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惟一的电器用具就是一部电话。她将教皇赠送给她的一部林肯轿车拍卖,并用所得款项开办了一家麻风病院。
虽然特蕾莎修女是天主教修女,却绝对尊重别人的宗教,每一位病人去世以后,都会遵照他的宗教信仰举行安葬仪式。
她用平易近人的语气,向世人娓娓道来:“人活着,除了需要口粮外,也渴求人的爱、仁慈和体恤。今天,就是因为缺乏相爱、仁慈和体恤的心,所以人们的内心才会极度痛苦。”
“饥饿的人所渴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求的,不单是衣服;露宿者所渴望的,不单是牢固的房子。就算是那些物质丰裕的人,都在切求爱、关心、接纳及认同。”
“在今天的世界中,肺结核或麻疯不是可怕的疾病,心灵上的贫乏才是最严重的病症。”
“我上天堂不为别的,我是为了大众而上天堂,因为大众净化了我的心。”
“从细微的小事中体现博大的爱。我们要以挪威为中心,将爱传播到整个世界,让战争远离我们。如此,那些待出生的婴儿就会欢叫着来到人间。我们把自己变成传播世界和平的火种,挪威的诺贝尔和平奖将会真正是献给和平的厚礼。”
“我们感到所作的只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但若欠缺了那一滴水,这汪洋总是少了一滴水。我不赞同做大事,在我看来,从个人做起才是重要的。”
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但只有若干个一滴水,才能汇成一股涓涓细流,给干渴的人送去一丝湿润;
一支纱虽然微不足道,但只有若干个一支纱,才能织成一片布,给身处寒冷的人送去一份温暖;
一粒米虽然微不足道,但只有若干个一粒米,才能煮成一碗薄粥,给饱受饥饿的人增加一些能量。
让我们像特蕾萨修女一样,放弃那些惊天动地的伟大创举,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吧!
壬午年二月二十七日
2002年4月9日
珍 贵
古代的很多皇帝,在富贵荣华圆满之后,都会想方设法寻找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结果虽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然而后人并不会吸取教训,仍然执迷不悟地步其后尘。因为对于世间人而言,寿命实在是太珍贵了!世间的任何财产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然而,作为修行人,为了佛法而舍弃生命也应在所不惜。《教王经》云:“我为护身舍财产,为护生命舍身财,为护正法可舍弃,财产身体与寿命。”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转世为净梵施主,为了听受一个偈子的佛法,不惜舍弃十二年积累的金银财宝。他说:“我于十二年积累了如此之多的财宝,却从没有得到过善说法宝。辛辛苦苦积聚此等石头有何意义?善说才是真正的财宝,舍弃生命用来交换也值得。”
世尊还曾转世为噶写勒波,在身上挖千孔,点千灯。终于得到那句“积际必尽,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生际必死”的教言,至今仍是我们修习无常的经典教证。
不仅佛教徒,中国著名的孔子也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为了令自他解脱于轮回的精妙佛法,舍弃生命又何足惜!
壬午年二月二十八日
2002年4月10日
最 妙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若不好好把握,空耗暇满,实在可惜。时刻珍惜前辈大德留下的珍贵遗产,将之融入心相续,检点自己的行为,增上自己的见解,始为佛子之正道。
无著菩萨谆谆教诲弟子:“使心调柔与法相融是最好的积资;忆念死亡不定是最好的智慧;断恶行善是最好的才智;顶戴众生是最好的地位;知足少欲是最好的富裕;心无贪执是最好的快乐。”
臧巴加惹也告诫后人:“舍弃今生必须具备十一种誓言:不随顺他人而独处;背井离乡、抛舍故土;厌弃一切妙欲;恒处卑位;不护他人情面;恒时纠察以行对治;不在意他人说三道四,而认为一切理当如此;即使珍爱之物被风吹散,也不生丝毫痛苦;犹如乞丐死亡一般舍弃今生的苦痛;猛厉不断地念叨“一切都不需要!”;自己掌握自己的牵鼻绳。如此这样,美妙的修行功德就会如云般聚集。”我们应将这11个准则牢记于心。否则,即使再有智慧,也成为佛教油子之因。
壬午年二月二十九日
2002年4月11日
散 乱
无垢光尊者有一句教言令我推崇备至,虽然自己因恶劣习气所驱,并没有时刻遵从,但也不妨说出来与道友分享。
那句至理名言就是:“时时刻刻应观察自心,若实在无法避免散乱,则应精勤于顶礼、转绕等与善法相应的散乱,切莫造作恶业。若居静处时,应当修持禅定等胜义善法,不能于浑浑噩噩当中度日。”也就是说,不要让毫无意义的散乱占据了自己的宝贵时光。任何心情、任何环境下,都应与佛法相应。
