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世俗忍辱观与佛教的忍辱观(高铭)

  世俗忍辱观与佛教的忍辱观

  高铭

  摘自《法音》

  忍辱波罗蜜,是六波罗蜜之一,为大乘佛教的重要教理和修持法门。同时,忍辱作为一种品德修养,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是人们处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但是,由于历史时代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民族心理的相左,不同的人对“忍辱”的理解往往并不相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同是某一行为,有的人说是忍辱,应该提倡;有的人说是懦弱,应该摒弃。比如“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的做法,佛教徒认为很好,非佛教徒则不以为然。为什么会有这种分歧呢?我认为主要是各人的价值衡量标准不一样造成的。

  现在,有的人由于对佛教认识不够,不能正确把握佛教的忍辱思想,便对佛教徒的忍辱行为进行非议,甚至全面否定。有的人虽然不是全面否定,但总认为佛教所说的忍辱高不可攀,做不到,故而在行动上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不去实践。或者认为实践下去自己会吃亏,没有好处可捞,便嘴里说一套,行动上做一套。这同样是没有真正理解佛教忍辱观的深刻意义造成的。而有的佛教徒呢,则认为世俗的人太喜欢去争蝇头小利了。为了消除这种矛盾,本文拟就世俗的忍辱观和佛教的忍辱观作一比较,以期两者互不妨碍。

  一、世俗的忍辱观

  忍辱,作为一种良好的品德修养与行为规范,从古至今,一直都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誉,但是,一般社会团体和个人所提倡与实行的忍辱,与佛教所说的忍辱有本质区别。从世俗的角度来说,其忍辱行为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1、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亦即“好汉不吃眼前亏”。指一个人在强有力的对手面前,由于无力与之抗衡,虽然受到对方的沉重打击与侮辱,也要暂时忍受下来,然后忍辱负重,在逆境中求生存,在夹缝中求发展,等到时机一旦成熟,再报仇雪恨。这种现象,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实生活中,都非常普遍,俯拾皆是。而最有名的,可能要数“卧薪尝胆”的故事了。

  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越春秋》和《勾践归国外传》等史书记载,春秋时代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494 年,吴王夫差为报越国的杀父之仇,又大举进攻越国。越王勾践在战争中大败,仅剩甲盾五千。面对吴国的强大攻势,他不得不卑膝乞和,并俯首称臣,自己亦被迫到吴国去给夫差作奴隶。在为奴期间,受尽夫差的羞辱和折磨。三年的奴隶期满以后,他又回到了越国。

  到了越国以后,他一方面连年向吴国进贡纳宝,表现得卑躬曲膝,另一方面则启用范蠡、文种等贤相大作灭吴的准备。为了不忘在吴为奴的耻辱和激励复仇的斗志,他“悬胆于户,出入尝之”,平时坐卧,则都在薪草之上。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准备之后,于公元前482年趁吴王夫差北上会盟,国内空虚之际,出兵伐吴,直捣吴国首府姑苏(今江苏苏州),消灭了吴国,并使吴王夫差自杀。历史学家对这一史实作何评论,我们姑且不论,在世俗人的眼光中,这一故事向来都是被当作刻苦自励的正面教材来宣传的。

  2、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中国古代,是一个科举取仕的国家。读书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便是所谓的“金榜题名”时。在没有考取功名以前,他们往往生活清贫,社会地位也不是很高,有时候还要遭到别人的奚落与歧视。但是,如果一旦“榜上有名”,地位和身份马上就改变了,可以立即名利双收。因此,古代的莘莘学子,为了考取一个功名,有时会不惜牺牲一切,甘愿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种种寂寞和打击。这种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在逆境中苦苦奋斗的精神,是古代圣贤历来所倡导的。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莫过于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了。

  《史记·苏秦列传》和《战国策·秦策》中说,苏秦是战国时东周洛阳人。鬼谷子的学生。他跟随鬼谷子学了十年,然后以连横之术去游说秦王,可结果是: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镒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赢滕履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归色。至归家,妻不下衽,嫂不为饮,父母不与言。

  其状可谓惨矣。但他并不以此失败和打击而退缩,而是进一步发奋图强,于是: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剌其股,血流至踵,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以一介书生,通过发奋图强,最后官拜六国宰相,成为战国时代的风云人物。他的奋斗经历,千百年来都受到人们的歌颂。他的非凡精神,历代以来,一直成为激励那些贫困潦倒之士前进的动力。苏秦的一生,为“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及“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等格言作了最生动的注脚。

