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溪流,多幹淨、多清淨啊!應該做供養。阿底陝尊者剛到藏地的時候,曾經感歎地說:“你們藏人只拿這些水做供養,就能使資糧圓滿!”我們在百日共修期間,尤其在萬盞法會期間要供水,供水的意義大啊!水是代表“淨”,你供水的同時,自己的相續就在清淨,衆生的相續也在清淨。所謂“八功德水”,水具有八種功德,即幹淨無垢、清無泥雜、柔軟可口、涼冽清爽、甘甜醇和、馨香馥郁、滋潤解渴、予樂祛病。將具有八功德的淨水統統供養給諸佛菩薩。現在我們有礦泉水,有的人一看說明書,說這個水好,就買來自己喝,根本想不到做供養。其實,這些都可以做供養,具有八功德的涼水或淨水統統都可以供養,你能用的、自己喜歡的東西都可以做供養。
巍巍珍寶山,靜谧宜人林,
花嚴妙寶樹,珍果垂枝樹。
“巍巍珍寶山”:將巍峨高聳的金山等寶山、須彌山、高山奇林,統統做供養。
“靜谧宜人林”:將遠離喧囂愦鬧、舒心悅意的森林做供養。很多修行人都找寂靜處,找到寂靜處了,心裏的歡喜難以形容啊!清淨的寂靜處,也要先做供養,供養給十方諸佛菩薩。我們的朗措瑪寺實修中心多麼肅靜、清淨,這樣的一個寂靜處、一個修行場所也是佛菩薩賜予我們的,我們應該滿懷感恩之心在此處精進修行,多有意義啊!天那麼藍,雲那麼白,這些樹木花草都在展現著自己的美麗,多可愛啊!我們應該把這些供養給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真的,這個心態很重要啊!
你們明天仔細看看這些樹木花草,都是自然生長的,不是人工造做的,從裏到外,從外到裏,沒有一處不幹淨,沒有一處不清淨,這叫珍貴、美麗。那些所謂的俊男美女,都不叫美麗。即使再美麗,也是由叁十六種不淨物組成的,我們還經常對那些人又羨慕又贊歎。你看,心相續都是貪嗔癡慢疑等煩惱,身心都是不清淨的,有什麼值得留戀的?有什麼值得貪著的?
“花嚴妙寶樹,珍果垂枝樹”:森林由本身的花朵點綴得無比莊嚴,累累碩果壓垂了枝幹的妙樹,應該把這一切的一切都供養給諸佛菩薩、上師叁寶。
世間妙芳香,如意妙寶樹,
自生諸莊稼,及余諸珍飾,
連花諸湖泊,悅吟美天鵝。
諸世界中散發的芬芳香氣,檀香、沈香等塗香,這些先別灑到自己身上,先做供養。能滿足所需的如意樹,奇珍異寶所形成的妙樹,未經耕耘自然生長的莊稼,以及除此之外值得供養的所有的珍貴飾品,包括由蓮花點綴的湖泊,池塘中不斷傳來天鵝悅耳動聽的吟唱聲,這些都供養給一切諸佛菩薩。
浩瀚虛空界,一切無主物,
意緣敬奉獻,牟尼諸佛子,
祈請勝福田,悲愍納吾供。
“浩瀚虛空界,一切無主物,意緣敬奉獻,牟尼諸佛子”:在浩瀚無邊的虛空界中,清淨刹土以及北俱盧洲等處所有無主物,我均以心觀想取來,鄭重地供養釋迦牟尼佛以及一切殊勝的佛子(菩薩)。無主物指無有主人的物品,如山河大地等。十方世界中,所有珍貴稀有,極其難得的無主物,統統供養佛、菩薩。
我心裏以觀想的方式做供養,我沒有能力把這些都拿出來端著親自供養佛菩薩,但是佛菩薩有納受這些供養的能力。
“祈請勝福田,悲愍納吾供”:佛菩薩都是殊勝的福田。我們做供養不是爲了佛菩薩,而是爲自己種福田、積累福德而做;能斷除自己對這些物質的貪著,同時也可以放下自我。這些對自己來說意義重大,所以我們應該感恩佛菩薩能夠作爲我們供養的對境,作爲我們種福田的良田。祈求大慈大悲的尊主慈愛垂念我而接受我的這些供品,爲了我而慈悲地接受這些意幻供養。
醜二、供養彼等之原因:
福薄我貧窮,無余堪供財,
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你爲什麼不拿出來這些事實的物品來供養?因爲我沒有啊!由于我往昔沒有積累過福德,極爲貧寒,除了這些供品以外,我實在無有任何其他可以供養的財物。我真心誠意想供養您,我要種福田,我要放下這些貪著,訓練自己的心,降伏自己的習性,我要種無量無邊的福德資糧,祈請佛菩薩爲了利益我而受此供。
佛菩薩不需要這些,上師叁寶也不需要這些,但是自己要積累福德,自己要修煉自己。佛菩薩只是對境、所依,也就是福田。做供養是用心來做的。什麼叫用心來做?不是爲了面子,不是爲了其他的利益,而是爲了種福田,而是爲了自己。所謂“舍得”,有舍才有得,但是人就是顛倒,舍不得,舍不了,爲什麼呢?怕得不到。其實你舍的越多,得到的越多。
若是心裏對財物等沒有貪著的話,才是自在的,才是輕松的。若是有貪著的話,你就成爲了財物的奴才,這些錢財就變成壓力了。但是一般世人都不會明白這些的,爲什麼呢?沒有智慧呀!
佛法的理念和世人的想法是相反的,無論你能接受還是不能接受,事實就是這樣的。爲什麼說此岸和彼岸?爲什麼說輪回和涅槃?因爲是兩個境界,兩種心態。輪回和涅槃也好,此岸和彼岸也好,就是一個轉念,就是改變看法,念一轉,一切都轉變了,就這麼回事。若是真心想成就的話,就要這樣。
這是供養無主物,將十方世界中所有的無主物都拿來做供養。我們是修行人,尤其是出家人,沒有條件拿更多的財物來做供養,但是我們可以做意幻供養。若是自己真的發心到位的話,意幻供養和實物供養沒有什麼差別,一樣能對治我執,一樣能對治貪著,一樣能降服煩惱和習氣,這就是目的嘛!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十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