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雪域众生的信仰▪P2

  ..续本文上一页恶无记诸分别。空寂湛然,如彼晴空中央,是为道。圆满现证道之一切功德,自然销尽一切光明错乱,而现证法界,此说为所成之果。”(同上)—此学者还认为“大圆满法”主张顿悟,与禅宗的“明心见性”相似。宁玛派的《五部遗教》内也译有不少禅师语录。宁玛派的见解,受到过禅宗的影响,已是不容置疑的事了。

  藏传佛教其他各派的学者,对宁玛派的看法也不一样,拉喇嘛智光、寂光、杂米译师、恰译师、俄译师、萨班、止贡贝增、桂库巴勒孜等大师的著作中,或暗射宁玛派,或专为论述,驳斥宁玛派教法为不纯正。贡蚌图杰尊珠、噶玛让迥多杰、成就师郭坚巴、第五世达赖、塔译师尼玛坚赞等大德又说宁玛派教法为纯正之法。布顿大师虽对宁玛派“不加是非,平等置之”,但他所编藏文《大藏经目录》中没有收进宁玛派所传的经典。宗喀巴大师则认为宁玛派教法虽属纯正之佛法,但后来学者杂入己见,因此宁玛派教法中容有混杂之法。宗喀巴大师的这种观点,也是藏传佛教中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

  宁玛派信奉的经典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即各派所公认的藏译显密经论。第二类即宁玛派主要教义内三乘类的经典,内三乘皆有根本及其分支类众多经典,独为宁玛派所传。第三类伏藏经典,传为莲花生等大师将佛教的许多圣物和经典秘密藏于各处,后由掘藏者掘出,宁玛派中的神秘掘藏师,也是一个尚未破解的迷;伏藏文献后汇集分类,分上部伏藏、下部伏藏、南伏藏和北伏藏。第四类,为宁玛派中历代大师所著,如隆钦·然绛巴(1308—1364年)所著《七宝藏论》等,为宁玛派所重。

  宁玛派最为兴盛,有讲学传统的地区是康区(藏族传统地理概念,指四川甘孜、西藏昌都、青海玉树等地),尤其是在甘孜地方,拥有宁玛派最负盛名的几座寺院,如噶陀寺、佐钦寺、白玉寺、西钦寺等。这些寺院中建立有正规的学经制度,经典、修习并重,培养造就过许多宁玛派大师。甘孜地方可谓是宁玛派教法弘扬的中心,并对周边产生辐射作用,吸收着各地的宁玛派僧人,踊跃前往。

  当今的一些宁玛派大师兴办的佛学院不拘形式,僧俗共学,影响较大。求教问学者中亦有各个民族、各个阶层的人士,而非仅仅是本民族的信徒。宁玛派的教法早已传播海外,不少著名的经典也被译成多种文字,如《西藏度亡经》英译本曾多次重版,震惊西方学界。宁玛派这个藏传佛教中最为古老的教派,仍在当今世界上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

  B昆氏家庭与萨迦派

  萨迦派的形成约在公元十一世纪。“萨迦”的意思是“灰白色的土”。该派祖寺建造的地方呈灰白色,遂称寺院为萨迦寺。萨迦寺自创建至今,一直是萨迦教派的中心。

  萨迦派在组织方面具有家族传承的最大特点,它一直以昆氏家族为教派的领导核心。昆氏家族是西藏颇为古老的家族之一,有关它的起源可追溯到神话时代。“昆”在藏语里意为仇恨。但这个家族却时常诞生慈悲菩萨的化身而闻名雪域。近千年的历史中,昆氏家族中出现过一批又一批的佛学大师、成就师,从未间断过,令人不由对昆氏一门肃然起敬。

  萨迦派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萨钦·贡噶宁布、索南孜摩、扎巴坚赞、萨班贡噶坚赞、八思巴,通称为“萨迦五祖”。他们为萨迦派的兴盛发展以及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播,做出过举世瞩目的贡献。他们的著作合刻在一起,称为《萨迦五祖全集》,是藏传佛教中的重要经典。“五祖”中的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通达佛教十明之学,是当时最有成就、最博学的佛教高僧。他的一部《萨迦格言》,淋漓尽致地表述了佛教的价值观,闪现着佛教智慧的火花,世代传诵。当他六十多岁高龄时,不畏路途艰险,前往凉州同蒙古阔端王商讨西藏归顺蒙古事宜,更是大智大勇之举。他紧紧抓住这一良机,广传佛法,将阔端王引入佛门,为日后佛教传入蒙古打下了基础。各种宗教竭力向蒙古人传播福音,而元朝的统治者独独选择了藏传佛教。当今学术界对此指出了各种缘由,但无疑萨班、八思巴等人的大师风范和拥有的个人魅力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萨班的继承人八思巴受到忽必烈大帝的无比尊崇,奉为金刚上师,从其接受密法灌顶,聆听佛教真谛。后来八思巴受封为“大元帝师”,名闻天下,每当他出行时,万众膜拜,盛况空前,如同古佛出世。

  元朝时期,萨迦派从西藏传向了所有的藏区,各地都建立有信守萨迦教法的寺院,可以说萨迦派是元朝时期藏族人民的主要信仰。而且萨迦派还得到了元朝皇室、王公贵族以及部分汉族人士的信仰,以此为契机,藏传佛教的经典论著开始译介为蒙古文、汉文,是藏传佛教的第一次大规模向外传播。

  元朝末年,萨迦派昆氏家族在西藏的政治统治地位,被信奉噶举派的另一著名家族郎氏所取代,萨迦派的显赫已成为过去。但做为一宗派,并未因退出政治舞台而消失,而是依旧传承不断,萨迦寺仍是佛法的中心,仍是人们心目中的圣地。至今,朝拜者仍如往昔络绎不绝。昆氏家族的宗教领袖——萨迦法王一直保持着他的荣耀,代代有传人,并以善捉妖魔闻名。

