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祥,才能使人活得幸福,无忧无愁。
有了安祥,才能进入不二法门──有念即无念,无念即有念。
我们大家都知道“语言是思想的声音”,没有思想,就没有语言。虽然我今天在这里给各位报告,但我心里确实没有杂念,因为你此刻的感觉和我一样,这就是不二法门。
任何宗教离开了“灵”,都是假的。什么叫做“灵”?就是纯生命。宗教离开了纯生命,都是假的,都是迷信、反科学、反进化、反真理,所以我们的安祥禅欢迎任何宗教跟我们共同研讨、共同受用。我们不排斥任何宗教,不举行任何仪式,也没有什么禁戒,只有一条戒律,那就是“不可告人的事断然不做”,做了心就不安;“不可做的事断然不想”,因为妄想会污染心灵,增加无明,使你的心变得很黯淡,活得不光明、不磊落,死了还怕阎王。如果你不做不可告人的事,将来见了阎王,大家是好朋友,怕他干什么?他也许还请乐队来欢迎你,这不是笑话啊!有很多大修行人,临死的时候听得到音乐,有一部书叫《净土圣贤录》的,上面就有很多的记载。
“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各种修行都是靠自己努力,而不要去诽谤别人。(安祥禅第二集幸福之道)
八、幸福需具备的条件和能源
追求幸福的人多,得到幸福的人少,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观念错误,认为幸福是无条件的,是靠运气。其实幸福是有条件的,天下没有任何事情是无条件的。万事万物无一不是条件的构成,就拿组成一个合唱团来说吧!要有指挥老师、要有团员、要有人作曲……等等,这都是有形的;其他无形的因素,包括团员的热诚、信心、士气、内部的和谐……等等。
天下没有单一的东西,单一就代表不存在。物质最基本的单位是原子,原子也不是单一的。当你把它的条件抽掉以后,它什么都没有。所以在追求幸福的同时,你必须具备幸福的条件,而且你还要先付出代价,因为获得必先付出,付出是获得的前提。如果你不想付出,只想获得,天下绝对没有这回事。比如说那些抢劫、绑架的人,他不想付出什么,但是他得付出生命,愈不付出愈倒楣。所以说我们要完成任何一件事,有的付出时间、有的付出心血、有的付出金钱、有的付出劳力,总是有代价的,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
那我们追求幸福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一) 忠诚
“忠”就是忠厚。忠厚的人,表面看来,他是常常吃亏,实际上他占了大便宜。因为一个心存忠厚、不跟人计较的人,他的儿女都很优秀,他的太太也很贤淑。所以说“吃亏就是占便宜”,我们做人一定要忠厚。
“诚”就是诚恳。有很多人,心地很忠厚,但是态度却很随便,人际关系不调和。我们要活得幸福,人际关系要好,如果你没有亲和力,和别人都处不好,那你天天都是烦恼。如果你态度诚恳的话,即使你做错了,别人都肯原谅你。
(二) 谦容
“谦”就是谦虚。所谓“谦受益,满招损”,你如果不谦虚,人家就不认为你可以谈问题;张良若是不谦虚,那圯上老人就不会说“孺子可教”,也就没有以后的汉初事业,所以人的谦虚很重要。
“容”就是包容。天下没有完美的人,太阳表面有黑子,白璧有微瑕,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你必须要包容。如果你深信因果,你就更会包容,因为错误恒等于烦恼,你只要说错一句话,马上就会招来烦恼。听错了也会烦恼,别人本来不是讲你,你怀疑是在讲你,那你不是自寻烦恼吗?就算他真的是在讲你,人只有被杀死的,没有被讲死的,你管他干什么呢?所以说做人一定要包容。你看,肯包容的人,多半都是活得很幸福;不能包容的人,就不会幸福,一天到晚与人家冷战,结果打败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三) 调和
家庭调和之后,才有温暖;同事间调和,工作才会顺利;内心要调和,才会活得幸福。如何调和?最低限度要像现在这个样子,现在我正在说话,你正听着;我不说的时候,你的心空空的,什么都没有,这个就是调和,这也是“保留余地”,这个就是充实、储蓄生命力,就是真正的“入静”。“静”是什么?“静”是生命力的充电;“动”是什么?“动”是生命力的充沛伸张。你如果不能“静”,你必然也不能“动”,所以这也是中道,这也是调和之道。你若是不擅于调和,你只动不静,精力有限,最后动得太多了,变成动物了。所以要懂得动静的平衡、身心的调和,这一点非常重要。
(四) 勤俭
“勤”是勤快、勤劳。古人说“业精于勤”,你如果勤快,你的事业就会精进,就会愈做愈好。
“俭”是俭朴。俭朴就是不要浪费,比如一家人吃四菜一汤就够了,如果做了八菜一汤,结果剩下了四盘菜,这就是浪费。
(五) 自律
自己约束自己,语言行为都不随便。不该讲的话就不要讲,不该做的动作就不要做。例如在街上,边走边抽香烟就是不自律;随地吐槟榔汁,这也大煞风景。有些养狗的人,带着狗随地大小便,人家没注意踩上一脚,这都是不自律、没有公德心。像这样的人干扰了别人之后,他会快乐吗?
