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觉悟之路》第三十六章 涅槃之道—定

  一道引世利,一道向涅槃;佛弟子比丘,当如是了知;莫贪著世利,专注于远离。

  ——《法句经》

  三摩地

  打好了坚实的道德基础,求道者开始了更高层次的禅定修习,对自己的意识加以控制和培训,这是清净之道的第二个阶段。

  三摩地就是制心一处,意识高度集中于一物之上,彻底断除其它任何一物。

  根据佛教,因个人的根性不同,共有四十三摩地业处。他们是:

  1、十遍处(kasinas)(1)-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虚空遍,光明遍。

  2、十不净(asubha)-即尸体的十种相(2):膨胀相(uddhumataka),青瘀相(vinilaka),脓烂相(vipubbaka),断坏相(vicchiddaka),食残相(vikkhayitaka),散乱相(vikkhittaka),斩斫离散相(hata-vikkhittaka),血涂相(ohitaka),虫聚相(pulavaka),骸骨相(atthika)。

  3、十随念(anussati)-佛随念(buddhanussati),法随念(dham-manussati),僧随念(sanghanussati),戒随念(silanussati),舍随念(caganussati),天随念(devatanussati),寂止随念(upasamanussati),死随念(marananussati),身随念(kayagatasati),阿那阿波那(出入息念)(anapanasati)。

  4.四无量或四梵住(brahmavihara)--慈(metta),悲(karuna),喜(mudita),舍(upekkha)。

  5.一想一食厌想(ahare patikkulasanna)。

  6.四差别(catudhatuvavatthana)--地(pathavi),水(apo),火(tejo),风(vayo)四大之差别。

  7.四无色界禅那--即:空无边处(akasanancayatana),识无边处(vinnanancayatana),无所有处(akincannayatana),非想非非想处(n”eva-sanna-n”asannayatana)。

  不同根机之人的相应禅法

  根据经典,十不净和身至念(如三十二个部位)为多贪众生宜修法门,因为这些趋于产生对身的厌恶,由此而对感官的迷恋生起反作用。

  绝大多数众生适宜修行四无量和四种色法订。

  佛随念以及其它适合于信仰虔诚之众生。寂止随念和死随念,食厌想,四大差别,适合于理智性众生修习。其余法门,主要有佛随念,慈爱观,至身念和死随念适应于一切众生,无论其根性怎样。

  根性(行--carita)有六。它们是:

  1.贪性--ragacarita.

  2.嗔性--dosacarita.

  3.痴性--mohacarita.

  4.信性--saddhacarita.

  5.觉性--buddhicarita.

  6.散乱性--vitakkacarita.

  性是指个人内在之本性。在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情况下,它得以显露。由于众生业力多种多样,人们的根性有所不同。习惯性的行为会构成人们特别的根性。

  有些人多贪,而有些人却被嗔患、恼怒主宰。绝大多数人属于这两个范畴。也有人缺乏智慧,多少有点愚痴。与愚痴相似者就是那些心意浮荡不安,无法着意聚心一处之人。有的人生性就很特别的虔诚,而有些人智慧高深。

  把其中一性与其它任何一性相方成,则得三十六种根性之人。再加上多疑之人(ditthicarita),共有六十四种。

  不同根性和种类的众生形式多样地采纳或修习这些禅法。

  在修习三摩地之前,一个合格的修道者应首先谨慎考虑禅定法门。在古代,弟子一般得到导师的指点,根据他们个人的根性,选择法门。但是,现在如果找不到胜任的老师,求学者必须自我判断,挑选一个自己认为最适合自己根性的法门。

  当选好了法门后,他应该隐退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尽量不要有任何干扰。森林、山洞、或任何一偏僻孤远之地最为适宜。因为在这些地方,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最不会受到扰乱。

  应该明白的是,寂静来自于我们心内。如果我们的心没有安置好,即使是安静的森林也不会是我们理想之地。但是,如果我们的心得以安宁,即使是繁华的闹市也是适意之处。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一助缘,帮助我们平静我们的意识。

  接着,求道者要决定最为适宜的时间,这样使他自己和外界环境成为最佳的修习状态。

  一般来说,早晨起床,意识清爽活跃,或如果不是精疲力尽,睡觉之前也是禅修的最好时间。但是无论选择何时,每天坚持那一时间应是十分明智的。这样,我们的心将进入修习状态。

  禅坐的姿势对意识的集中也是一强大的助缘。

  东方人通常结跏趺坐,身体挺直,把右脚放在左腿上,左脚放在右腿上。这是圆满坐。如果这样很困难的话,肯定许多人都会这样认为,则可以采纳单盘方式,即简单地把右脚放在左腿上,或左脚放在右腿上。

