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旅途的腳印》——放生堪布索達吉的日記▪P11

  ..續本文上一頁惟一的電器用具就是一部電話。她將教皇贈送給她的一部林肯轎車拍賣,並用所得款項開辦了一家麻風病院。

  雖然特蕾莎修女是天主教修女,卻絕對尊重別人的宗教,每一位病人去世以後,都會遵照他的宗教信仰舉行安葬儀式。

  她用平易近人的語氣,向世人娓娓道來:“人活著,除了需要口糧外,也渴求人的愛、仁慈和體恤。今天,就是因爲缺乏相愛、仁慈和體恤的心,所以人們的內心才會極度痛苦。”

  “饑餓的人所渴求的,不單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求的,不單是衣服;露宿者所渴望的,不單是牢固的房子。就算是那些物質豐裕的人,都在切求愛、關心、接納及認同。”

  “在今天的世界中,肺結核或麻瘋不是可怕的疾病,心靈上的貧乏才是最嚴重的病症。”

  “我上天堂不爲別的,我是爲了大衆而上天堂,因爲大衆淨化了我的心。”

  “從細微的小事中體現博大的愛。我們要以挪威爲中心,將愛傳播到整個世界,讓戰爭遠離我們。如此,那些待出生的嬰兒就會歡叫著來到人間。我們把自己變成傳播世界和平的火種,挪威的諾貝爾和平獎將會真正是獻給和平的厚禮。”

  “我們感到所作的只不過是汪洋中的一滴水,但若欠缺了那一滴水,這汪洋總是少了一滴水。我不贊同做大事,在我看來,從個人做起才是重要的。”

  一滴水雖然微不足道,但只有若幹個一滴水,才能彙成一股涓涓細流,給幹渴的人送去一絲濕潤;

  一支紗雖然微不足道,但只有若幹個一支紗,才能織成一片布,給身處寒冷的人送去一份溫暖;

  一粒米雖然微不足道,但只有若幹個一粒米,才能煮成一碗薄粥,給飽受饑餓的人增加一些能量。

  讓我們像特蕾薩修女一樣,放棄那些驚天動地的偉大創舉,以“俯首甘爲孺子牛”的精神,從一點一滴開始做起吧!

  壬午年二月二十七日 

  2002年4月9日  

  珍  貴

  古代的很多皇帝,在富貴榮華圓滿之後,都會想方設法尋找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結果雖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然而後人並不會吸取教訓,仍然執迷不悟地步其後塵。因爲對于世間人而言,壽命實在是太珍貴了!世間的任何財産都不能與之相提並論。

  然而,作爲修行人,爲了佛法而舍棄生命也應在所不惜。《教王經》雲:“我爲護身舍財産,爲護生命舍身財,爲護正法可舍棄,財産身體與壽命。”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轉世爲淨梵施主,爲了聽受一個偈子的佛法,不惜舍棄十二年積累的金銀財寶。他說:“我于十二年積累了如此之多的財寶,卻從沒有得到過善說法寶。辛辛苦苦積聚此等石頭有何意義?善說才是真正的財寶,舍棄生命用來交換也值得。”

  世尊還曾轉世爲噶寫勒波,在身上挖千孔,點千燈。終于得到那句“積際必盡,高際必墮,聚際必散,生際必死”的教言,至今仍是我們修習無常的經典教證。

  不僅佛教徒,中國著名的孔子也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爲了令自他解脫于輪回的精妙佛法,舍棄生命又何足惜!

  壬午年二月二十八日 

  2002年4月10日  

  最  妙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若不好好把握,空耗暇滿,實在可惜。時刻珍惜前輩大德留下的珍貴遺産,將之融入心相續,檢點自己的行爲,增上自己的見解,始爲佛子之正道。

  無著菩薩諄諄教誨弟子:“使心調柔與法相融是最好的積資;憶念死亡不定是最好的智慧;斷惡行善是最好的才智;頂戴衆生是最好的地位;知足少欲是最好的富裕;心無貪執是最好的快樂。”

  臧巴加惹也告誡後人:“舍棄今生必須具備十一種誓言:不隨順他人而獨處;背井離鄉、抛舍故土;厭棄一切妙欲;恒處卑位;不護他人情面;恒時糾察以行對治;不在意他人說叁道四,而認爲一切理當如此;即使珍愛之物被風吹散,也不生絲毫痛苦;猶如乞丐死亡一般舍棄今生的苦痛;猛厲不斷地念叨“一切都不需要!”;自己掌握自己的牽鼻繩。如此這樣,美妙的修行功德就會如雲般聚集。”我們應將這11個准則牢記于心。否則,即使再有智慧,也成爲佛教油子之因。

  壬午年二月二十九日 

  2002年4月11日  

  散  亂

  無垢光尊者有一句教言令我推崇備至,雖然自己因惡劣習氣所驅,並沒有時刻遵從,但也不妨說出來與道友分享。

  那句至理名言就是:“時時刻刻應觀察自心,若實在無法避免散亂,則應精勤于頂禮、轉繞等與善法相應的散亂,切莫造作惡業。若居靜處時,應當修持禅定等勝義善法,不能于渾渾噩噩當中度日。”也就是說,不要讓毫無意義的散亂占據了自己的寶貴時光。任何心情、任何環境下,都應與佛法相應。

