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心里很惭愧似的,但是身边稍微有一点点动静,就东看西看,哪有这样忏悔的?哪有这样磕头的?若是你真正有忏悔心,若是真正在那儿忏悔,还能听得见这些吗?还能看得见这些吗?一切都是自己的问题。为什么越学越差,为什么越修越不精进?就是因为放逸。
通过刚才的这些比喻及公案,大家应该明白什么叫不放逸,什么叫内心专注了吧?
首先,大家要明白什么叫不放逸,然后还要知道不放逸的重要性。一切善法的根本即是不放逸,不放逸很重要。现在我们已经受持菩提心了,就要做到不放逸,要修炼自己不放逸。
己一,略说:
佛子既如是,坚持菩提心,
恒勤勿懈怠,莫违诸学处。
“佛子既如是,坚持菩提心”:“佛子”指大乘行人。大乘行者通过加行、正行、后行的方式,坚定不移地受持菩提心。前行也就是加行,前面我们已经学修过前行,不容易做到啊;正行,也不容易做到;后行,也不容易做到。因此,受持菩提心不是随随便便的,要通过这些方式方法受持菩提心。
“恒勤勿懈怠,莫违诸学处”:大乘行人在相续中产生了菩提心以后,就应当毫不懈怠,努力做到恒时不违越菩萨学处。身口意放逸叫懈怠,身口意不放逸叫不懈怠;努力,尽心尽力,就是精进。言行举止恒时、时时刻刻都不违越菩萨的学处,就是一个佛子(大乘行者)应当做的。
己二(广说)分三:一、谨慎修学所修;二、谨慎所依暇满;三、谨慎所断烦恼。
庚一(谨慎修学所修)分三:一、不舍菩提心之合理性;二、舍弃菩提心之过患;三、教诫不舍菩提心。
辛一,不舍菩提心之合理性:
遇事不慎思,率尔未经意,
纵已誓成办,后宜思取舍。
“遇事不慎思,率尔未经意”:今天决定要做一件事,但是没有经过观察,也没有经过考虑,就决定去做了;或者虽然观察了,但是观察得不够仔细,虽然也考虑了,但是没有经过慎重考虑,然后就决定去做了。
“纵已誓成办,后宜思取舍”:因为没有通过仔细观察,也没有经过慎重考虑,虽然决定了,但是过后还可以再次进行观察,再次进行考虑,重新取舍,也许去做,也许不去做,这也是合理的。
诸佛及佛子,大慧所观察,
吾亦屡思择,云何舍誓戒?
但是我们发菩提心、修菩提道、断恶行善这件事,这是我们已经决定要做的。所谓“断一切恶”,就是让佛陀的种姓不被染污;所谓“行一切善”,就是尽力去做佛种姓的事业。这和前面那个不一样。为什么呢?这件事是已经仔细观察过的,不是以分别心观察的,而是以诸佛菩萨的智慧观察的。佛经过无数劫,以智慧进行仔细的观察,最后发现、知道了:利益众生的唯一方法只有菩提心。这是非常究竟的方法,根本不用再观察。若是再次以你自己的分别心去观察,就是没必要了,完全是徒劳无益的。
我们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比如这次先让大家了解学修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我们真正明白了菩提心的真实功德和利益,生起了信心,然后才受持了菩提心。这是经过慎重考虑的,绝不是盲目的,所以不用再考虑。这是自己最后的决定,心里很明白,而且内心很坚定,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实践,以身口意三门尽力去做,没有别的选择。
前面依据《入行论释•善说海》对这句偈颂进行了解释。此外,也可以这样理解:没有经过观察考虑就决定的事情,尚且都要去做,那么我们经过观察考虑而决定的事情,怎么不去做呢?这样解释也是可以的。
辛二(舍弃菩提心之过患)分三:一、异熟果堕恶趣;二、失毁利他行为;三、阻碍解脱。
壬一(异熟果堕恶趣)分三:一、真实宣说;二、彼之合理性;三、遣除争论。
癸一,真实宣说:
若誓利众生,而不勤践履,
则为欺有情,来生何所似?
“若誓利众生,而不勤践履”:我们在佛菩萨、上师善知识们面前发誓发愿“要救度一切众生,行持一切善法”等等,之后三门所作所为却不履行自己的诺言。
“则为欺有情,来生何所似”:这显然已经欺骗了众生,如此一来,我最终的下场将会怎样呢?可想而知,绝对摆脱不了恶趣。
你这样做,不是欺骗一个人,而是欺骗所有的众生。你当着佛菩萨的面发誓“不是用暂时的吃穿来利益他们,而是给予他们永恒的安乐、究竟的佛果”,却不去履行自己的承诺,你说了这样的大话,欺骗了所有的有情众生。如果说欺骗一个人要堕落恶趣,那欺骗所有的众生,又将会感受什么样的果报呢?一定会堕落恶趣,感受无穷无尽的痛苦,再也不可能逃脱。
癸二,彼之合理性:
意若思布施,微少凡常物,
因悭未施予,经说堕饿鬼。
如果某人心里想要给众生施舍一些食物等微不足道的平常物品,之后又出尔反尔,没有进行布施,经中说这是饿鬼的因。
心里想要给某某众生或部分众生施舍一些吃喝用的物品,过后没有去做,自己舍不得,这样会堕入饿鬼道成为饿鬼。《正法念处经》中云:“仅稍思量而未布施,则投生饿鬼,若已经立誓而未布施,则堕入众生地狱。”
况请众生赴,无上安乐宴,
后反欺众生,云何生善趣?
