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解脱就在眼前,成佛也就在当下。
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
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
接下来,发誓:既然自己已投身于如来的种姓中,变成了佛子,从今以后,我的身口意三门都应当用来做佛的事业。“我已经投生在如来的种姓中了,从今以后,我的身口意三门都用来做佛种姓的事业。”也就是说,要尽己所能从事合乎种姓的三门之事。
“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初中后都要保持清净无垢,绝不能以恶念恶行染污这纯洁尊贵的种姓。当初(开始的时候)、中途以及最后的时候,我都要始终保持身口意三门的清净,不能再生起恶念,不能再让自己造恶业,以免染污这个种姓。
我既然投身在如来的种姓中,就尽心尽力地去做佛种姓的事业。通过自己的身口意三门乃至自己的一切来做,尽心尽力地去做,永恒不变地去做。做什么呢?做佛种姓的事业——弘法利生。自己要精进修行,早证菩提,然后辗转*轮,度尽众生。
从今以后,在我的相续中绝不再生起恶念,绝不再让自己造恶业,不然就会染污佛的种姓。既然我已经拥有了这样一个极其难得的善根福报,就要全力以赴地保护这个种姓,珍惜这个福报。
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
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这是以比喻说明前述的道理。
“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我今天发菩提心了,得到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戒体,如同一位双目失明的盲人,在垃圾堆中得到了如意宝。
如果是一位正常人,他能看清东西,也许容易得到;如果一个盲人是在一个宝库或宫殿里去找的话,也许能找到。但是,一个盲人却在垃圾堆里得到了珍宝,得到了如意宝。这个比喻中,“盲人”比喻我们这些凡夫。我们不懂取舍之处,不懂真相,不明真理,如同双目失明的盲人一样;“垃圾堆”比喻什么?比喻轮回,尤其是这样一个五浊恶世、五毒特别炽盛的末法时期。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今天能发菩提心,能得到菩萨戒的戒体,真是很幸运啊!
如果一个盲人在垃圾堆得到了如意宝,人人都会说“这个人太幸运了,这个人太有福报了”。同样,若是一位智者、佛菩萨看的话,我们在六道轮回中,在末法时期里,能有这么好的机缘,有这么大的福报,能发菩提心、受持菩萨戒,真是太幸运了,福报真是太大了。人人都会说这个盲人很幸运,说他很有福报,这都是普通人的看法,普通人所说的话。但是若是你今天真正发菩提心、受持菩萨戒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都会赞叹你,都会异口同声地说“你太幸运了,你太有福报了”。这不是普通人所说的,而是以佛的智慧之眼看出来的,是佛说的,这是真言。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是以智慧之眼而看出来的,他们说的都是真言。为什么我们没有什么感觉呢?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智慧之眼,所以没看出来自己多有福报,多幸运啊!为什么今天不觉得幸运,不兴奋呢?就是缺乏智慧!没有认识到菩提心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它的珍贵性。
这是为能成办自己的利益而生欢喜心。自己真是太幸运了,自己真是太有福报了!一切问题当下就能解决,一切功德福德当下就能圆满!自己还要那样地患得患失吗?已经有菩提心了,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一旦你发了菩提心,没有问题了。本来就不是问题,所以就没有问题。一旦你发了菩提心,福报、功德等根本就不用学、不用修,因为这都是本具的,本来就是圆满的。你生起菩提心的同时,当下圆满!真的能够成办自利,而且是究竟的自利,因此生起非常欢喜的心了。
壬二,因成办他利而生欢喜心:
菩提心还可以成办他利。
灭死胜甘露,即此菩提心,
除贫无尽藏,即此菩提心,
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
“灭死胜甘露,即此菩提心”:受持菩提心了,能摧毁众生之死主,而令不死,这样的胜妙甘露就是这颗菩提心。想解决死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菩提心。其他的都不是大事,生死才是大事!若是要解决生死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生起菩提心。生起了菩提心,就能了脱生死。
我们很担心死亡的来临,很害怕死魔。若是你具有菩提心的话,就不用担心,也不用害怕了。生起菩提心的时候,是不是就不要死了?也是,也不是。在示现上要死,但实际不死。到那时候,你的死叫示现死亡。所谓“示现死亡”,是没有畏惧,没有痛苦的,在示现上要死,但是实际上没有死,可以不死。虽然在示现上也是死,但是此死和彼死不同,它是脱离痛苦的,死也是一种快乐的状态;而一般的死是一种痛苦的状态,是有畏惧的。你看,佛死称“涅槃”,上师死称“圆寂”,为什么这么称呼呢?就是没有痛苦,没有畏惧,快乐的死,喜悦的死,这叫“涅槃”或者“圆寂”,而不叫“死”。死和死不一样,普通人的死称“死”,这是痛苦的死。如果你生起了菩提心,就可以摆脱死苦,可以解决对死亡的畏惧。真的,如果这个世上有长生不老药,那就是菩提心!
“除贫无尽藏,即此菩提心”:能遣除众生一切贫穷的无尽宝藏,也是这颗菩提心。如果真有所谓的如意牛、如意宝、无尽宝藏,那也是指菩提心。若是有了菩提心,就什么都有了;若是有了菩提心,一切都会心想事成。
“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能尽除众生身心疾患的最胜妙药,还是这颗菩提心。所谓的“灵丹妙药”,也就是菩提心。
若是你真正生起菩提心了,那个时候和你现在的境界完全不同,和你现在的观念完全不同,是两个境界。
若今天我说“受持菩提心能摧毁众生之死主,而令不死”,大家现在去思维的话,就不会明白了,“生起菩提心了怎么能不死呢?”大概的意义我给大家讲了,到那个时候你就会明白,就像哑巴吃糖块。现在也许我这样给你们讲还讲不明白,你在下面用心地听也不一定能完全明白。只有到那个境界的时候,你才会明白。就像哑巴吃糖块,他知道糖的味道是甜的,但是他不能说,因为他是哑巴。同样,那个时候你会明白,但是明白归明白,你不一定能说清楚啊,不一定能说明白啊,若是能说明白的话,就不是真正的了。
若是今天我说“这是遣除众生一切贫穷的无尽宝藏”,现在也许你不会明白,“怎么能遣除一切众生的穷困呢?你看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不都具有菩提心么,但是还有这么多穷困的众生、恶道的众生啊”。其实,是这个意思,也不是这个意思。到那个时候你就会明白了,“哦,原来如此啊!”
