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引世利,一道向涅槃;佛弟子比丘,當如是了知;莫貪著世利,專注于遠離。
——《法句經》
叁摩地
打好了堅實的道德基礎,求道者開始了更高層次的禅定修習,對自己的意識加以控製和培訓,這是清淨之道的第二個階段。
叁摩地就是製心一處,意識高度集中于一物之上,徹底斷除其它任何一物。
根據佛教,因個人的根性不同,共有四十叁摩地業處。他們是:
1、十遍處(kasinas)(1)-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赤遍,白遍,虛空遍,光明遍。
2、十不淨(asubha)-即屍體的十種相(2):膨脹相(uddhumataka),青瘀相(vinilaka),膿爛相(vipubbaka),斷壞相(vicchiddaka),食殘相(vikkhayitaka),散亂相(vikkhittaka),斬斫離散相(hata-vikkhittaka),血塗相(ohitaka),蟲聚相(pulavaka),骸骨相(atthika)。
3、十隨念(anussati)-佛隨念(buddhanussati),法隨念(dham-manussati),僧隨念(sanghanussati),戒隨念(silanussati),舍隨念(caganussati),天隨念(devatanussati),寂止隨念(upasamanussati),死隨念(marananussati),身隨念(kayagatasati),阿那阿波那(出入息念)(anapanasati)。
4.四無量或四梵住(brahmavihara)--慈(metta),悲(karuna),喜(mudita),舍(upekkha)。
5.一想一食厭想(ahare patikkulasanna)。
6.四差別(catudhatuvavatthana)--地(pathavi),水(apo),火(tejo),風(vayo)四大之差別。
7.四無色界禅那--即:空無邊處(akasanancayatana),識無邊處(vinnanancayatana),無所有處(akincannayatana),非想非非想處(n”eva-sanna-n”asannayatana)。
不同根機之人的相應禅法
根據經典,十不淨和身至念(如叁十二個部位)爲多貪衆生宜修法門,因爲這些趨于産生對身的厭惡,由此而對感官的迷戀生起反作用。
絕大多數衆生適宜修行四無量和四種色法訂。
佛隨念以及其它適合于信仰虔誠之衆生。寂止隨念和死隨念,食厭想,四大差別,適合于理智性衆生修習。其余法門,主要有佛隨念,慈愛觀,至身念和死隨念適應于一切衆生,無論其根性怎樣。
根性(行--carita)有六。它們是:
1.貪性--ragacarita.
2.嗔性--dosacarita.
3.癡性--mohacarita.
4.信性--saddhacarita.
5.覺性--buddhicarita.
6.散亂性--vitakkacarita.
性是指個人內在之本性。在沒有任何先入爲主的情況下,它得以顯露。由于衆生業力多種多樣,人們的根性有所不同。習慣性的行爲會構成人們特別的根性。
有些人多貪,而有些人卻被嗔患、惱怒主宰。絕大多數人屬于這兩個範疇。也有人缺乏智慧,多少有點愚癡。與愚癡相似者就是那些心意浮蕩不安,無法著意聚心一處之人。有的人生性就很特別的虔誠,而有些人智慧高深。
把其中一性與其它任何一性相方成,則得叁十六種根性之人。再加上多疑之人(ditthicarita),共有六十四種。
不同根性和種類的衆生形式多樣地采納或修習這些禅法。
在修習叁摩地之前,一個合格的修道者應首先謹慎考慮禅定法門。在古代,弟子一般得到導師的指點,根據他們個人的根性,選擇法門。但是,現在如果找不到勝任的老師,求學者必須自我判斷,挑選一個自己認爲最適合自己根性的法門。
當選好了法門後,他應該隱退到一個安靜的地方,盡量不要有任何幹擾。森林、山洞、或任何一偏僻孤遠之地最爲適宜。因爲在這些地方,一個人在修行過程中最不會受到擾亂。
應該明白的是,寂靜來自于我們心內。如果我們的心沒有安置好,即使是安靜的森林也不會是我們理想之地。但是,如果我們的心得以安甯,即使是繁華的鬧市也是適意之處。我們所處的環境是一助緣,幫助我們平靜我們的意識。
接著,求道者要決定最爲適宜的時間,這樣使他自己和外界環境成爲最佳的修習狀態。
一般來說,早晨起床,意識清爽活躍,或如果不是精疲力盡,睡覺之前也是禅修的最好時間。但是無論選擇何時,每天堅持那一時間應是十分明智的。這樣,我們的心將進入修習狀態。