  一些好的修行人,即使居于鬧市,也能把握自己。表面上看來很懈怠,常睡懶覺。其實卻躲在被子裏看書、念經、修行、甚至修習夢光明,象駿馬一樣遠遠超勝于整天忙于吹噓自己的人。更登卻培于印度時翻譯的一些零散佛經中也說道:“放逸之中未放逸,睡夢之中已覺醒,猶如駿馬之智者,遠遠超離平凡衆。”

  晉代文學家陶淵明也說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即使把家安于鬧市,卻沒有車馬的喧囂,爲什麼能這樣呢?因爲,一旦心靜下來,環境自然會隨之而安靜。身體所在的環境,往往會隨因緣而變更。心若調服了,周遭的環境自然不會對自己有所侵害。哪怕是身居喧嘩,也能如如不動。心遠了,“地”自然就偏了。

  壬午年二月叁十日  

  2002年4月12日  

  追  逐

  站在都市五光十色的街頭,我看見世間八法的彩虹。

  透過紅燈綠酒,映出人們的一臉倦容。爲了五花八門的目標,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人潮洶湧的股市上,推杯換盞的酒桌上,爾虞我詐的生意場上,……到處都是尋求的身影。世人對金錢和妙欲享受的追逐,已到了難以控製的程度。

  騎自行車的向往摩托車,有摩托車的渴望汽車,然後是沙漠王子、奔馳……;住一室一廳的想換五室二廳,住五室二廳的又野心勃勃地爲別墅而奔波,擁有別墅的,更夢想著,春天,推開窗戶就能欣賞東京街頭千樹萬樹櫻花開的盛景;夏天,足不出戶就能享受阿爾卑斯山的習習涼風;秋天,在自家的花園裏,便能觀賞日內瓦湖的清涼月影;冬天,走出房門便能踩在夏威夷海灘細軟的金沙上面……;對金錢的貪婪也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有一萬想十萬,然後是一億,反正是多多益善……。

  追求的方向令人眼花缭亂,追求的對境也是令人難以企及。然而,卻從未有人考慮過貪欲的副作用,不知道這一切完全是作繭自縛。要知道,欲望的溝壑永遠也無法填平。只能令自己爲之所囿。忙忙碌碌,徒增煩惱。然而,不論如何苦心經營,風光一世,到頭來也不過“一抔淨土掩風流”而已。

  《聖經》中也記載,亞當因爲有了欲望而不得不離開伊甸園,以辛勤勞作維持生計。夏娃不得不付出生孩子的痛苦代價。可見痛苦是人們咎由自取的結果,沒有欲望也就沒有痛苦。

  心寬何需室大,智淵何求財多?千百年來,爲了追逐享受,人們付出了沈重的代價,實在應該記取這一慘痛教訓。

  無垢光尊者在600多年前就知道人們的這一病患,留下了《大圓滿心性休息》,希望精疲力竭的人們能依此而得以休憩。前輩大德凝聚著智悲精華的教言,如何不被我們白白浪費,的確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壬午年叁月初一  

  2002年4月13日  

  ——書于一落英缤紛之櫻花樹下

  雜  感

  爲了配合治療,也爲了更安靜地翻譯,我到廈門居住已經110多天了。

  一直都很幽閑自在,沒有大量的公務要處理,也沒有成群的信衆要接待。直到幾天前,忽然在街上被人認出。又不得不恢複堪布的頭銜。

  今天有人邀請前往南普陀素餐館吃午飯。很久無人問津,也許是耐不住寂寞吧,非常爽快地就答應了。路上看見很多即將被宰殺的蛇、飛禽,也買下一起帶上,算是不枉此行。

  將蛇與飛禽放之山林後,便趕往南普陀素餐館。餐館裏環境幽雅,令人身心舒暢。這裏聽不到衆生被宰殺的淒厲慘叫;聞不到血肉混合的血腥氣息;看不到如母有情的無言掙紮……。廚師和服務員臉上都洋溢著真誠的笑容;五顔六色的菜品引誘著人們的食欲;就餐的人們也沒有因貪食血肉而呈現的猙獰面孔,表情平和,神態輕松。整個餐廳彌漫著一種祥和的氣息。

  有一廈門大學的教授同桌共餐,他感慨道:“以《大圓滿前行引導文》爲指導,打好修行基礎特別重要。華智仁波切在上師前都聽過25遍,更何況我們?現在我看了5、6遍,對于消除煩惱,對治日常生活的矛盾十分有力。以前總是想到處求灌頂、求大法,分別念十分厚重,找不到修行次第。現在才知道,沒有比這個更高深的大法了,依此次第修行,一定會得成就……。”

  聽了他的話,心裏十分高興。並不是因爲他對我的一再贊歎,而是因爲沒有去過學院的漢地衆生也能因《大圓滿前行引導文》而得宜。而且能有很高的見解,十分難得。在藏地寺院,常常以《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作爲每年必講之課程,對此非常重視。如此傳統能深入漢地,實在可喜可賀。

  看來,這個居士不僅具有世間學問,而且具有出世間之大智慧。

  壬午年叁月初二  

  2002年4月14日  

  離  親

  既想獲得不退轉之菩提果位,又希望能常伴親友,很多人都打著這種兩全其美的如意算盤。

  然而,從古至今,坐在自己家中,尚能獲得成就者,恰如鳳毛麟角。我等凡夫若想達此目的,更是異想天開。

  若居于家中,則時時有各種因緣困繞。今天嬸嬸家出事,明天舅舅家需要幫助,後天姑姑又下崗……。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日子就這樣悄悄地從身旁溜走。修行之事也就這樣一再拖延。

  《修…

《《旅途的腳印》——放生堪布索達吉的日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