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心裏很慚愧似的,但是身邊稍微有一點點動靜,就東看西看,哪有這樣忏悔的?哪有這樣磕頭的?若是你真正有忏悔心,若是真正在那兒忏悔,還能聽得見這些嗎?還能看得見這些嗎?一切都是自己的問題。爲什麼越學越差,爲什麼越修越不精進?就是因爲放逸。
通過剛才的這些比喻及公案,大家應該明白什麼叫不放逸,什麼叫內心專注了吧?
首先,大家要明白什麼叫不放逸,然後還要知道不放逸的重要性。一切善法的根本即是不放逸,不放逸很重要。現在我們已經受持菩提心了,就要做到不放逸,要修煉自己不放逸。
己一,略說:
佛子既如是,堅持菩提心,
恒勤勿懈怠,莫違諸學處。
“佛子既如是,堅持菩提心”:“佛子”指大乘行人。大乘行者通過加行、正行、後行的方式,堅定不移地受持菩提心。前行也就是加行,前面我們已經學修過前行,不容易做到啊;正行,也不容易做到;後行,也不容易做到。因此,受持菩提心不是隨隨便便的,要通過這些方式方法受持菩提心。
“恒勤勿懈怠,莫違諸學處”:大乘行人在相續中産生了菩提心以後,就應當毫不懈怠,努力做到恒時不違越菩薩學處。身口意放逸叫懈怠,身口意不放逸叫不懈怠;努力,盡心盡力,就是精進。言行舉止恒時、時時刻刻都不違越菩薩的學處,就是一個佛子(大乘行者)應當做的。
己二(廣說)分叁:一、謹慎修學所修;二、謹慎所依暇滿;叁、謹慎所斷煩惱。
庚一(謹慎修學所修)分叁:一、不舍菩提心之合理性;二、舍棄菩提心之過患;叁、教誡不舍菩提心。
辛一,不舍菩提心之合理性:
遇事不慎思,率爾未經意,
縱已誓成辦,後宜思取舍。
“遇事不慎思,率爾未經意”:今天決定要做一件事,但是沒有經過觀察,也沒有經過考慮,就決定去做了;或者雖然觀察了,但是觀察得不夠仔細,雖然也考慮了,但是沒有經過慎重考慮,然後就決定去做了。
“縱已誓成辦,後宜思取舍”:因爲沒有通過仔細觀察,也沒有經過慎重考慮,雖然決定了,但是過後還可以再次進行觀察,再次進行考慮,重新取舍,也許去做,也許不去做,這也是合理的。
諸佛及佛子,大慧所觀察,
吾亦屢思擇,雲何舍誓戒?
但是我們發菩提心、修菩提道、斷惡行善這件事,這是我們已經決定要做的。所謂“斷一切惡”,就是讓佛陀的種姓不被染汙;所謂“行一切善”,就是盡力去做佛種姓的事業。這和前面那個不一樣。爲什麼呢?這件事是已經仔細觀察過的,不是以分別心觀察的,而是以諸佛菩薩的智慧觀察的。佛經過無數劫,以智慧進行仔細的觀察,最後發現、知道了:利益衆生的唯一方法只有菩提心。這是非常究竟的方法,根本不用再觀察。若是再次以你自己的分別心去觀察,就是沒必要了,完全是徒勞無益的。
我們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也是經過慎重考慮的。比如這次先讓大家了解學修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我們真正明白了菩提心的真實功德和利益,生起了信心,然後才受持了菩提心。這是經過慎重考慮的,絕不是盲目的,所以不用再考慮。這是自己最後的決定,心裏很明白,而且內心很堅定,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實踐,以身口意叁門盡力去做,沒有別的選擇。
前面依據《入行論釋•善說海》對這句偈頌進行了解釋。此外,也可以這樣理解:沒有經過觀察考慮就決定的事情,尚且都要去做,那麼我們經過觀察考慮而決定的事情,怎麼不去做呢?這樣解釋也是可以的。
辛二(舍棄菩提心之過患)分叁:一、異熟果墮惡趣;二、失毀利他行爲;叁、阻礙解脫。
壬一(異熟果墮惡趣)分叁:一、真實宣說;二、彼之合理性;叁、遣除爭論。
癸一,真實宣說:
若誓利衆生,而不勤踐履,
則爲欺有情,來生何所似?