若我说“能遣除众生身心一切疾病的最胜妙药也是菩提心”,你也不会明白。这都是有甚深含义的,这里讲的都是境界,只有你自己修到了那个境界,才会真正明白,之前你不会明白的。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
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
“彼为泊世途,众生休憩树”:菩提心是漂泊在世间路途中,被痛苦折磨得疲惫不堪的苦难众生得以休息、具有凉荫的妙树。真正发菩提心了,这个时候才能休息一下,才能轻松一下!我们现在就是被痛苦折磨的疲惫不堪的苦难众生,而得以休息具有凉荫的妙树就是菩提心。路途又远,天气又热,如此艰难还能找到个阴凉处,多幸运啊!众生在六道中不停地轮回,被各种痛苦折磨的疲惫不堪啊!我们发菩提心了,才能轻松一下,才算找到了那么一个地方休息一下。我们发了菩提心,才能得到一点轻松,才能获得一点快乐。
众生迷茫得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被痛苦折磨得这么疲惫,到了醒悟的那天你才知道,才会有感觉,之前没有,因为在轮回里熬的时间太长了,被各种痛苦折磨得已经没有觉察力了。
“复是出苦桥,度众离恶趣”:菩提心就是救度众生脱离恶趣,令众生在恶趣当中获得解脱的阶梯或桥梁。若是要在恶趣中、在轮回中救度这些众生,菩提心就像阶梯和桥梁一样。众生要从恶趣中得度,要从轮回中得度,菩提心就是那唯一的阶梯,就是那唯一的桥梁!
彼是除恼热,东升心明月,
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
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这也是讲菩提心的功德。
“彼是除恼热,东升心明月”:菩提心是驱除众生烦恼障的明月。众生有烦恼障,烦恼障是障碍解脱的。
“复是璀璨日,能驱无知霾”:菩提心不仅是驱除众生烦恼障酷热心中升起的皓月,也是遣除众生无明所知障迷雾的一轮红日。所知障主要是障碍成佛的,众生的相续中有所知障就不能成佛。
“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菩提心是搅拌所有正法乳汁所提炼出的精华醍醐。我们打牛奶打出来的是酥油,所有的正法里提炼出来的“醍醐”就是菩提心,是真正的精华。
于诸漂泊客,欲享福乐者,
此心能足彼,令住最胜乐。
对于流浪在三界轮回路途中,想享受快乐的一切众生宾客,此菩提心能使他们获得最殊胜的安乐。也就是说,菩提心能以安乐满足一切有情贵客。
菩提心能使漂泊在轮回里的无数众生得到安乐。如果他们依靠菩提心的话,能获得安乐;若是我们以菩提心去利益他们的话,也可以给予众生永恒的安乐,能满足众生宾客的愿望,使他们获得永恒的安乐。
菩提心是唯一的方法。菩提心能满足他们的愿望,以菩提心就能实现这样的愿望:能获得暂时的快乐和究竟的快乐,能获得暂时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若是今天真正能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的话,暂时、究竟的一切利益都能圆满!这不是我说的,是佛说的,这都是真言!大家是否是信佛的人?如果你是个信佛的人,你是相信佛的人,你就要相信这些,这都是佛说的话。但是你没有相信啊,你也想摆脱痛苦,想获得安乐,但是你没有发菩提心,也没有去修持菩提心。佛说菩提心是脱离痛苦的唯一方法,能够获得永恒安乐的唯一方法,但是你没有相信啊!那你是什么意思啊?还说自己是“信佛”的,还说自己在“学佛”,这种话是怎么说出来的?你自己好好想一想啊。
辛二、令他欢喜:
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
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
“怙主”指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以及上师善知识们。他们在作证,我在他们面前已经邀请了所有的众生作宾客。我邀请的宾客是谁?三界众生。
我为什么要当着佛菩萨、上师善知识们的面办宴会呢?因为我现在要承办你们的利益——暂时和究竟的利益!你们应该欢喜,你们应该高兴,我绝对不会说假话。因为当着佛菩萨,上师善知识的面,我不敢说谎话,也不会欺骗你们的。我现在就开始要利益你们了,要成办你们的利益,包括暂时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暂时的利益就是世间的福报,究竟的利益就是佛菩萨的果位。我要给予你们暂时的利益,满足你们的愿望;最后,我要让你们见性成佛!无论是人还是非人,无论是天人还是非天人,所有的众生,应该皆大欢喜。
我现在这么欢喜,你们也应该跟着我欢喜!为什么?因为你们也快要得到利益了,我也绝对不会放弃你们的!一定要把你们带到解脱的彼岸,一定要让你们得到佛果!你们应该跟着我欢喜啊,我们大家都应该欢喜!就这样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令自己生欢喜,令众生生欢喜!如果大家有欢喜心,说明有点儿佛法;若是没有欢喜心,就说明没有佛法。
这是讲受持菩提心的方法,明天将要开始讲第四品。前面讲的都是“入者之意乐”,明天开始讲“趋入之方法”。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入菩萨行论》讲记(二十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