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我們接著講《入菩薩行論》。《入菩薩行論》共有十品,今天是第二品:忏悔罪業。
論義分叁:一、入造論之理;二、所入之自性;叁、圓滿結尾。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叁:一、入者所依補特伽羅;二、入者之意樂;叁、趨入之方法。
丙二(入者之意樂)分二:一、發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二(受持之方法)分二:一、總義;二、論義。
戊一(總義)分二:一、抉擇發心;二、隨發心二行持。
己一(訣擇發心)分二:一、本體;二、分類。
庚一、本體:
這些內容我們在前面都已經講過了,既然科判裏有這樣的內容,我們在此處就簡單地給大家講一講。
現量證悟諸法的究竟實相的這種智慧就是勝義谛菩提心。在《現觀莊嚴論》中說:“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爲度化一切衆生而求證菩提果的意樂就是世俗菩提心。前面已經講過這些,這裏就不仔細講了。
庚二、分類:
菩提心的分類包括勝義菩提心的分類和世俗菩提心的分類。世俗菩提心的分類也有很多種,我們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進行劃分。
站在發心和意樂的角度講,世俗菩提心分爲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願菩提心是爲衆生而發誓修持成佛,行菩提心是爲衆生成佛而行持六度。有行持六度的行爲攝持的時候,就是行菩提心。前者是沒有行爲的攝持,只是一個心願;後者是有行爲的攝持。本論中主要講的就是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無論是願菩提心還是行菩提心,都要具足兩個條件,並且具備二利。這都是之前講過的,在此處也是一樣。
己二(隨發心而行持)分叁:一、受持方法;二、護戒方法;叁、還淨方法。
庚一(受戒方法)分叁:一、受戒之對境;二、受戒之補特伽羅;叁、受戒之儀軌。
辛一,受戒之對境:
這裏講的是所依(對境)。我們發菩提心,尤其是受菩薩戒的時候,要具備什麼樣的所依、對境呢?一般來講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有善知識,在善知識面前受持;第二種,沒有善知識,自己觀想佛、菩薩,在佛菩薩面前受持。
第一種情況,在善知識面前受持,主要指大乘(尤其是菩薩乘)裏講的善知識。《菩薩戒二十頌》中講:“舍命亦不離,善巧大乘義,安住淨律儀,珍貴善知識。”這就是大乘(尤其是菩薩乘)裏講的善知識的法相、標准。其一,“舍命亦不離”,甯可舍棄生命也不舍棄菩提心。其二,“善巧大乘義”,精通大乘法義,也就是懂得受持菩薩戒的儀軌,精通儀軌,精通大乘佛理,尤其是精通菩薩乘,善巧受菩薩戒的儀軌。如果一句佛理也不通,也不善巧受菩薩戒的儀軌,這樣也不合格當善知識。其叁,“安住淨律義”,自己已受菩薩戒,並且受持得非常清淨。如果自己沒有受菩薩戒,或者菩薩戒受持得不清淨,這樣也不合格當善知識。其四,“珍貴善知識”,這就是大乘佛法裏,尤其是菩薩乘裏講的善知識的法相,也是善知識的標准。大家就以這個標准來衡量是否是合格的善知識。
第二種情況,是不是必須要有這樣一位善知識,在他面前受菩薩戒?也不是。《學集論》裏講,“若無有善知識,則盡己所能觀想安住十方之諸佛菩薩現前而受戒。”實在找不到這樣的善知識,就盡自己的能力,去觀想十方佛菩薩,在他們面前受菩薩戒,一樣能得到戒體。
這裏講的是受戒的對境。
辛二,受戒之補特伽羅:
什麼樣的人能受菩薩戒,能得到菩薩戒的戒體呢?阿底陝尊者在《道燈論》中說“恒具余七種,別解脫戒者,乃有菩薩戒;善根非余有。”別解脫戒共有八種:優婆夷,優婆塞,八關齋戒,沙彌戒,沙彌尼戒,正學女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要麼是受居士戒的優婆夷、優婆塞,要麼是受沙彌戒的沙彌、沙彌尼,要麼是正學女,要麼是比丘、比丘尼,以其中的一種別解脫戒作基礎,這樣才合格受菩薩戒,才能獲得菩薩戒的戒體。但此處也是存在辯論的。
根據阿底陝的尊者的密意,不是必須要以這些身份而受持,也不是必須要通過這些儀軌來受持別解脫戒以後再受菩薩戒才能獲得戒體。若是要受菩薩戒的話,要有斷惡行的心態與發心。其實,也有直接受菩薩戒的情況,即先前沒有受任何別解脫戒,而直接受菩薩戒。這樣能不能得到戒體?也能得到戒體,但是這種人應該有斷惡行的發心。《道燈論》裏講的是特殊身份,並不是所有的都這樣,所以也是不矛盾的,這裏的意思是都可以。但是,必須要有斷惡行的決心與意樂。這裏講了叁個條件:第一,有信心,對佛和法也好,對善知識和法也好,要具有信心。第二,有慈悲心,真心想拔除衆生的痛苦,給予衆生安樂。第叁,自己要有想受菩薩戒的意樂和發心。若具備了這叁個條件,就可以受菩薩戒,也能得到戒體。