  当以此三角形态的姿势坐好后,整个身体就得到了良好的平衡。

  右手应该放在左手之上,脖子伸直,鼻子和肚脐在同一条垂直线上,舌头应贴在上颚。有些人喜欢闭上眼睛,不见所有不必要的灯光和外界景物。

  闭上眼睛虽然有一些好处,但是,这并不值得推荐。因为这样很容易使人昏沉,意识失去控制,毫无目的地外求。当此心猿意马时,身体失去挺直,不知不觉之中,张开了嘴,口涎流淌下来,止不住地前后俯仰。

  佛陀禅坐时,一般微闭双眼,观看鼻端,把视线收在二四英尺远之处。

  若有人觉得盘着腿坐禅很困难,他可以舒服地坐在椅子或其它东西上,只要高度足够使双脚放在地上就可以了。

  求道者禅坐时的姿势并不怎么重要,只要身体舒适、放松。

  精进致心一处。应该在一开始时就努力制止不善之念。

  《经集》中的《精进经》说,他也许有可能受到魔王十军的攻击。它们是:贪欲(kama),胆怯(arati),饥饿(khuppipasa),执著(tanha),迟钝(thinamiddha),害怕(bhaya),疑虑(vicikiccha),散乱顽固(makkha,thambha),获取,赞叹,荣誉,伪名(labja,siloka,sakkara,micchayasa),以及标榜自己,毁损他人(attuamsana-paravambhana)。

  在这些情形下,佛陀教授的如下修习方法将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与伤害之念相对,常存善念,即:嗔恨之中常思慈爱。

  2.常念可能由此而产生的不良后果,即:嗔恚有时以谋杀而告终。

  3.无所在乎地不予理睬,不加注意。

  4.追寻导引不善之法升起的原因。在此反省过程中,逐渐忘记它们。

  5.直接利用物质方面的力量。

  正如一个身强力壮之人制伏一体弱多病之人,同样的,一个人应当以身体上的力量战胜不善之念。“咬紧牙关,舌尖紧贴上颚,”佛陀教诲我们说,“出家人应以自己最大的努力抑制、摄制其意识。这样牙齿紧咬,舌根绷紧,意念一处,那些罪恶不健康的念头就会一扫而光。当这些念头消除之后,意识安住,一心不乱。”(3)

  当一个合格的求法者完成了所有这一切准备工作后,他将退隐到一个寂静处,树立起自信,坚信自己定能成就,精进不息修习禅定。

  物质对象如十遍,只不过是禅定的助缘。但是,在树立一个人的特别品质方面,象慈爱这样的善德却有特殊的有利条件。

  修禅过程中,一个人可以理智地重复任何一公式原理,因为,它们作为一种助缘,引发它们所代表的信念。

  但是,无论修学者怎样专念于禅定,他将无法逃脱初学者一开始不可避免的困难。“心猿意马,外来的念头在其头脑中乱窜。由于修禅进度缓慢,他变得烦燥不安,其结果则是放松精进。”但是,信念坚定的求学者却勇于面对这些阻碍,冲破重重困难,紧迫不放他的目标,从不在任何一个时刻轻易地放任。

  十遍处观

  假如一个禅修者以地遍为其修禅法门。

  在直径为一英尺的圆相表面被涂上一层泥土,使其滑溜无痕,把这同心圆当作最初法门。他本人坐在离此圆四五英尺的地方,并且集中思惟,口中念道:地遍,地遍(pathavi)。全身心地投入到此中去。这样,一切偶然的意念自动远离了其意识,当一个人如此多次修习,或一周,或一月,或一年,他就可以闭眼忆念。在此心智再现的相象之上,他深入禅定,直到他修习了使形象物体概念化。

  根据《清净道论》,第一所见之相(取相)同第二所见之相(似相)的不同点就在于,前者出现的是地处(kasina)物体错觉,而后者则如同一只刚从包里取出的圆镜,或一只闪亮的海螺,或一轮即将穿出乌云的明月。

  概念化了的物体没有颜色和形状,它只不过是一种由感受而生起的表现形式。

  当他继续集中思惟此抽象的概念,他被认为具备了近行禅定之境(upacara—samadhi),而阻碍精神修证的五盖(nivarana),即贪欲(kamacchanda),嗔意(vyapada),昏沉睡眠(thinamiddha),掉悔(Uddhaccakukkucca),疑法(vicikiccha),因念心处(ekaggata),趣求(piti),伺(vitakka),喜悦(sukha)以及持续的效应(vicara)等而得以遏止。

  最后,他获取安止定(appana--samadhi),并且完全深入…

《《觉悟之路》第三十六章 涅槃之道—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