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惡無記諸分別。空寂湛然,如彼晴空中央,是爲道。圓滿現證道之一切功德,自然銷盡一切光明錯亂,而現證法界,此說爲所成之果。”(同上)—此學者還認爲“大圓滿法”主張頓悟,與禅宗的“明心見性”相似。甯瑪派的《五部遺教》內也譯有不少禅師語錄。甯瑪派的見解,受到過禅宗的影響,已是不容置疑的事了。
藏傳佛教其他各派的學者,對甯瑪派的看法也不一樣,拉喇嘛智光、寂光、雜米譯師、恰譯師、俄譯師、薩班、止貢貝增、桂庫巴勒孜等大師的著作中,或暗射甯瑪派,或專爲論述,駁斥甯瑪派教法爲不純正。貢蚌圖傑尊珠、噶瑪讓迥多傑、成就師郭堅巴、第五世達賴、塔譯師尼瑪堅贊等大德又說甯瑪派教法爲純正之法。布頓大師雖對甯瑪派“不加是非,平等置之”,但他所編藏文《大藏經目錄》中沒有收進甯瑪派所傳的經典。宗喀巴大師則認爲甯瑪派教法雖屬純正之佛法,但後來學者雜入己見,因此甯瑪派教法中容有混雜之法。宗喀巴大師的這種觀點,也是藏傳佛教中大多數學者所認可的。
甯瑪派信奉的經典可分爲四類,第一類即各派所公認的藏譯顯密經論。第二類即甯瑪派主要教義內叁乘類的經典,內叁乘皆有根本及其分支類衆多經典,獨爲甯瑪派所傳。第叁類伏藏經典,傳爲蓮花生等大師將佛教的許多聖物和經典秘密藏于各處,後由掘藏者掘出,甯瑪派中的神秘掘藏師,也是一個尚未破解的迷;伏藏文獻後彙集分類,分上部伏藏、下部伏藏、南伏藏和北伏藏。第四類,爲甯瑪派中曆代大師所著,如隆欽·然绛巴(1308—1364年)所著《七寶藏論》等,爲甯瑪派所重。
甯瑪派最爲興盛,有講學傳統的地區是康區(藏族傳統地理概念,指四川甘孜、西藏昌都、青海玉樹等地),尤其是在甘孜地方,擁有甯瑪派最負盛名的幾座寺院,如噶陀寺、佐欽寺、白玉寺、西欽寺等。這些寺院中建立有正規的學經製度,經典、修習並重,培養造就過許多甯瑪派大師。甘孜地方可謂是甯瑪派教法弘揚的中心,並對周邊産生輻射作用,吸收著各地的甯瑪派僧人,踴躍前往。
當今的一些甯瑪派大師興辦的佛學院不拘形式,僧俗共學,影響較大。求教問學者中亦有各個民族、各個階層的人士,而非僅僅是本民族的信徒。甯瑪派的教法早已傳播海外,不少著名的經典也被譯成多種文字,如《西藏度亡經》英譯本曾多次重版,震驚西方學界。甯瑪派這個藏傳佛教中最爲古老的教派,仍在當今世界上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
B昆氏家庭與薩迦派
薩迦派的形成約在公元十一世紀。“薩迦”的意思是“灰白色的土”。該派祖寺建造的地方呈灰白色,遂稱寺院爲薩迦寺。薩迦寺自創建至今,一直是薩迦教派的中心。
薩迦派在組織方面具有家族傳承的最大特點,它一直以昆氏家族爲教派的領導核心。昆氏家族是西藏頗爲古老的家族之一,有關它的起源可追溯到神話時代。“昆”在藏語裏意爲仇恨。但這個家族卻時常誕生慈悲菩薩的化身而聞名雪域。近千年的曆史中,昆氏家族中出現過一批又一批的佛學大師、成就師,從未間斷過,令人不由對昆氏一門肅然起敬。