一些好的修行人,即使居于闹市,也能把握自己。表面上看来很懈怠,常睡懒觉。其实却躲在被子里看书、念经、修行、甚至修习梦光明,象骏马一样远远超胜于整天忙于吹嘘自己的人。更登却培于印度时翻译的一些零散佛经中也说道:“放逸之中未放逸,睡梦之中已觉醒,犹如骏马之智者,远远超离平凡众。”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也说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即使把家安于闹市,却没有车马的喧嚣,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一旦心静下来,环境自然会随之而安静。身体所在的环境,往往会随因缘而变更。心若调服了,周遭的环境自然不会对自己有所侵害。哪怕是身居喧哗,也能如如不动。心远了,“地”自然就偏了。
壬午年二月三十日
2002年4月12日
追 逐
站在都市五光十色的街头,我看见世间八法的彩虹。
透过红灯绿酒,映出人们的一脸倦容。为了五花八门的目标,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人潮汹涌的股市上,推杯换盏的酒桌上,尔虞我诈的生意场上,……到处都是寻求的身影。世人对金钱和妙欲享受的追逐,已到了难以控制的程度。
骑自行车的向往摩托车,有摩托车的渴望汽车,然后是沙漠王子、奔驰……;住一室一厅的想换五室二厅,住五室二厅的又野心勃勃地为别墅而奔波,拥有别墅的,更梦想着,春天,推开窗户就能欣赏东京街头千树万树樱花开的盛景;夏天,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阿尔卑斯山的习习凉风;秋天,在自家的花园里,便能观赏日内瓦湖的清凉月影;冬天,走出房门便能踩在夏威夷海滩细软的金沙上面……;对金钱的贪婪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有一万想十万,然后是一亿,反正是多多益善……。
追求的方向令人眼花缭乱,追求的对境也是令人难以企及。然而,却从未有人考虑过贪欲的副作用,不知道这一切完全是作茧自缚。要知道,欲望的沟壑永远也无法填平。只能令自己为之所囿。忙忙碌碌,徒增烦恼。然而,不论如何苦心经营,风光一世,到头来也不过“一抔净土掩风流”而已。
《圣经》中也记载,亚当因为有了欲望而不得不离开伊甸园,以辛勤劳作维持生计。夏娃不得不付出生孩子的痛苦代价。可见痛苦是人们咎由自取的结果,没有欲望也就没有痛苦。
心宽何需室大,智渊何求财多?千百年来,为了追逐享受,人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实在应该记取这一惨痛教训。
无垢光尊者在600多年前就知道人们的这一病患,留下了《大圆满心性休息》,希望精疲力竭的人们能依此而得以休憩。前辈大德凝聚着智悲精华的教言,如何不被我们白白浪费,的确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壬午年三月初一
2002年4月13日
——书于一落英缤纷之樱花树下
杂 感
为了配合治疗,也为了更安静地翻译,我到厦门居住已经110多天了。
一直都很幽闲自在,没有大量的公务要处理,也没有成群的信众要接待。直到几天前,忽然在街上被人认出。又不得不恢复堪布的头衔。
今天有人邀请前往南普陀素餐馆吃午饭。很久无人问津,也许是耐不住寂寞吧,非常爽快地就答应了。路上看见很多即将被宰杀的蛇、飞禽,也买下一起带上,算是不枉此行。
将蛇与飞禽放之山林后,便赶往南普陀素餐馆。餐馆里环境幽雅,令人身心舒畅。这里听不到众生被宰杀的凄厉惨叫;闻不到血肉混合的血腥气息;看不到如母有情的无言挣扎……。厨师和服务员脸上都洋溢着真诚的笑容;五颜六色的菜品引诱着人们的食欲;就餐的人们也没有因贪食血肉而呈现的狰狞面孔,表情平和,神态轻松。整个餐厅弥漫着一种祥和的气息。
有一厦门大学的教授同桌共餐,他感慨道:“以《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为指导,打好修行基础特别重要。华智仁波切在上师前都听过25遍,更何况我们?现在我看了5、6遍,对于消除烦恼,对治日常生活的矛盾十分有力。以前总是想到处求灌顶、求大法,分别念十分厚重,找不到修行次第。现在才知道,没有比这个更高深的大法了,依此次第修行,一定会得成就……。”
听了他的话,心里十分高兴。并不是因为他对我的一再赞叹,而是因为没有去过学院的汉地众生也能因《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而得宜。而且能有很高的见解,十分难得。在藏地寺院,常常以《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作为每年必讲之课程,对此非常重视。如此传统能深入汉地,实在可喜可贺。
看来,这个居士不仅具有世间学问,而且具有出世间之大智慧。
壬午年三月初二
2002年4月14日
离 亲
既想获得不退转之菩提果位,又希望能常伴亲友,很多人都打着这种两全其美的如意算盘。
然而,从古至今,坐在自己家中,尚能获得成就者,恰如凤毛麟角。我等凡夫若想达此目的,更是异想天开。
若居于家中,则时时有各种因缘困绕。今天婶婶家出事,明天舅舅家需要帮助,后天姑姑又下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子就这样悄悄地从身旁溜走。修行之事也就这样一再拖延。
《修…
《《旅途的脚印》——放生堪布索达吉的日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