那么,何况说诚心以无上佛果与暂时的安乐宴请一切有情,后来又欺骗这所有众生,怎么能转生善趣呢?是不会转生的,绝对是要堕落恶趣的,在三恶道里面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
你所发誓的对境是一切众生,是要给他们永恒的安乐,若是你不去做,这个果报就是堕落在恶趣,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一点解脱的可能性或机会都没有。
癸三,遣除争论:
有人舍觉心,却办解脱果,
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
这是遣除争议。
前面讲,若是不去履行诺言,舍弃菩提心,绝对是要堕落的,要在恶趣中感受无穷无尽的痛苦。
“有人舍觉心,却办解脱果”:佛经里有这样的说法,以前也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比如,舍利子刚开始发心入大乘,奉持菩萨行,恶魔索要他的右手,他砍断自己的右手,用左手递给恶魔,恶魔不满意,认为用左手给他,是对他的不恭敬。舍利子想,利益众生也太难了,我的右手已经砍断了,只能用左手递给他,没有别的办法啊!其实这个“恶魔”也是来考验他的。舍利子觉得太难了,于是生起了厌烦心而舍弃了发心,然后入了小乘道,最后成就了阿罗汉。
《金色传》里讲,一位尊者曾于四十劫中持菩萨行,后来出现违缘了,舍弃了菩提心,但成就了独觉佛的果位,变成了缘觉。这位尊者舍弃了菩提心,但是也得到缘觉的果位了。
也许有人会对此生起疑惑:舍利子等舍弃发心了,舍弃了菩提心,但是他们没有堕落恶趣,还成就了阿罗汉或独觉。这不是与前面所说的相违了吗?
“彼业不可思,知唯一切智”:众生的业是不可思议的,细微的业果,除了遍知佛陀,谁也无法了知,特殊情况也不好说。一般情况下,若舍弃了菩提心,舍弃了自己的誓言,绝对要堕落的,绝对要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的。有一般情况,也有特殊情况,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讲的是一般情况,特殊情况就不好说了。比如,我们经常用兔角来形容不存在。一般情况下兔子的头上是不长角的,但是也有例外,个别的兔子头上也有长角的,但也不能因此说兔子头上能长角。
对此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一些论师说:他们舍弃了世俗菩提心,但是没有舍弃胜义菩提心。意思是说,他们已经有无我智慧的境界了,所以不会堕落,甚至能获得相应的果位。这样解释也是可以的。
有者认为:虽然他们舍弃了菩提心,但是已经有出离心了,所以不会堕落恶趣,通过精进修行也能获得果位。若是没有真正生起出离心,没有证悟无我的智慧的情况下,他们会堕落恶趣。这样解释也是可以的。
此外,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舍利子等尊者及很多阿罗汉都不是普通的阿罗汉,都是佛化现的。舍利子之所以这样示现,是为了给众生表法,说明行持菩萨道不容易,若是你选择了大乘佛道,任何时候都不能生起厌烦心,一定要坚持,最后才能胜利。这是为了引导大家、说明真理的,这里有很多的密意,不会有矛盾,更不会有冲突。
壬二,失毁利他行为;
菩萨戒堕中,此罪最严重,
因彼心若生,将损众生利。
“菩萨戒堕中,此罪最严重”:舍弃菩提心是菩萨戒,是堕罪中最为严重的罪过。
“因彼心若生,将损众生利”:因为若生起了舍弃菩提心、舍弃众生的心,如此一来将损害众生的利益。
若行持大乘妙道,能利益很多众生,尤其是成佛以后,就能转*轮,能利益无数的众生,能遣除众生心灵上的无明黑暗,可以将众生真正安置于永恒安乐的果位上,利益非常大。舍弃众生的心就是舍弃菩提心。若舍弃众生,舍弃菩提心了,就没有办法修持大乘妙道,这样不会有成佛的那天,这涉及到一切众生的利益,损害了一切众生的利益,所以罪过非常大。
虽仅一刹那,障碍此福德,
因损有情利,恶趣报无边。
“虽仅一刹那,障碍此福德”:哪怕是一刹那中障碍发菩提心的福德。
“因损有情利,恶趣报无边”:因为损害的是众生的利益,必将堕入恶趣遭受无边无际的痛苦。
大家一定要注意!对其他众生发起此菩提心的福德从中作梗,也会使菩萨利益一切众生的事业降低,导致对方不能利益众生,因而障碍者的下场必然是无有尽头的恶趣。
毁一有情乐,自身且遭损,
况毁尽空际,有情众安乐。
哪怕是毁坏一位众生的安乐,自己也会遭受果报,遭受痛苦。何况毁坏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安乐,这样自己要遭受的痛苦,将来的果报是非常严重的。
佛在《寂灭定幻经》中讲:“何者抢夺南瞻部洲一切众生之财,断一切众生的生命。何者对菩萨甚至布施旁生一食团之善行作障,则罪过较前者严重无量倍,因为对获得佛果之善业作障故。”杀害一切众生生命、抢夺南瞻部洲一切众生财富,这个罪过非常大,是吧?如果障碍他人行持菩提道,障碍他人作利他的事业,哪怕仅仅是障碍他布施给一个旁生一食团,这个罪过比前者罪过严重无量倍!