  3、投鼠忌器。

  在世俗的生活中,有很多无可奈何之事。因为很多事情都无可奈何,所以在很多场合下都要忍气吞声。其中“投鼠忌器”便是这种情况之一。

  《汉书·贾谊传》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意思是说,对于那些溜进名贵宝器里面或在旁边偷东西的老鼠,我们不好去打它,因为一打便有可能把宝贵的器皿打破,得不偿失,只好让它在里吃饱喝足之后逍遥自在地出来。

  在我们的生活周围,每天都有很多令人气愤的事情发生,很多事情我们也明明知道很好解决,但事实上却偏偏又不能解决。为什么?就是因为“投鼠忌器”。比如,有的女性受到流氓的侮辱,本应到公安机关报案投诉,以便追捕惩治凶犯。但她们当中有些人却不这样做,由于顾忌到自己所谓的脸面与名节,宁愿“哑巴吃黄连”,让罪犯逍遥法外。还有一些富豪受到敲诈或绑票以后,也不敢积极地报案并与政府配合打击罪犯,而是采取消极的、息事宁人的办法,甘受敲诈与勒索。

  在官场上,有的人由于自己不清白,因此对下属的过错不敢纠正;有的下属由于抓住了某种把柄,以下犯上了,他也无可奈何。在有些团体中,因内部管理不善或某些得力干将违法乱纪而受到外界攻击时,为了维持整个团体的存在和利益,也不得不把受外界指责的人抛出来治罪,虽然这样做对他们团体的利益来说,是有损害的,但为了保帅,必须舍卒。

  以上这些出于无奈的行为与做法,是否属于真正的忍辱还有待讨论,但在世俗生活中,却是人们普遍采用的处事策略与技巧。

  二、佛教的忍辱观

  佛教的忍辱观,在《阿含经》中便已经开始提倡。《长阿含经》卷二十一战斗品云:

  彼愚无知见,谓我怀恐怖,

  我观第一义,忍默为最上。

  恶中之恶者,于瞋复生瞋,

  能于瞋不瞋,为战中最上。

  又云:

  若人有大力,能忍无力者,

  此力为第一,于忍中最上。

  愚自谓有力,此力非为力,

  如法忍力者,此力不可沮。

  在《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不善品中,佛亦说:

  忍辱为第一,佛说无为最,

  不以剃须发,害他为沙门。

  由此可见,忍辱法门,是佛教在其早期就开始提倡的重要修行法门之一。到了大乘佛教时期,这一法门发展得更加完善,已成为大乘佛教的基本教理,是六波罗蜜之一,也是十波罗蜜之一。许多大乘经典对此都有论述和介绍。其中比较常见的有:

  《大智度论》卷六、十四、十五;

  《大乘大集地藏十论经》卷九;

  《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

  《无量寿佛经》卷上;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

  《仁王般若经》卷;

  《华严经》(旧译)卷二十八;

  《宝云经》卷一;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六;

  《正法念处经》卷六十;

  《大般若经》卷三六六;

  《六度集经》卷五;

  《解深密经》卷四;

  《大般若经》(三卷本)卷下;

  《首楞严三昧经》卷上;

  《大宝积经》卷四十五;

  《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二;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二;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一、十二、十七、十九;

  《瑜伽师地论》卷三五、三八、四二、五七、九二等。

  虽然以上诸多经典都对忍辱进行了论述和介绍,但具有代表意义而且论述得比较详细和透彻的,应该是《大智度论》和《瑜伽师地论》。这两部论分别是印度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的代表著作,也是印度大乘佛教理论的百科全书。因此,这两部论关于忍辱波罗蜜的观点和内容可以代表整个佛教关于忍辱波罗蜜的思想主流。现将这两部论和忍辱波罗蜜有关的内容概述于后:

  1、《大智度论》的忍辱思想

  《大智度论》把菩萨的忍辱分为两类。一类叫做生忍,一类叫做法忍。

  所谓生忍,是指菩萨对一切众生堪忍。众生是无量无边的,这无量无边的众生有的对我们怀有好感,有的则对我们不怀好意。菩萨对这两类众生平等对待,既不亲厚怀有好感的众生,也不瞋恶不怀好意的众生,因此叫做生忍。如《大智度论》卷十四云:云何名为生忍?答曰:有两种众生来向菩萨,一者恭敬供养,二者瞋骂打害。尔时菩萨其心能忍,不爱敬养众生,不瞋加恶众生,是名生忍。生忍的概念,在这一段论文中交待得很清楚。

  所谓法忍,是指菩萨对一切诸法堪忍。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而言之,有世间法、出世间法;有为法…

《世俗忍辱观与佛教的忍辱观(高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