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論》講記(十一)▪P2

  ..續本文上一頁的?我有些懷疑。不用說你們了,我對自己都有些懷疑。如果是真的,我們現在必須要發菩提心,必須要修菩薩道。發菩提心是解脫成佛的因,修菩薩道是達到彼岸、獲得佛果的唯一之路,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如此珍貴的菩提心如意寶,不可能平白無故地就在我們的相續當中産生,不可能輕而易舉地就能生起,大家不要掉以輕心啊!這不是隨隨便便的。怎麼辦?現在就要積資淨障,即積累資糧,淨除罪障。若是沒有積累福報,沒有淨除罪障,就不會具足信心,也不會産生慈悲心。有信心,有慈悲心,有這樣的意樂,才能受菩薩戒,才能得到戒體,但這些條件不是誰都能具足的。

  

    庚一(淨化自相續)分八:一、供養;二、頂禮;叁、皈依;四、忏罪;五、隨喜;六、請轉*輪;七、祈請不涅槃;八、回向福德。

    

    辛一(供養)分二:一、總說;二、別說。

    

    此處主要講積累資糧方式之一,供養。

    

    壬一、總說:

    

    爲持珍寶心,我今供如來,

    

    無垢妙法寶,佛子功德海。

    

  首先講供養之對境。

  

  “爲持珍寶心”:不是爲了名聞利養,也不是爲了解脫或成佛,而是爲了菩提心。

  

  以前印度有一種教派,以月爲天尊。他們祈禱月亮的時候,不是祈禱十五的月亮,而是祈禱初一的月亮。爲什麼呢?因爲有初一的月牙,才會慢慢有十五的圓月。同樣,不是爲了解脫,不是爲了成佛,而是爲了修持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就一定能證菩提果,有因就有果啊!所以,首先我們應該爲了受持菩提心而做供養、忏悔等。不做供養不行啊,因爲要積累資糧;不忏悔罪業不行啊,不然菩提心無法産生。

  

  “我今供如來”:我現在開始要做供養了。供養誰?供養佛、如來。

  

  “無垢妙法寶”:供養法寶。何爲“無垢”?四邊八戲是垢染,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就是無垢、究竟的法寶。

  

  “佛子功德海”:供養僧寶。“佛子”有身子、語子,意子,此處指的是意子,即菩薩。

  

  “佛寶”就是圓證菩提心者,和究竟菩提心無二無別。“法寶”就是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世俗谛的菩提心還不是究竟的菩提心,勝義谛的菩提心才是真正的究竟的菩提心,勝義谛的菩提心也可以說是大空性的智慧。“僧寶” 是具有菩提心的人,具有勝義菩提心者是勝義谛的菩薩,具有世俗菩提心者是世俗谛的菩薩。這些都是值得我們供養的對境。

  

  供養首先要有恭敬之心。什麼叫恭敬之心?我以前給大家講過,發現、了知佛法僧叁寶無漏的功德,然後生起歡喜之心;發現或覺察自己的缺點和毛病,對此有慚愧之心,具足這兩個條件叫恭敬心。

  

  爲什麼觀想佛菩薩在上面,我等衆生在下面呢?在佛菩薩的境界裏沒有上下的分別,在諸法的究竟實相當中也沒有,但是在我們的分別念當中有,在我們的境界裏有。我們有這樣的認識與覺察也是好事,因爲這樣才會有改變,才會有進步。你若是能發現、覺察到自己的缺點、錯誤和毛病,對此有慚愧之心,自然就會想盡一切辦法改變,自然就會斷除這些缺點。你若是能發現佛法僧叁寶不共的功德、無漏的功德,並且對這些功德生起了歡喜心,那麼自然就會産生想學的願望和想獲得的欲望了。如果這個欲望、願望特別強烈,那麼不久的將來,在你的相續當中也會産生或具足這些功德,這個很重要啊!功德和功德不同,這裏的功德不是指學問和世間的能力等,而是無漏的功德,即無畏的慈悲心,廣大的智慧,攝受衆生的善巧方便等,比如佛的十力、四無畏、十八種不共功德成就等。

  

  爲什麼要具足恭敬心進行供養呢?若能思維“我只求這些功德,我只求這些果位”,這樣才能對自己的身體、受用和善根等不執著。自己的善根算什麼啊?都是有漏的善根;我的功德算什麼啊?都是世間的功德。若是這些能有一些作用的話,統統布施給衆生,供養給佛菩薩。如是思維“佛陀、菩薩,這些都供養給你們,看看能不能用上。”真的,應該這樣思維,就是要斷除執著,要降伏私心,要去掉貪著。自己的受用也是如此,給佛菩薩這叫供養,給衆生這叫布施,若是佛菩薩需要就供養,若是衆生需要就施舍,要有這個心。自己的身心也是如此,供養給佛菩薩,布施給衆生,這是降伏私心、對治貪著,也是間接地放下自我,同時也是在對治我執。意義很大啊!