佛教所谓的“业”,是思想、行为的总和,你做了不好的事、造了恶业,必然得到恶报。所以“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菩萨知道做了坏事必有恶报,所以他不敢造因;凡夫做什么事都率性而行,等到报应来了,害怕也来不及了。所以说人要自律才不会惹祸。说自律,其实就是要忍耐,因为不如意的事情十常八九。若不能忍耐,难免会跟人吵架,当你生气准备吵架的时候,我建议你解个小便回来再说;小便解完了,气多半也消掉了。我年轻的时候喜欢生气,一个长者告诉我这个方法,还挺有效的!
(六) 尊重
要做到尊重别人,《法华经》里有位常不轻菩萨,见了狗,他都磕头,并且对狗说:“你也有佛性,将来也会成佛。”什么叫做佛性?佛性就是觉性,觉性就是生命的基本属性。人如果没有知觉,就不叫众生,而叫众死。我们是有知觉,佛跟我们不一样,佛是纯知觉──除了知觉,什么都没有。纯知觉是不是不起作用了?不!现在我们说话、听话,都是纯知觉,假如不是这样,那我就是大妄语。我们说第一句话的时候,没有准备第二句,当开口的时候,并没有念头。平常就练习尊重别人,不管是大人小孩、不管是动物植物都要尊重。生命不只是人或动物,植物、矿物也都有生命,植物是准动的生命,矿物是不动的生命。整个大宇宙,用佛经的术语来讲,叫做“大圆觉海”;用现代的语言,就是“生命之海”。生命的海洋里,没有一样不是生命。
在竺道生那个时代,《大涅槃经》只有上半部,下半部还没有翻译出来,他当时发表意见说:“不但众生皆有佛性,器世间的一切(植物、矿物)也都有佛性。”竺道生这个人的思想是超越的,他主张一元论,说“佛性是一切,一切都是佛性”。当时佛教中的人说他是外道,凡不是佛说的都是外道。这真是“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你若按照文字来解释佛的意思,过去、现在的佛都会喊冤枉,为什么?因为他不是那个意思!又说“离经一句,即同魔说”──你说的跟经上不一样,你就是魔啊!
竺道生一肚子委屈没地方宣泄,就跑到苏州虎丘山对着一块石头发表演讲;讲完了,还问石头:“我讲的对不对?”那块石头点了头,这是“点头石”的由来。各位有机会去苏州观光时,就可以去看看这块“点头石”。这个故事说明蠢动含灵都属于我们尊重的范围。
我们对任何一种东西都要尊重,一只小小的茶杯都要尊重它、要感谢它,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服务。当你心态最好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一切都是生命的存在”。在座的人,一定有人有这个经验,当你心态最好的时候,你看看家里的暖瓶、电视机,甚至所有的物体,背后都有淡淡的黄光,都有光影;也就是说它的光子体浮现了。别人家的为什么不浮现呢?因为物以类聚,你的心光不足以唤醒它,它就不会浮现;你的心态升华,它就跟你起共鸣。
为什么禅师可以传心?也是物以类聚;他的本心浮现,就可以唤醒你的本心;如果他的本心也睡着了,他就没有能力唤醒你睡着的本心。所以我们对人要尊重,要向常不轻菩萨看齐,这也是幸福的条件之一。
(七) 敬畏
敬畏上天、敬畏佛祖,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宋明儒家的功夫就是“主敬存诚”;主敬,不是说周围没有人就可以懈怠、就可以随便,还是要如见大宾一般,这就是“慎独”的精神。要“主敬存诚”,对每一件物体都要敬,不能因为生气,一句话不高兴,就把那盛饭的杓子往地上一摔,那叫不敬;它又没得罪你,你干嘛要摔它?这个叫“迁怒”。我们不管对人、对每样物品都要敬。
我有一个朋友,他在办公室里,如果长官夸了他两句,他做事便很顺利,回家见到儿子,就抱起来举在头上,甚至骑在他脖子上。他若是在公事上碰了钉子,事情做得不如意,回家见小孩迎上来,他伸手就是两耳光。这是个事实,我偶而也会这样,但程度没有这么深,人人都会犯这个毛病,有的人没有发露,有的人发露了。所以凡事一定要“心存敬畏”,不要随便“迁怒”。
(八) 谨慎
我们知道诸葛亮的一生,就是得力于谨慎。我们说话以前应三思,话到口边留半句;做每一件事情都很小心、谨慎,就不会出毛病,就不会招来烦恼,就不会破坏幸福。人活在烦恼里,是不会有幸福的,人要想不活在烦恼里,就要特别谨慎。很多人说话放肆、随便,第一次说错话,第二次、第三次依然说错,明天、后天、乃至于明年都还是如此,那就叫不谨慎。谨慎就是谨言慎行,说话不随便,做事行动不随便。我们能够做到不随便,才会珍惜自己的幸福;珍惜幸福,才能…
《耕云心药录——心理疾病篇 卷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