“若誓利衆生,而不勤踐履”:我們在佛菩薩、上師善知識們面前發誓發願“要救度一切衆生,行持一切善法”等等,之後叁門所作所爲卻不履行自己的諾言。
“則爲欺有情,來生何所似”:這顯然已經欺騙了衆生,如此一來,我最終的下場將會怎樣呢?可想而知,絕對擺脫不了惡趣。
你這樣做,不是欺騙一個人,而是欺騙所有的衆生。你當著佛菩薩的面發誓“不是用暫時的吃穿來利益他們,而是給予他們永恒的安樂、究竟的佛果”,卻不去履行自己的承諾,你說了這樣的大話,欺騙了所有的有情衆生。如果說欺騙一個人要墮落惡趣,那欺騙所有的衆生,又將會感受什麼樣的果報呢?一定會墮落惡趣,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再也不可能逃脫。
癸二,彼之合理性:
意若思布施,微少凡常物,
因悭未施予,經說墮餓鬼。
如果某人心裏想要給衆生施舍一些食物等微不足道的平常物品,之後又出爾反爾,沒有進行布施,經中說這是餓鬼的因。
心裏想要給某某衆生或部分衆生施舍一些吃喝用的物品,過後沒有去做,自己舍不得,這樣會墮入餓鬼道成爲餓鬼。《正法念處經》中雲:“僅稍思量而未布施,則投生餓鬼,若已經立誓而未布施,則墮入衆生地獄。”
況請衆生赴,無上安樂宴,
後反欺衆生,雲何生善趣?
那麼,何況說誠心以無上佛果與暫時的安樂宴請一切有情,後來又欺騙這所有衆生,怎麼能轉生善趣呢?是不會轉生的,絕對是要墮落惡趣的,在叁惡道裏面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
你所發誓的對境是一切衆生,是要給他們永恒的安樂,若是你不去做,這個果報就是墮落在惡趣,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一點解脫的可能性或機會都沒有。
癸叁,遣除爭論:
有人舍覺心,卻辦解脫果,
彼業不可思,知唯一切智。
這是遣除爭議。
前面講,若是不去履行諾言,舍棄菩提心,絕對是要墮落的,要在惡趣中感受無窮無盡的痛苦。
“有人舍覺心,卻辦解脫果”:佛經裏有這樣的說法,以前也發生過這樣的情況,比如,舍利子剛開始發心入大乘,奉持菩薩行,惡魔索要他的右手,他砍斷自己的右手,用左手遞給惡魔,惡魔不滿意,認爲用左手給他,是對他的不恭敬。舍利子想,利益衆生也太難了,我的右手已經砍斷了,只能用左手遞給他,沒有別的辦法啊!其實這個“惡魔”也是來考驗他的。舍利子覺得太難了,于是生起了厭煩心而舍棄了發心,然後入了小乘道,最後成就了阿羅漢。
《金色傳》裏講,一位尊者曾于四十劫中持菩薩行,後來出現違緣了,舍棄了菩提心,但成就了獨覺佛的果位,變成了緣覺。這位尊者舍棄了菩提心,但是也得到緣覺的果位了。
也許有人會對此生起疑惑:舍利子等舍棄發心了,舍棄了菩提心,但是他們沒有墮落惡趣,還成就了阿羅漢或獨覺。這不是與前面所說的相違了嗎?