真正发菩提心、具有菩提心的人去做布施等利益众生的事情的时候,若是你去阻碍,去耽误他的事情,罪过是非常严重的。因为他们是在种成佛的因,通过这种行为很快就会成佛,如果你阻碍他做这个事情,就是阻碍他成佛,所以罪过很严重。
壬三,阻碍解脱:
故杂堕罪力,菩提心力者,
升沉轮回故,登地久蹉跎。
我们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了,有时候精进,有时候犯戒;犯戒过后又忏悔;忏悔过后又犯戒……这样,堕罪和发菩提心两种力量轮番交替,各自起作用,导致我们在轮回中时起时伏,如此必将拖延很久才能获得一地等果位。
我们还是凡夫,有时候会做一些违背誓言的事情,通过忏悔也能忏掉。但是你不能想“没事,过后忏悔一下就行了”,不能这样想。尽管通过忏悔能忏掉,但若是之后又犯戒,然后再忏悔,这样得地或成佛的过程都会非常难。就像我们今天要爬楼梯,或者要到一个地方,刚迈一步又退回来了,再迈一步又退回来了,这样进程慢啊,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地方啊?很难。虽然通过忏悔可以清净,但是尽量不要犯,否则就会浪费光阴,浪费时间,登地就会久蹉跎。
辛三,教诫不舍菩提心:
故如所立誓,我当恭敬行,
今后若不勉,定当趋下流。
按照发心时所承诺的那样,我务必要恭敬履行诺言,从今以后如果不勤奋努力,那么必定径趋直下,接连不断从恶趣堕入恶趣。
我们现在在善趣中,若是不抓住这个机会,不勤奋努力学修,肯定会越来越往下流,转生恶趣中,从恶趣中再转生恶趣中。比如我们现在是人,但是会投生旁生,然后会投生饿鬼,然后会投生到地狱。所以,我们要抓住机会精进修行。让自己向上走,投生善趣,然后解脱,最后成佛。
饶益众有情,无量佛已逝,
然我因昔过,未得佛化育。
如果有人想:佛陀会救护我们的,不至于变成这样吧。
往昔赐予一切众生安乐之不可计数的佛陀都已趋入寂灭,然而我由于违越学处的罪过所致,未能成为过去佛度化的对境。
往昔出现过很多佛,但是我们都没有成为他们的所化对境,这是因为自己往昔违背了很多学处、造了恶业所导致的,不是佛不慈悲。
对我们而言,虽然现在释迦牟尼佛已经趋入寂灭,但是他的教法还没有隐没。我们还算幸运,遇到了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若是自己能精进修行,也有解脱的机会;若是不精进修行,就难了,佛也很难度化我们。
若今依旧犯,如是将反复,
恶趣中领受,病缚剖割苦。
倘若仍旧一如既往,继续违背学处、违背自己的誓言、不精进修行,那么下场必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恶趣里感受痛苦;即便获得善趣,获得人身,也是遭受疾病缠身、受到束缚、砍剖身体等苦痛。
现在有些人一出生就疾病缠身,瘫痪在床,生不如死等,这都是往昔自己所造恶业的果报。我们现在身体没有明显疾病,很得意是吧?怎么没有病呢?有很多,只是现在你还没有感觉到。可以说,现在似乎没有什么疾病,也没有太多的灾难,这个时候好像什么事都没有似的。但是,一旦灾难来临,一旦业力现前,我们会怎么样?怎么面对,怎么处理?看看那些疾病缠身的人,看看那些天天在那儿感受束缚、剖割身体等痛苦的人;看看遭遇地震等灾难,被埋在废墟之下的人;还有那些遭遇战争的人;……那些是什么滋味啊?自己好好想想。这都是往昔自己造的业,今生今世才有这样的果报,这都是舍弃菩提心的过失。
大家好好想想,舍弃菩提心有多大的过失,将来有多大的果报!既然自己已经发愿“要行持菩提道”,现在就应该履行承诺,应该尽心尽力去做,别无选择。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入菩萨行论》讲记(二十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