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悟之路》第叁十六章 涅槃之道—定▪P2

  ..續本文上一頁禅昧之中,享受一心不亂的寂靜安隱。

  此製心一處之境是由抑製五蓋而獲得,被稱作爲淨心(cittavi—suddhi)。這是清淨之道上的第二個階段。

  修習水遍之人,可以裝一滿盆無色水,最好是雨水,把自己的心製于水上,口念:水,水(apo,apo),直至證取一心不亂。

  修習火遍之人,在自己面前生起火堆,再拿一張席子或一塊皮革或布,在其上穿一個一張手即四指的小孔,觀孔作意火勢。

  希望修習風遍之人,作意穿過窗隔或壁隙之風,口念:風,風。

  希望修習色遍之人,可製作一定大小的曼陀羅(mandala),或青色,或黃色,或赤色或白色,作意觀念,正如地遍一樣,反複念誦顔色之名。

  他也可以作意觀想青色,黃色,紅色,白色鮮花。

  修習光明遍之人,可以作意觀想月亮,不搖曳的燈芯,或由裂縫及洞口穿射于地上或牆壁上的太陽光或月亮光,口中念誦:光明,光明。

  修習虛空遍之人,應于蓋得緊密的樓閣,或于任何皮革,席子,穿一個直徑爲一手或四指大小的孔,觀其空間,口中念誦:虛空,虛空。

  不淨觀

  在古印度的墓地叢中,屍體或被埋葬或被火化,食肉動物到處都是。人們在這裏看到了肉體的十種不淨。但是,現在不可能發現這些東西了。

  隨念觀

  佛隨念即如此憶念佛陀的功德:彼世尊即是阿羅漢,正等覺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法隨念即如此憶念法性:此法是世尊善說,自見,無時果,善來見,導引至涅槃,智者各自證知。

  僧隨念即如此憶念僧伽梵行者之功德:世尊的聲聞弟子是善行道者,世尊的聲聞弟子是正直行道者,世尊的聲聞弟子是真理行道者,世尊的聲聞弟子是正當行道者,此四雙包括八輩之衆。世尊的聲聞衆是可供養者,可供奉者,可施予者,可恭敬者,爲世間無上福田。

  戒隨念即如是憶念自己善德行爲的圓滿成就。

  舍隨念即如是憶念自己慷慨布施之性。

  天隨念,“天人因其正信和其它善德而得生于如此高貴之界。我亦具備如此功德。”如是反複憶念自己的正信和其它善德,使天人爲自己作證。這就是天隨念。

  寂止隨念即如是憶念涅槃之性,如痛苦的終止等。

  死隨念即憶念此色身生命的結束。

  製心憶念于死能使人了知生命的無常本性。當一個人明白生命是不定,而死亡是肯定時,他就不會完全自湎于物欲享受,而要努力完善自己,成就他人。持久禅思于死,並不使一個人悲觀和遁世,相反地,它使人們更加積極精進,精力充沛。另外,它能讓人冷靜安樣地面對死亡。

  在一個人憶念死亡時,他會聯想得到生命如同一團火焰,或者所謂的有情衆生只不過是無形業力的短暫顯象。一個人可以借用各種各樣的比喻,憶念生命的無常,以及死亡的肯定性。身隨念即憶念身體叁十二個不淨之處:發毛爪齒,塵垢皮肉,骸骨筋脈,心膽肝肺,大腸小腸,生藏熱藏,腸胃脾腎,膿血熟痰,肪脂膏髓,腦膜涕唾,淚汗屎尿。

  如此觀想身體不淨導致一個人無欲無望。在佛陀時代,衆多比丘通過此種不淨觀想而證阿羅漢果。如果一個人對此叁十二處不甚了解,他可以觀想一處,如骨肉,或皮膚。

  此身之內即爲骨路,骨路之間充滿皮膚包裹之肉。美麗只有皮膚之深淺(美麗只不過是外面罷了)。如果一個人如此觀想其身體之不淨處,則對肉體的愛執就會逐漸消失。

  非愛欲之人也許不會采納這種觀想方法。他們可能觀想人體這個複雜機器內在的創造力。

  阿那阿波那念(出入息)即警覺呼吸的出入。(阿那意爲持息入,阿波那意爲持息出)。

  在有些經典中,這兩種順序被反過來解釋。

  持息觀使心致于一處,最終開發成就阿羅漢的內在智慧。

  這是最好的禅修法門之一,每一個人都可均等地修習。在覺悟之前,佛陀也修習了此持息觀。

  在《念處經》和《清淨道論》中,我們可以看到對這種法門的詳細解釋。

  爲了使一般讀者獲益,這裏列舉一些可行性方法。

  以一種適意方便的姿勢坐好,呼出一口濁氣,閉上嘴。不用強持之力,任運,輕微,自然地以鼻孔呼吸。首先呼入,憶念默數爲一,然後呼出,憶念默數爲二,置心于整個呼吸過程之中,如是數至十,持久不息地專心于呼吸。在還沒有數至十之前,有可能心己散亂。但是,不必因此而失望,如此繼續,直至成功。漸漸地,亦可增加數數的遍數,比如數五遍十遍,此後,他可以不用數數而置心于呼吸。有些人喜好數息,因它有助于息念。而另外有些人認爲不數爲好,重要的是置心一處,而不是次要的數息。當人們修習此持息觀時,身心輕松愉快,安隱。他或許會感覺到自己好象飄浮在空中。當修習這種禅法過了一定時期後,終有一天,他會覺悟到此有謂的色身只不過是以呼吸爲助緣。當呼吸停止時,此身體也隨之消失,因此,當下即覺悟無常。有變化,則不可能有一永恒的實體或不死的靈魂,這樣,如實之智得以開發,期證阿羅漢果。

