行或是否有真正的菩提心。真的,很多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大成就者,都是默默不言地在暗中利益众生,这种情况多着呢!他们不图名气,不图这些啊!

  所以,大家不好分辨,不好取舍,“不赞不谤陌生师,不赞不谤一切人”,这是最好的窍诀。不了解的时候,最好不近不远、不赞不谤。接触时不近也不远,没有必要太亲近,也没有必要跟他闹矛盾吵架。对他既不赞叹,也不诽谤。我们不会轻易赞叹,轻易诽谤,轻易接触,也不会轻易放弃。各修各的,佛度有缘,有缘可以在一起学修,没缘就没办法了。不要说别人,对这些同修道友更不能说;对其他的世间人,也不好判断,所以也不能说是非。

  真的不好分辨,不好判断啊!佛菩萨哪里都有,观音菩萨有三十多个应身(化身),包括军人、乞丐、猎人、妓女,什么身份中都有。不好分辨啊!此外,我经常给大家讲,众生有四种类型:内熟外不熟、外熟内不熟、外熟内熟、外不熟内不熟。内熟外熟者,外表上很调柔、如法,内心也很清净、调柔。外不熟内不熟者,内不清净,外也不清净,行为不清净,心也不清净。这两种好判断。内熟外不熟者,外表不成熟、不清净,内心很成熟、很清净。很多大德高僧都是这样的,表面上看似很一般,但内心很清净。外熟内不熟者,内心很不清净,但是外表上看似很不得了,就是能“装”!像我这般的人,从小就学会了装,一直装了快四十年了,已经装习惯了。这种人外表上看很清净,给人的感觉是“这个人这么有智慧啊”!但是内心不是很清净,内心是无明的。可见,不好判断啊,不赞不谤就行了!

  大家要依正法,哪里有正法,哪里就有自己,接受正法,正法才真正能救度你。

  这里主要讲福田!若是对菩萨——具有菩提心的补特伽罗能生起欢喜心或信心的话,这个功德福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任何众生对具有菩提心的菩萨生起清净的信心,那么他的果报已经远远胜过恶心、恶念的果报!前面讲了,恶心的罪过非常大;若是生起善念和信心的话,这个功德会超过前一个,也同样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大家应该经常恭敬顶礼具有菩提心的人。

  我们没有他心通,也没有观察能力,所以不知道谁是菩萨。但是我们现在在这里,经常恭敬顶礼十方一切具有菩提心的菩萨们!这样没有错,就要这样顶礼,那么所得到的功德、福德就不得了了!太不可思议了!

  《趋入定不定手印经》中云:“文殊,设若十方所有世间界诸众生之眼被挖出,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慈心令彼等众生之目复明。文殊,若有其他善男人善女人以信心目视信解大乘之菩萨,则所生福德已胜前者无量倍”这是以类比来说明。佛陀给文殊菩萨讲,假设十方所有世间界诸众生的眼睛被挖出来,有一个善男子或善女人让他们复明了,这个功德很大吧,无论谁都会说:“啊!太不得了了!”其所得到的福德也是不可思议吧。但是,具有清净的信心、欢喜心,毕恭毕敬地看一眼菩萨,看一眼具有菩提心的人,这样的功德、利益和福德,远远超过前者。所以,我们可以多看看具有菩提心的人,也可以多看看菩萨,但是必须以清净的意乐、清净的心态去看,这样功德就大,所积累的福德就不可思议!