  萨迦派的教法,显密兼重。显宗又分随龙树的中观派和随弥勒的唯识派,各有从者。密宗则含有大乘佛教密宗四续部的灌顶及讲解、口诀、实修等,数量极多。比较著名的有“不出寺墙之十三种金法”(空行三类、大红三类、小红三类、无死金刚天女、红财神、狮面母、黑文殊)、金刚鬘灌顶、无上瑜迦部集密印派与智足派、无上瑜伽部时轮密法、无上瑜伽部胜乐密法三种传承、红黑大威德密法、无上瑜伽部喜金刚密法,以及属于旧派的金刚橛法。护法神方面有帐明王、四面明王等。而萨伽派最为殊胜的教法则是“道果法”,也是萨伽派做为教派的标志。“萨迦派精要之法,为亲口宝敕及道果,其正行有喜金刚二次第及其支分之修习次第。在三相道时,亦具备共道之次第者,是显密兼摄,完满具足,而无谬误之道也。”(土观《宗教源流镜史》)。“道果法”最初传于西藏的是卓弥译师,昆官却加布从师卓弥,得到传授。他的儿子、萨迦五祖之首的萨钦·贡噶宁布又从贡巴瓦圆满受学道果法而成集大成者,从此为萨迦派所弘扬。

  萨迦派的主寺萨迦寺历经风雨的洗礼,其中南寺保存至今。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琳琅满目的佛教圣物、浩如烟海的藏书经典备受世人的关注,美称为“第二敦煌”、“佛教文化的宝库”。其中贝叶经的藏量居世界之首,就此一点足可以自豪万分。

  C支系林立的噶举派

   噶举的字面意思是“教言传承”,实指重视密法的口传修习。噶举派是藏传佛教中支系最多的一个教派,它的形成时间也在公元十一世纪。噶举派最初在西藏形成了两个独立的体系:玛尔巴系的噶举派和琼波南交系的噶举派。之所以都称为噶举派,是因为他们传承的教法相类似。琼波南交在西藏香地方建寺弘法,因此他的传承被称为香巴噶举,但香巴噶举仅仅兴盛一时,到后来基本失传。唯玛尔巴系的噶举派繁衍壮大,遍布藏族各地,直至今日漂洋过海,传播异域,蔚成大观。玛尔巴系的噶举派又名塔波噶举,是因传至玛尔巴的再传弟子塔波拉杰时才有了一个教派的规模,故名塔波。塔波拉杰以后的传承,可简示如下:

   塔波拉杰——都松钦巴(其传承形成噶玛噶举)

  ——达玛旺秋(拔戎噶举)

  ——向蔡巴(蔡巴噶举)

  ——多杰拉波(帕竹噶举)

  ——止贡巴·仁钦贝(止贡噶举)

  ——达垅塘巴(达垅噶举)

        ——林热巴·白玛多杰(竹巴噶举)

  ——格丹意希僧格(雅桑噶举)

  ——贾察和贡丹兄弟(绰普噶举)

  ——结贡·楚臣僧格(修赛噶举)

  ——意希孜巴(叶巴噶举)

  ——玛仓·喜饶僧格(玛仓噶举)

  噶举派在西藏的三位著名祖师是玛尔巴、米拉日巴和塔波拉杰。玛尔巴曾三次留学印度,拜名师多人,其中有名列密宗八十四位大成就师中的那若巴、梅只巴,而那若巴的上师即为大成就师德洛巴,他们皆被尊称为噶举派在印度的祖师。玛尔巴是位意志坚强,立场坚定的瑜伽行者,是他将众多无上的密法传入雪域高原,对藏传佛教、对噶举派来讲是恩德无量。玛尔巴的上首弟子米拉日巴则是一位大成就师,是一切修行者的典范,被视为是一世修行成佛者,他在信徒的心目中享有无与伦比的尊崇地位。米拉日巴的心传弟子塔波拉杰,被誉为天空中光芒四射的太阳,他将噶举派教法发扬光大,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弟子,从而使噶举派的声名响彻雪域。

  这个传承体系简称为“四大八小”。其中噶玛噶举、帕竹噶举、止贡噶举、达垅噶举、竹巴噶举最为兴盛,余派或失传,或合流,仅是昙花一现。噶玛噶举率先实行活佛转世制,以黑帽系活佛为其最高领袖,曾受到元、明两朝的迎清、供养、册封。黑帽系活佛现已传至第十七世,目前住在楚布寺(噶玛噶举派的主寺)中习法,他也是改革开放后国内认定的第一位大活佛。

  帕竹噶举的领导权自创始人帕摩竹巴多杰加波大师圆寂之后,未过多久,落入著名的郎氏家族手中。经历代郎氏教主的苦心经营,帕竹噶举蒸蒸日上,并于元末明初推翻萨迦政权,统一卫藏大部,新建帕竹政权。因此,帕竹噶举在藏族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止贡噶举是以止贡梯寺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历史上它也曾成为政教合一的地方势力,在各种力量的对峙斗争中顽强地保持了自己的教法传承和地位。而今,止贡寺的密法修炼和止贡寺附近的天葬台,在藏族地区非常有名,止贡寺自然也是人们心目中的著名圣地之一。

  达垅噶举的开创者达垅塘巴·扎西贝以严守戒律著称,他的传承系统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寺僧的行为无不合乎戒律规范。达垅一派在藏传佛教中享有行为纯净的美名,与世无争,没有大起大落,在平和、宁静的氛围中延续着教法传承。

  竹巴噶举内可分为上竹巴系、中竹巴系、下竹巴系和…

《雪域众生的信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