  

  做供養的時候要具備六個條件,這是無著菩薩講的。第一,想獲得佛果的意樂;第二,爲了一切衆生;第叁,供品善妙悅意,即自己最珍貴最喜歡的;第四,叁輪清淨,做供養的時候要站在叁輪體空的角度——供養者自己、所供養的對境和所供養的物品都是顯而無自性,有證悟空性的見解的攝持;第五,無有違品的垢染。所供養的物品不是通過殺盜淫妄酒這些不正當手段得來的,發心沒有被貪嗔癡等煩惱垢染,意樂清淨,發心清淨;第六,回向大菩提,供養完畢後,將供養的善根、福德回向大菩提。回向給自己也可以,願通過這些善根福德迅速成就佛果,然後去度化衆生。也可以回向給衆生,願成爲衆生迅速獲得佛果的因緣。大家天天做回向,要會做回向啊!若是不具備二利,回向也是不如法的。大家應該通過這六種方式做供養。

  

  其實,講布施的時候包括供養,講供養的時候也包括布施。比如,七支供裏只有供養支,供養支包括布施。六波羅密裏只有布施,布施裏也包括供養。無論是供養還是布施,都是修施舍心。若是沒有施舍心,就不是供養,也不是布施。

  

   壬二(別說)分六:一、供養無主物;二、供養身體;叁、意幻供養;四、發願供養;五、無上供養;六、贊歎供養。

    

    子一(供養無主物)分二:一、真實供養;二、供養彼等之原因。

    

    醜一,真實供養:

    

    鮮花與珍果,種種諸良藥。

    

    世間珍寶物,悅意澄淨水

  

  先供養無主物。這些沒有主人的珍貴的物品也可以拿來做供養。

  

  “鮮花與珍果,種種諸良藥”:供養世間所有爭奇鬥豔的鮮花、珍貴的果實和各種珍貴的良藥。

  

  我們走進城市裏的花園,有那麼多品種各異的美麗花朵。然後,我們站在山上,走進草原,也有無數不知名的野花。我們第一眼看到這些的時候,有沒有想到要做供養?一看見這些花那麼漂亮,貪心就上來了,趕緊跑過去躺一下、摘幾朵,第一念就是想自己享受一下,沒有別的什麼好發心。第一眼看到的時候,就應該發心做供養。爲什麼?因爲這些能對治自己內心的貪著,同時能對佛、菩薩以及這些殊勝對境生起恭敬之心。我們不是要培養恭敬心嗎?我們不是要降伏我執嗎?不是要對治貪欲嗎?這就是方法。供養佛菩薩、上師叁寶,既提起了正念,又培養了恭敬之心。什麼叫修煉?就要這樣修煉。修煉就要在對境當中。不是佛菩薩缺少這些東西,不是上師叁寶需要這些東西,而是自己要修煉嘛!大家要明白啊!

  

  我們走進大超市,有各種各樣新鮮的果實,國內産的、國外産的,營養具足,自己的貪心又上來了!“這是進口的,買幾斤……”根本沒有想到要做供養。還沒等回到家裏,就開始啃啊啃啊啃啊……先做一下供養多好啊!供養十方諸佛菩薩,心當下就平靜下來了。

  

  供養應有盡有的各種妙藥。我們現在一看到或得到這些營養品、珍貴的藥物,第一念想的都是自己:“哎喲,太好了,我要補補自己的身體。我要增加自己的營養!”然後開始用。應該是將這些營養品、珍貴的藥物都做供養,然後再當加持品吃,這樣才能真正治病,才能真正補充營養啊!這是從根上治療,治的不是病,治的是業障,治的是煩惱、我執。真的,這是抽薪止沸啊!要不然,即使是再珍貴的藥物、再好的營養品,也許只能暫時治一些病,還是揚湯止沸,不是從根上解決。所以大家轉個念,先做供養,然後當加持品吃,這裏面有種力量。什麼力量?也可以說是佛的力量,也可以說是正知正見的力量,也可以說是清淨心的力量。

  

  佛的力量無處不在,但是若想獲得這種力量,自己要有清淨心。有清心才能獲得這種力量,也可以說清淨心本身也是一種力量。其實,在你的相續當中能夠産生清淨心的這個因緣,這就是佛的力量,這叫佛的事業無處不在,若你産生了這個信心、清淨心,同時就有力量了,所以說“二力合一”。

  

  我們學佛以後,是不是再不能到醫院裏看病了?是不是再不能吃這些藥物了?也不是。醫院、醫生、藥物、設備等這些都是佛的事業,都是藥師佛的事業。你到醫院接受治療的時候,必須要保持正知正見。這本來就是佛的事業,你一定要將其視爲佛的事業;這本來就是佛度化你的一種善巧方便,你必須明白,並且以這樣的心態去接受治療。佛法不離世間,若這樣的話,二者就合一了,這才是真正的正道,不墮落任何一邊。

  

  “現在我們皈依佛門了,應該通過修持佛法去解決,不應該到醫院,不應該接受這些治療。”錯!這又墮邊了。可以到醫院,可以接受治療,但是你要明白,我們講種種化身佛的時候講過,這不都是佛嗎?不都是化身佛嗎?你要以這樣的見解去接受,這就是沒有離開佛法,也沒有離開佛的加持。

  

  “世間珍寶物”:這些奇珍異寶——摩尼寶、如意寶、瑪瑙等,統統都供養啊!我們現在走進珠寶店,走進商場的時候,都是這種狀態:“啊!這個這麼好啊!”貪心又生起來了,想買買不起,不買還留戀,很可憐地離開了。其實供品都在那兒整整齊齊地擺著,一切都給你准備好了,這個時候應該感恩店主,感恩服務員啊,給我們准備得這麼齊備,擺得這麼整齊啊!然後以此供養十方諸佛菩薩。

  

  “悅意澄淨水”:以令人舒心悅意、具八功德的淨水做供養。你看我們山上、草原上的…

《《入菩薩行論》講記(十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