  己四、不为痛苦所害: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

  “佛子”指具有菩提心的人,即便他遭受再大的痛苦与磨难,也绝不会生起嗔恨等恶念,反而会依靠这种外缘力使善法自然增上。他能转为道用啊,若有磨难、有人伤害,这是好事。有人伤害你,修忍辱的机会来了;有疾病灾难,消业的机会来了。你看,菩萨是这样认为的,我们不知道是怎么认为的。

  真的,痛苦磨难是消业的机会,这是消业啊!我以前给大家讲过,不是生病了,而是祛病;不是着魔了,而是祛魔。若是你能转为道用,能转变心态,这叫祛病、祛魔。若是你不能转变心态,不转为道用,心里烦恼痛苦、着急上火,那就难了!那是真正生病了,真正着魔了。作为一个修行人,遇到对境的时候,不应该手忙脚乱,不应该心慌意乱,先把心定下来,然后转为道用,当成好事,转成好事,就是好事,就是修行。没有生起嗔恨心或恶念,反而增长善念、增长功德,这就转为道用了。

  对一个修行人来说,这都是好事,没有魔不成佛,都是消业的机会啊。《般若摄颂》中云:虽受数多难忍害,然彼胜士心不变,安忍之力心稳故,多信解修胜菩提。这就是转为道用。肚饱被暖的时候,都像个修行人;一切都比较顺利的时候,都像个修行人。我们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在这样一个舒适的环境里,天天谛听佛法妙语,这个时候坐得都很像样子,都很像修行人;但是一旦遇到对境,遭受磨难坎坷的时候,还是个凡夫,一点变化都没有。一个修行人遇到对境的时候,面对绝症,面对死亡,比如地震来了、海啸来了,若是真能稳重起来,若是真能不当回事,如如不动的话,那就是个真正的修行人。

  修行不是要解决生老病死这个问题吗?真的,在对境当中,尤其面对生老病死的时候,心如如不动,心态还是那么平静,这就是修行人。若遇到一点点违缘障碍的时候,就开始动心了,那不是修行人,更谈不上是大乘修行人。

  大家说的都好听,还说“我要修大圆满,我要即身成佛”。修大圆满、即身成佛,有那么容易吗?若是在一切对境当中如如不动的时候说这个话,有点靠谱,之前说这个话有点太早了。那个时候,境界才差不多了,离佛的境界才不远了,说“我要修持大圆满,我要即身成佛”,身边的佛菩萨听着也觉得差不多。否则,你再喊这些话,身边的佛菩萨也许看都不看,修行根本就没有达到那个层次。

  具有菩提心的人——真正的菩萨就是这样,有违缘、有障碍是好事。遇到一个违缘,就能提高一个层次;遇到一种障碍,就能增长一种智慧。这是磨炼的机会,这是成就的助缘,求之不得啊!真的,以前自己也有过这种的感觉,很多人肯定也有很多这种感觉。有人骂我,我不骂人;有人打我,我不打人;有人羞辱我,我不羞辱别人;有人伤害我,我不伤害别人……这是对一个修行人基本的要求。以一个菩萨的理念来想,一点都不难,这不都是解脱的机会,成就的助缘吗?这都是求之不得的,这都应该是千载难逢的,所以不是“装”,而是心平气和、心甘情愿。现在,我们有时候能忍一忍,有时候也能转转念,过后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今天有人说我,我还没有说他,我是不是很有修行”,这说明还是不行。心甘情愿,心平气和,很坦然,很正常,这个时候你才真正有修行,之前还没有呢!

  己五:称为应礼处与皈依处

  具有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萨。这里讲的菩萨还不是胜义谛的菩萨,只是世俗谛的菩萨,因为前面讲的基本都是世俗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不仅是圣者,一般凡夫也可以具备,也可以做到。若是胜义谛的菩提心,就是超越的,普通凡夫做不到的。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