“彼業不可思,知唯一切智”:衆生的業是不可思議的,細微的業果,除了遍知佛陀,誰也無法了知,特殊情況也不好說。一般情況下,若舍棄了菩提心,舍棄了自己的誓言,絕對要墮落的,絕對要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的。有一般情況,也有特殊情況,情況不同,不能一概而論,我們講的是一般情況,特殊情況就不好說了。比如,我們經常用兔角來形容不存在。一般情況下兔子的頭上是不長角的,但是也有例外,個別的兔子頭上也有長角的,但也不能因此說兔子頭上能長角。
對此也有很多不同的解釋:
一些論師說:他們舍棄了世俗菩提心,但是沒有舍棄勝義菩提心。意思是說,他們已經有無我智慧的境界了,所以不會墮落,甚至能獲得相應的果位。這樣解釋也是可以的。
有者認爲:雖然他們舍棄了菩提心,但是已經有出離心了,所以不會墮落惡趣,通過精進修行也能獲得果位。若是沒有真正生起出離心,沒有證悟無我的智慧的情況下,他們會墮落惡趣。這樣解釋也是可以的。
此外,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舍利子等尊者及很多阿羅漢都不是普通的阿羅漢,都是佛化現的。舍利子之所以這樣示現,是爲了給衆生表法,說明行持菩薩道不容易,若是你選擇了大乘佛道,任何時候都不能生起厭煩心,一定要堅持,最後才能勝利。這是爲了引導大家、說明真理的,這裏有很多的密意,不會有矛盾,更不會有沖突。
壬二,失毀利他行爲;
菩薩戒墮中,此罪最嚴重,
因彼心若生,將損衆生利。
“菩薩戒墮中,此罪最嚴重”:舍棄菩提心是菩薩戒,是墮罪中最爲嚴重的罪過。
“因彼心若生,將損衆生利”:因爲若生起了舍棄菩提心、舍棄衆生的心,如此一來將損害衆生的利益。
若行持大乘妙道,能利益很多衆生,尤其是成佛以後,就能轉*輪,能利益無數的衆生,能遣除衆生心靈上的無明黑暗,可以將衆生真正安置于永恒安樂的果位上,利益非常大。舍棄衆生的心就是舍棄菩提心。若舍棄衆生,舍棄菩提心了,就沒有辦法修持大乘妙道,這樣不會有成佛的那天,這涉及到一切衆生的利益,損害了一切衆生的利益,所以罪過非常大。
雖僅一刹那,障礙此福德,
因損有情利,惡趣報無邊。
“雖僅一刹那,障礙此福德”:哪怕是一刹那中障礙發菩提心的福德。
“因損有情利,惡趣報無邊”:因爲損害的是衆生的利益,必將墮入惡趣遭受無邊無際的痛苦。
大家一定要注意!對其他衆生發起此菩提心的福德從中作梗,也會使菩薩利益一切衆生的事業降低,導致對方不能利益衆生,因而障礙者的下場必然是無有盡頭的惡趣。
毀一有情樂,自身且遭損,
況毀盡空際,有情衆安樂。
哪怕是毀壞一位衆生的安樂,自己也會遭受果報,遭受痛苦。何況毀壞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的安樂,這樣自己要遭受的痛苦,將來的果報是非常嚴重的。
佛在《寂滅定幻經》中講:“何者搶奪南瞻部洲一切衆生之財,斷一切衆生的生命。何者對菩薩甚至布施旁生一食團之善行作障,則罪過較前者嚴重無量倍,因爲對獲得佛果之善業作障故。”殺害一切衆生生命、搶奪南瞻部洲一切衆生財富,這個罪過非常大,是吧?如果障礙他人行持菩提道,障礙他人作利他的事業,哪怕僅僅是障礙他布施給一個旁生一食團,這個罪過比前者罪過嚴重無量倍!