薩迦派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薩欽·貢噶甯布、索南孜摩、紮巴堅贊、薩班貢噶堅贊、八思巴,通稱爲“薩迦五祖”。他們爲薩迦派的興盛發展以及藏傳佛教文化的傳播,做出過舉世矚目的貢獻。他們的著作合刻在一起,稱爲《薩迦五祖全集》,是藏傳佛教中的重要經典。“五祖”中的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通達佛教十明之學,是當時最有成就、最博學的佛教高僧。他的一部《薩迦格言》,淋漓盡致地表述了佛教的價值觀,閃現著佛教智慧的火花,世代傳誦。當他六十多歲高齡時,不畏路途艱險,前往涼州同蒙古闊端王商討西藏歸順蒙古事宜,更是大智大勇之舉。他緊緊抓住這一良機,廣傳佛法,將闊端王引入佛門,爲日後佛教傳入蒙古打下了基礎。各種宗教竭力向蒙古人傳播福音,而元朝的統治者獨獨選擇了藏傳佛教。當今學術界對此指出了各種緣由,但無疑薩班、八思巴等人的大師風範和擁有的個人魅力在這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薩班的繼承人八思巴受到忽必烈大帝的無比尊崇,奉爲金剛上師,從其接受密法灌頂,聆聽佛教真谛。後來八思巴受封爲“大元帝師”,名聞天下,每當他出行時,萬衆膜拜,盛況空前,如同古佛出世。
元朝時期,薩迦派從西藏傳向了所有的藏區,各地都建立有信守薩迦教法的寺院,可以說薩迦派是元朝時期藏族人民的主要信仰。而且薩迦派還得到了元朝皇室、王公貴族以及部分漢族人士的信仰,以此爲契機,藏傳佛教的經典論著開始譯介爲蒙古文、漢文,是藏傳佛教的第一次大規模向外傳播。
元朝末年,薩迦派昆氏家族在西藏的政治統治地位,被信奉噶舉派的另一著名家族郎氏所取代,薩迦派的顯赫已成爲過去。但做爲一宗派,並未因退出政治舞臺而消失,而是依舊傳承不斷,薩迦寺仍是佛法的中心,仍是人們心目中的聖地。至今,朝拜者仍如往昔絡繹不絕。昆氏家族的宗教領袖——薩迦法王一直保持著他的榮耀,代代有傳人,並以善捉妖魔聞名。
薩迦派的教法,顯密兼重。顯宗又分隨龍樹的中觀派和隨彌勒的唯識派,各有從者。密宗則含有大乘佛教密宗四續部的灌頂及講解、口訣、實修等,數量極多。比較著名的有“不出寺牆之十叁種金法”(空行叁類、大紅叁類、小紅叁類、無死金剛天女、紅財神、獅面母、黑文殊)、金剛鬘灌頂、無上瑜迦部集密印派與智足派、無上瑜伽部時輪密法、無上瑜伽部勝樂密法叁種傳承、紅黑大威德密法、無上瑜伽部喜金剛密法,以及屬于舊派的金剛橛法。護法神方面有帳明王、四面明王等。而薩伽派最爲殊勝的教法則是“道果法”,也是薩伽派做爲教派的標志。“薩迦派精要之法,爲親口寶敕及道果,其正行有喜金剛二次第及其支分之修習次第。在叁相道時,亦具備共道之次第者,是顯密兼攝,完滿具足,而無謬誤之道也。”(土觀《宗教源流鏡史》)。“道果法”最初傳于西藏的是卓彌譯師,昆官卻加布從師卓彌,得到傳授。他的兒子、薩迦五祖之首的薩欽·貢噶甯布又從貢巴瓦圓滿受學道果法而成集大成者,從此爲薩迦派所弘揚。
薩迦派的主寺薩迦寺曆經風雨的洗禮,其中南寺保存至今。別具一格的建築風格、琳琅滿目的佛教聖物、浩如煙海的藏書經典備受世人的關注,美稱爲“第二敦煌”、“佛教文化的寶庫”。其中貝葉經的藏量居世界之首,就此一點足可以自豪萬分。
C支系林立的噶舉派