    加害结乐缘,皈依乐源尊。

  “何人生此心”:不论身份,如果有人生此菩提心。

  “我礼彼人身”:作者要礼拜生菩提心、具有菩提心的这个人。寂天菩萨在此处膜拜顶礼具有菩提心的这个人。

  “加害结乐缘”:《宝积经》里讲,“譬如大国王,生有具相子,见童子诞生,城人小国聚。自生菩提心,成具相太子,天等世间礼,净心尊重彼。”王子诞生的同时,那些臣民,包括那些小国的国王都来拜见这个小王子。小王子刚诞生,还是个小孩,也不具备什么功德、威力,但是国家的一切臣民,包括他所管辖的小国的国王都要来拜见他,要进行顶礼供养。这是一个比喻。自己生菩提心的同时就成了佛子,犹如具相太子,天界、人间的众生都礼拜他,他成为了顶礼的对境、所依。因为他生起了菩提心,成为佛家族种姓,成为佛子了,所以就要礼拜。犹如具相王子一样,他虽然是个小孩子,但是他将来一定会继承王位。这些人以及天人都要膜拜、顶礼和供养,因为他具有菩提心,将来一定能成佛。

  “皈依乐源尊”:就算是有人加害刚才生起菩提心的人,菩萨也会令做害者与安乐连在一起。虽然施行加害,应该成为敌人,但是菩萨不会与他为敌,甚至以慈悲之心摄受他。即使暂时利益不了,但是究竟上一定能利益他。暂时与他结恶缘了,可能利益不了,但是跟他结上缘了,不会放过他的,最终一定会度化他。“乐源尊”,菩提心、菩萨是一切利乐的来源啊!因而我们在堪为一切众生安乐之源泉菩萨面前虔诚皈依。

  任何人生起了珍宝菩提心,作者就对他做恭敬顶礼。寂天菩萨带着包括我们在内的这些后学者们,礼拜了这个具有菩提心的补特伽罗。你看,今天也是,大家随着寂天菩萨,也给这些具有菩提心的十方一切菩萨顶礼、皈依。

  对具有菩提心的菩萨,我们应该顶礼,应该皈依。我们现在还没有观察能力,没有分辨能力,但是可以这样做:顶礼十方一切菩萨,皈依十方一切菩萨。我们吃饭的时候、穿漂亮衣服的时候,首先供养给十方诸菩萨,然后当加持品吃,当加持品穿。因为这里面有力量啊!真的,就要这样。

  我们现在面对的人中,谁有菩提心,谁没有菩提心,不好分辨。看似这个人坐姿很好,看似这个人很慈悲,然后到他面前磕头,这不太合理。因为你不知道他的内心,你也没有必要这样做。但是你可以这样做: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人间还是在天界,无论在地狱还是在天堂,我发自内心地顶礼皈依具有菩提心的人——菩萨。这样就没有错,就没有问题了,我们应该这样做。

  前面讲“若对菩萨生起了恶念,就要下地狱遭受痛苦”,而此处又讲“即使与菩萨结上恶缘了,菩萨也会利益他”,这二者之间会不会矛盾?不矛盾。前者主要是站在因果不虚的角度讲的,若是你对菩萨生起了恶念,一定会遭受果报,会堕入地狱感受痛苦。而后者讲的是菩萨的慈悲和愿力,菩萨的慈悲是平等的,对善人恶人都不分别,平等摄受;菩萨的愿力是无尽的,无论是结善缘还是结恶缘,都要度化,都要度尽。这两点怎么去理解?若是结恶缘了,没有忏悔,可能先要下地狱遭受痛苦,等业力穷尽了,因为他跟菩萨结上缘了,所以菩萨还会寻找他,然后救度他,不会放弃他的。如果今生跟菩萨结上善缘了,今生能解脱;若是跟菩萨结上了恶缘,最终能解脱。两者都能解脱,但一个是今生解脱,一个是以后解脱,就这个差别。

  还有一个公案,佛在经中讲,慈力王让五个罗刹吸他的血,虽然这些罗刹后来下地狱了,但是因为跟菩萨结上了缘,所以菩萨最后到地狱去度化他们。这个公案说明,即使伤害了菩萨,菩萨最终也会找他,会度化他。

  第一品讲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第二品将要讲皈依、供养、忏悔,这都是产生菩提心的因。菩提心怎样才能产生,以何种方式去修持菩提心,下面就要讲这些内容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入菩萨行论》讲记(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