真正發菩提心、具有菩提心的人去做布施等利益衆生的事情的時候,若是你去阻礙,去耽誤他的事情,罪過是非常嚴重的。因爲他們是在種成佛的因,通過這種行爲很快就會成佛,如果你阻礙他做這個事情,就是阻礙他成佛,所以罪過很嚴重。
壬叁,阻礙解脫:
故雜墮罪力,菩提心力者,
升沈輪回故,登地久蹉跎。
我們發菩提心,受菩薩戒了,有時候精進,有時候犯戒;犯戒過後又忏悔;忏悔過後又犯戒……這樣,墮罪和發菩提心兩種力量輪番交替,各自起作用,導致我們在輪回中時起時伏,如此必將拖延很久才能獲得一地等果位。
我們還是凡夫,有時候會做一些違背誓言的事情,通過忏悔也能忏掉。但是你不能想“沒事,過後忏悔一下就行了”,不能這樣想。盡管通過忏悔能忏掉,但若是之後又犯戒,然後再忏悔,這樣得地或成佛的過程都會非常難。就像我們今天要爬樓梯,或者要到一個地方,剛邁一步又退回來了,再邁一步又退回來了,這樣進程慢啊,什麼時候才能走到地方啊?很難。雖然通過忏悔可以清淨,但是盡量不要犯,否則就會浪費光陰,浪費時間,登地就會久蹉跎。
辛叁,教誡不舍菩提心:
故如所立誓,我當恭敬行,
今後若不勉,定當趨下流。
按照發心時所承諾的那樣,我務必要恭敬履行諾言,從今以後如果不勤奮努力,那麼必定徑趨直下,接連不斷從惡趣墮入惡趣。
我們現在在善趣中,若是不抓住這個機會,不勤奮努力學修,肯定會越來越往下流,轉生惡趣中,從惡趣中再轉生惡趣中。比如我們現在是人,但是會投生旁生,然後會投生餓鬼,然後會投生到地獄。所以,我們要抓住機會精進修行。讓自己向上走,投生善趣,然後解脫,最後成佛。
饒益衆有情,無量佛已逝,
然我因昔過,未得佛化育。
如果有人想:佛陀會救護我們的,不至于變成這樣吧。
往昔賜予一切衆生安樂之不可計數的佛陀都已趨入寂滅,然而我由于違越學處的罪過所致,未能成爲過去佛度化的對境。
往昔出現過很多佛,但是我們都沒有成爲他們的所化對境,這是因爲自己往昔違背了很多學處、造了惡業所導致的,不是佛不慈悲。
對我們而言,雖然現在釋迦牟尼佛已經趨入寂滅,但是他的教法還沒有隱沒。我們還算幸運,遇到了釋迦牟尼佛的教法,若是自己能精進修行,也有解脫的機會;若是不精進修行,就難了,佛也很難度化我們。
若今依舊犯,如是將反複,
惡趣中領受,病縛剖割苦。
倘若仍舊一如既往,繼續違背學處、違背自己的誓言、不精進修行,那麼下場必將是一而再、再而叁地在惡趣裏感受痛苦;即便獲得善趣,獲得人身,也是遭受疾病纏身、受到束縛、砍剖身體等苦痛。
現在有些人一出生就疾病纏身,癱瘓在床,生不如死等,這都是往昔自己所造惡業的果報。我們現在身體沒有明顯疾病,很得意是吧?怎麼沒有病呢?有很多,只是現在你還沒有感覺到。可以說,現在似乎沒有什麼疾病,也沒有太多的災難,這個時候好像什麼事都沒有似的。但是,一旦災難來臨,一旦業力現前,我們會怎麼樣?怎麼面對,怎麼處理?看看那些疾病纏身的人,看看那些天天在那兒感受束縛、剖割身體等痛苦的人;看看遭遇地震等災難,被埋在廢墟之下的人;還有那些遭遇戰爭的人;……那些是什麼滋味啊?自己好好想想。這都是往昔自己造的業,今生今世才有這樣的果報,這都是舍棄菩提心的過失。
大家好好想想,舍棄菩提心有多大的過失,將來有多大的果報!既然自己已經發願“要行持菩提道”,現在就應該履行承諾,應該盡心盡力去做,別無選擇。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入菩薩行論》講記(二十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