噶舉的字面意思是“教言傳承”,實指重視密法的口傳修習。噶舉派是藏傳佛教中支系最多的一個教派,它的形成時間也在公元十一世紀。噶舉派最初在西藏形成了兩個獨立的體系:瑪爾巴系的噶舉派和瓊波南交系的噶舉派。之所以都稱爲噶舉派,是因爲他們傳承的教法相類似。瓊波南交在西藏香地方建寺弘法,因此他的傳承被稱爲香巴噶舉,但香巴噶舉僅僅興盛一時,到後來基本失傳。唯瑪爾巴系的噶舉派繁衍壯大,遍布藏族各地,直至今日漂洋過海,傳播異域,蔚成大觀。瑪爾巴系的噶舉派又名塔波噶舉,是因傳至瑪爾巴的再傳弟子塔波拉傑時才有了一個教派的規模,故名塔波。塔波拉傑以後的傳承,可簡示如下:
塔波拉傑——都松欽巴(其傳承形成噶瑪噶舉)
——達瑪旺秋(拔戎噶舉)
——向蔡巴(蔡巴噶舉)
——多傑拉波(帕竹噶舉)
——止貢巴·仁欽貝(止貢噶舉)
——達垅塘巴(達垅噶舉)
——林熱巴·白瑪多傑(竹巴噶舉)
——格丹意希僧格(雅桑噶舉)
——賈察和貢丹兄弟(綽普噶舉)
——結貢·楚臣僧格(修賽噶舉)
——意希孜巴(葉巴噶舉)
——瑪倉·喜饒僧格(瑪倉噶舉)
噶舉派在西藏的叁位著名祖師是瑪爾巴、米拉日巴和塔波拉傑。瑪爾巴曾叁次留學印度,拜名師多人,其中有名列密宗八十四位大成就師中的那若巴、梅只巴,而那若巴的上師即爲大成就師德洛巴,他們皆被尊稱爲噶舉派在印度的祖師。瑪爾巴是位意志堅強,立場堅定的瑜伽行者,是他將衆多無上的密法傳入雪域高原,對藏傳佛教、對噶舉派來講是恩德無量。瑪爾巴的上首弟子米拉日巴則是一位大成就師,是一切修行者的典範,被視爲是一世修行成佛者,他在信徒的心目中享有無與倫比的尊崇地位。米拉日巴的心傳弟子塔波拉傑,被譽爲天空中光芒四射的太陽,他將噶舉派教法發揚光大,培養出了一大批傑出的弟子,從而使噶舉派的聲名響徹雪域。
這個傳承體系簡稱爲“四大八小”。其中噶瑪噶舉、帕竹噶舉、止貢噶舉、達垅噶舉、竹巴噶舉最爲興盛,余派或失傳,或合流,僅是昙花一現。噶瑪噶舉率先實行活佛轉世製,以黑帽系活佛爲其最高領袖,曾受到元、明兩朝的迎清、供養、冊封。黑帽系活佛現已傳至第十七世,目前住在楚布寺(噶瑪噶舉派的主寺)中習法,他也是改革開放後國內認定的第一位大活佛。
帕竹噶舉的領導權自創始人帕摩竹巴多傑加波大師圓寂之後,未過多久,落入著名的郎氏家族手中。經曆代郎氏教主的苦心經營,帕竹噶舉蒸蒸日上,並于元末明初推翻薩迦政權,統一衛藏大部,新建帕竹政權。因此,帕竹噶舉在藏族曆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止貢噶舉是以止貢梯寺爲中心而發展起來的,曆史上它也曾成爲政教合一的地方勢力,在各種力量的對峙鬥爭中頑強地保持了自己的教法傳承和地位。而今,止貢寺的密法修煉和止貢寺附近的天葬臺,在藏族地區非常有名,止貢寺自然也是人們心目中的著名聖地之一。
達垅噶舉的開創者達垅塘巴·紮西貝以嚴守戒律著稱,他的傳承系統也繼承了這一傳統,寺僧的行爲無不合乎戒律規範。達垅一派在藏傳佛教中享有行爲純淨的美名,與世無爭,沒有大起大落,在平和、甯靜的氛圍中延續著教法傳承。
竹巴噶舉內可分爲上竹巴系、中竹巴系、下竹巴系和…
《雪域衆生的信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