禅坐的姿勢對意識的集中也是一強大的助緣。
東方人通常結跏趺坐,身體挺直,把右腳放在左腿上,左腳放在右腿上。這是圓滿坐。如果這樣很困難的話,肯定許多人都會這樣認爲,則可以采納單盤方式,即簡單地把右腳放在左腿上,或左腳放在右腿上。
當以此叁角形態的姿勢坐好後,整個身體就得到了良好的平衡。
右手應該放在左手之上,脖子伸直,鼻子和肚臍在同一條垂直線上,舌頭應貼在上颚。有些人喜歡閉上眼睛,不見所有不必要的燈光和外界景物。
閉上眼睛雖然有一些好處,但是,這並不值得推薦。因爲這樣很容易使人昏沈,意識失去控製,毫無目的地外求。當此心猿意馬時,身體失去挺直,不知不覺之中,張開了嘴,口涎流淌下來,止不住地前後俯仰。
佛陀禅坐時,一般微閉雙眼,觀看鼻端,把視線收在二四英尺遠之處。
若有人覺得盤著腿坐禅很困難,他可以舒服地坐在椅子或其它東西上,只要高度足夠使雙腳放在地上就可以了。
求道者禅坐時的姿勢並不怎麼重要,只要身體舒適、放松。
精進致心一處。應該在一開始時就努力製止不善之念。
《經集》中的《精進經》說,他也許有可能受到魔王十軍的攻擊。它們是:貪欲(kama),膽怯(arati),饑餓(khuppipasa),執著(tanha),遲鈍(thinamiddha),害怕(bhaya),疑慮(vicikiccha),散亂頑固(makkha,thambha),獲取,贊歎,榮譽,僞名(labja,siloka,sakkara,micchayasa),以及標榜自己,毀損他人(attuamsana-paravambhana)。
在這些情形下,佛陀教授的如下修習方法將對大家有所幫助。
1.與傷害之念相對,常存善念,即:嗔恨之中常思慈愛。
2.常念可能由此而産生的不良後果,即:嗔恚有時以謀殺而告終。
3.無所在乎地不予理睬,不加注意。
4.追尋導引不善之法升起的原因。在此反省過程中,逐漸忘記它們。
5.直接利用物質方面的力量。
正如一個身強力壯之人製伏一體弱多病之人,同樣的,一個人應當以身體上的力量戰勝不善之念。“咬緊牙關,舌尖緊貼上颚,”佛陀教誨我們說,“出家人應以自己最大的努力抑製、攝製其意識。這樣牙齒緊咬,舌根繃緊,意念一處,那些罪惡不健康的念頭就會一掃而光。當這些念頭消除之後,意識安住,一心不亂。”(3)
當一個合格的求法者完成了所有這一切准備工作後,他將退隱到一個寂靜處,樹立起自信,堅信自己定能成就,精進不息修習禅定。
物質對象如十遍,只不過是禅定的助緣。但是,在樹立一個人的特別品質方面,象慈愛這樣的善德卻有特殊的有利條件。
修禅過程中,一個人可以理智地重複任何一公式原理,因爲,它們作爲一種助緣,引發它們所代表的信念。
但是,無論修學者怎樣專念于禅定,他將無法逃脫初學者一開始不可避免的困難。“心猿意馬,外來的念頭在其頭腦中亂竄。由于修禅進度緩慢,他變得煩燥不安,其結果則是放松精進。”但是,信念堅定的求學者卻勇于面對這些阻礙,沖破重重困難,緊迫不放他的目標,從不在任何一個時刻輕易地放任。
十遍處觀
假如一個禅修者以地遍爲其修禅法門。
在直徑爲一英尺的圓相表面被塗上一層泥土,使其滑溜無痕,把這同心圓當作最初法門。他本人坐在離此圓四五英尺的地方,並且集中思惟,口中念道:地遍,地遍(pathavi)。全身心地投入到此中去。這樣,一切偶然的意念自動遠離了其意識,當一個人如此多次修習,或一周,或一月,或一年,他就可以閉眼憶念。在此心智再現的相象之上,他深入禅定,直到他修習了使形象物體概念化。
根據《清淨道論》,第一所見之相(取相)同第二所見之相(似相)的不同點就在于,前者出現的是地處(kasina)物體錯覺,而後者則如同一只剛從包裏取出的圓鏡,或一只閃亮的海螺,或一輪即將穿出烏雲的明月。
概念化了的物體沒有顔色和形狀,它只不過是一種由感受而生起的表現形式。
當他繼續集中思惟此抽象的概念,他被認爲具備了近行禅定之境(upacara—samadhi),而阻礙精神修證的五蓋(nivarana),即貪欲(kamacchanda),嗔意(vyapada),昏沈睡眠(thinamiddha),掉悔(Uddhaccakukkucca),疑法(vicikiccha),因念心處(ekaggata),趣求(piti),伺(vitakka),喜悅(sukha)以及持續的效應(vicara)等而得以遏止。
最後,他獲取安止定(appana--samadhi),並且完全深入…
《《覺悟之路》第叁十六章 涅槃之道—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