  由此可以明白,此持息觀不僅可獲得一心不亂,而且也能夠提高智觀,以期得到解脫。

  每一個人可以無礙修習這一簡單法門。致于詳細內容,讀者可以參考《清淨道論》。

  根據《念處經》,持息觀:

  正念持息入,正念持息出(入息時隨念于入息,出息時隨念于出息),入息長時自知入息長,出息長時自知出息長,入息短時自知入息短,出息短時自知出息短,憶念整個呼吸過程(起始,中間,停止),一一了了分明,如是自我修習:我將持息入;憶念整個呼吸之過程,如是自我修習:我將持息出。

  平息呼吸,如是自我修習:我將持息入;平息呼吸,如是自我修習:我將持息出。

  梵聖處

  在這裏,Brahma 意爲高貴和高尚,正如梵聖行一樣(Brahmacariya);vihara意指行爲模式或境界,或生活方式。它們也被稱之爲四無量心或四無限心(appamana),因爲這些心識光照一切衆生,無有局限,無所障礙。

  慈--Metta(梵語:maitri)慈愛,仁慈,善意,能溫暖軟化人心。這並不是肉體之愛,也不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愛。慈愛直接對治嗔恚,惡意,厭惡(kodha);間接對治人與人之間的情愛(pema),慈愛包容一切衆生,無一例外。慈愛的圓滿就是人我一體(sabbattata),是對一切有情善德和幸福的祝願之心,其主要特征就是仁慈,祛除一切歹心惡意。

  悲--Karuna。當他人受苦,悲心能使善德人的心爲之顫抖,從而解除他人的痛苦,其主要特性就是希望能去除他人的痛苦,直接對治歹毒(himsa),間接對治情欲之苦(domanassa)。悲心包容一切受痛苦折磨的有情,放棄殘暴。

  喜--Mudita。並不僅僅指同情,更指隨同之喜,或贊歎之喜,直接對治嫉妒,間接對治興奮,其主要特性就是隨喜他人的財産和成功。喜心包容一切富有之人,溶化厭惡之心,是人具賀喜之姿態。

  舍--Upekkha,原意爲無分別之見,即既不執著,也不離厭。它不是一種享受主義的麻漠,而是心的徹底平靜和心理平衡,是在充滿稱譏,苦樂,利衰,毀譽的生活沈浮中心態持有平穩境態,直接對治執著(raga),間接對治殘忍。所以舍心去除貪欲和歹毒,其主要特性爲平等。

  在這裏,舍心並不是僅僅指中庸之受,而是意味著一種標准善德。心情之寂然,精神之平衡爲最貼近之解,舍心包容了一切善與惡,愛與非愛,樂與非樂。

  《清淨道論》詳細說明了修習焚住的方法,以期獲證禅定。

  當一修行者成功地獲得禅那,他即可以輕松地修習五神通(abhinna),即:天眼通(dibbacakkhu),天耳通(dibbsota),宿命通(pubbenivasanussatinana),他心通(paracittavijanana),神足通(iddhividha)。

  這裏要指出的是,叁摩地以及這些神通對獲證阿漢果來說並不是很重要的,雖然它們對具有者來說無疑是一財富。例如,有些見地不佳的阿羅漢,在沒有禅那的幫助之下,通過修習如實智而直接獲證阿羅漢果。在佛陀時代,許許多多男衆和女衆沒有修習禅那而成阿羅漢。

  只有達到第五禅之人才能獲取五種神通。

  天眼通,即天人之眼或神眼,也可以稱之爲見一切之眼,它能使人看到天上和人間肉眼所不能見之事,無論多麼遠近。

  對死亡和再生的知見(cutupapatanana)與此天眼相似,對未來的知見(anagatamsanana),以及根據衆生善惡業而知其輪回之智是同一個範疇中的另外兩種知見。

  天耳通又名聖耳通,或超常之聽力,它能使人聽得見細微或粗曠之聲,無論遠近。

  宿命通是憶念自己或他人過去生命的能力。對于這一種知見,佛陀的力量是無限的,而其他則是有限的。

  他心通是知道他人的思惟。

  神足通則能飛行于空中,行走于水上,隱身于泥土,變化身形等。

  [注]

  (1)遍.Kasina,在這裏意爲全部,所有,完全。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爲從物質概念化的現象中放射出來的光線可以毫無阻礙地廷伸到每一個地方。

  在地遍中,一個人可做一個大小爲一指距,直徑爲四手指的圓,把它用晨曦色粘土覆蓋,使之光潔。如果晨曦色粘土不夠的話,可以在裏面放一些其它粘土。此同心圓就是地遍曼陀羅。

  其它遍也應該這樣理解。詳情請看《清淨道論》。也許要提到的是,經典中找不到空遍和亮遍。它們被排除在外,故共有叁十八種。

  (2)在古代的墓叢中,以及屍骨停放處可以找到此十種死屍,屍體放在那裏不被埋葬,或火化,而是讓食肉的野獸和禽獸吃掉。現在,不再可能找到這樣的屍骨作爲禅修法門。

  (3)《中部》。第一品,第二十經,《增上心經》。第120頁。

  

《《覺悟之路》第叁十六章 涅槃之道—定》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