辛叁,受持之儀軌:
在藏地,二大車軌各有儀軌。二大車軌:一個是甚深派,一個是廣行派。前者是文殊菩薩傳給龍樹菩薩,這樣傳下來的:後者是彌勒菩薩傳給無著菩薩,這樣傳下來的。在藏地,這兩個傳承稱爲“兩大車軌”,各有各自受持菩薩戒的儀軌。比如說,廣行派有一種阿底峽尊者所造的儀軌,是次第受持願菩薩心和行菩薩心的方式。我們現在平時用的主要是甚至派的儀軌,就是寂天菩薩在《入行論》裏講的儀軌,這是同時受持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方法。
這裏也有很多說法,有的說願菩提心不用通過儀軌受,行菩薩心是要通過儀軌受的,因此願菩提心講發菩提心,行菩提心才是受菩薩戒的。
但是對我們來說,願菩薩心也可以通過儀軌受持,這樣能得到戒體;行菩薩心更是要通過儀軌受持,這樣也能得到戒體。比如說,現在有的人只有發心,但是沒有通過儀軌受持戒律。這是發心,不是受戒,也有這種情況。若是通過儀軌如法地受持,則既是發心,也是受戒。我們現在是通過一個儀軌一同受持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庚二,護戒方法:
無論是守持別解脫戒、菩薩戒還是密乘戒,都是一樣,有叁種方法:
第一,依止殊勝的善知識。你長期依止具德的善知識,依止善友,這也是一種受持戒律的方法。若是你離開了善知識,離開了善友,想要真正守持清淨的戒律是非常難的。
第二,隨時隨地以正知正見觀察自己的叁門。若是沒有以正知正見守護自己的叁門,受持清淨的戒律也是很困難的。
第叁,了知所行與所斷。所行就是該做的,所斷就是不該做的。比如說我們現在受菩薩戒了,要知道菩薩戒的所行與所斷。了知取舍之處,如法地去取舍,這就是守持戒律的方法。
大家只受戒是沒有用的,受戒以後要守護戒體。怎樣守護戒體?第一,長期依止善知識,依止善友。第二,隨時隨地以正知正見守護自己的叁門。第叁,一定要了知取舍之處。該做的、不該做的,要行持的、要斷除的,如是地去分辨、取舍。想守護誓言,想守住戒體,想守護自己的戒律,就要這樣。若是只受戒,不去守護戒體,那樣不但沒有功德,反而還有罪過,還會造業了。這是守戒之方法。
庚叁,還淨方法:
若一旦破戒了,一旦違反了戒律怎麼辦?要統統忏悔,讓戒體恢複。
若是犯根本戒了,忏悔以後可以再重新受戒。若是犯了一些支分戒,要在佛面前忏悔,在菩薩面前忏悔,在善知識面前忏悔,也可以在大乘的僧衆面前忏悔,主要看你所犯戒律的輕重。在四位大乘僧人,叁位僧人,兩位僧人或一位僧人面前忏悔,都行。若是比較輕的,在一位僧人面前忏悔就可以了。還有可以晝夜念《叁十五佛忏悔文》,以這種方式忏悔。很多的經典、論典裏講了很多忏悔的方式,通過這些方式去忏悔。
若犯戒了,以這些方式去忏悔,也能恢複,也能清淨。若是不去忏悔,那就完了,第一,自己的相續被染汙了;第二,失壞自己的誓言了,將來你要遭受痛苦的。所以,忏悔很重要。我們經常講的四種墮罪之門:第一個是不知道,不明白;第二個是不相信;第叁個是煩惱重;第四個是習氣重。大家難免會犯一些錯誤,難免有違反戒律的時候,但是要統統忏悔。佛陀親口講的,兩種人一樣可以解脫成就,一種是不犯戒的人,另一種是犯戒了能立即反省、忏悔的人。
比如說我們受菩薩戒,自己沒有菩薩戒體,首先通過受持菩薩戒的儀軌、方法受持了菩薩戒,得到了戒體,然後去守護戒體,一旦破戒、犯錯了,就要通過忏悔的方式立即忏悔,不要讓墮罪和自己的相續共存,哪怕是一分鍾、一小時也不要共存,要立即忏悔。以前說過,若過了四個小時,就變成罪過了;若過夜、過月、過年,罪過就會越來越嚴重。所以最好不要過時,最起碼也不要過夜,要立即忏悔。這是很重要的。
戊二(論義)分叁;一、加行;二、正行;叁、後行。
己一(加行)分二;一、淨化自相續;二、爲利他而修心。
前面講了菩提心的功德利益,真的是太不可思議了。對我們來說,這是必須要獲得的。我們都在求解脫,都想成就佛果,但是我們不僅自己要解脫,還要幫助衆生解脫,我們不僅自己要成佛,還要讓衆生福慧圓滿。我們著急啊!怎麼辦?解脫成佛唯一的方法與條件就是發菩提心。只有在我們的相續當中獲得了菩提心如意寶,才能實現我們的願望,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對我們來說,沒有別的選擇。
大家認真思維一下,自己是不是真正求解脫,真正爲衆生想成就佛果?你們想解脫的心、想成佛的願,是不是真…
《《入菩薩行論》講記(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