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然而在西方国家生活了几年后,便渐渐变了,有些东方人会觉得金发碧眼的女人非常好看,对这些原先觉得丑恶的异性也会生起贪爱。这种贪欲是欲界众生所共与的恶习,而在观察下,其实外境中并无真实可贪爱的对境。因此,当斥责追问凡夫的恶分别念,你到底为什么而贪着并不存在的外境界呢?你为什么还要随顺那颠倒恶习而编织轮回网呢?
譬如说,以前有两个罗刹各娶有罗刹女为妻子,一天那两个罗刹在一处闲聊,各自夸谈自己的妻子如何如何美貌,结果两个为谁的妻子最好看而争吵起来,没办法得出结论。然后两个罗刹找到附近的一名比丘,让他评论谁的妻子最美,那位比丘想了想,告诉说:“对你来说,你的妻子非常好;对他来说,他的妻子非常好。”同样,对每一个有贪爱对象的众生来说,各自悦意的对象,只是他自己的分别念认为可爱,而别人并不一定会如是看待。只有情人眼里才有“西施”,外境并无真正引发贪心的美色,藏族古人说:“山再高,也有不飞鸟的地方,人再美,也有不愿共处交朋友。”因此,若外美境真实存在,那对此人人都为何不生贪心呢?
辛二、(不应以美色难得而生贪):
问曰:美貌悦意的女人非常难得,如果得到了那不是很稀有吗?所以应当对她生贪爱。
汝得端正女,原为众人共,
获彼汝觉奇,此奇实非有。
你现在所得到的面貌端正之女,原先是众人所共有的,获得这样众所共女,你如觉得稀有难得,这种稀奇实际上是不应有的。
美貌悦意的女人,实际上并不是稀有难得之珍物。你得到一个美艳的女人时,应知在没有得到她之前,她是许多人所共有的,就象路上所丢失的物品一样,谁人都可以检为已用。在你得到之后,她也不是你个人所独享的,她的姿色眼神、语音、香味等等,你所贪爱她的一切都可以为很多人共用。古人说:“女人如水,谁都可享用。”所以,在得到这样众人皆可共有的女人时,你如果觉得稀有难得,觉得这样的机缘很稀奇而深生爱著,那是极为愚痴的颠倒执着,极不应该。众人共可享有的女人,得到她实际上没有任何可稀奇,也没有可以特别贪爱的理由。而且得到她之后,你的痛苦无疑又要开始增长了。月称菩萨说:“对这些如同丢失在路上的财物一样的女人,你通过百般辛苦而获得,有智慧的人谁会认为是稀有呢?”
譬如说,以前恰西国王得到了一个女人,其容貌非常妖冶,国王觉得非常稀有而对她深生贪恋,异常地宠幸。而实际上这个女人原来是一个妓女,是众多男人所共用的贱种女人,并非什么稀有难得之物,而且在国王得到之后,已习惯于朝秦暮楚的妓女,没有任何可靠性。仁达瓦大师也说:女人恒时贪求男人,只要是好看的男人,她肯定愿意与他相好。所以,认为美色难得而生贪爱的愚人,当知美色是世间众人所共用之物,实际上并非稀奇难得,而应断除贪爱。
辛三、(破贪爱有德女)分二:一、不应贪爱有德女;二、生贪与否不一定随顺有德。
壬一、(不应贪爱有德女):
问曰:虽然不应贪爱女人,但是有些女人禀性善良、品行端正等具足德相,对这样的女人难道不可以爱著吗?
具德则觉爱,相违则生嗔,
不决定住故,前后何者实。
若见具足德相的女人则觉得可爱,而对有相违过失者则生嗔恨,然而一个人相续中的功德过失不会决定安住,所以前后功过何者为实呢?
对具足德相的女人觉得可爱,那么对有相违过失的女人,就会生起嗔恼厌恶,这是凡夫会自然生起的好恶选择分别。一个女人,具足善良等德相时,如果因此而觉得她可以贪爱,那么当她有嫉妒、放荡等种种过失时,也就会觉得她可恶。然而,世间凡夫众生,各自相续中的功德过失不会决定安住,比如说,一个人具足财富美貌、正直等功德,但是反过来观察,他作为凡夫又会具有种种过失,如贪心大、傲慢等,此时你应嗔恨他还是会喜欢他呢?如果只取功德不取过失,而对他生欢喜,或只取过失不取功德而对他生嗔恨,都是不应理的。而喜欢与嗔恨厌恶是相违的法,二者也不可能同时存在。月称菩萨说:如果因对方具足德相而应生贪心,那么对方也具足过失的缘故,也应对她生嗔恨心。所以,认为女人具有德相而应贪爱者,其理由无法成立。在一个凡夫女人相续中,功德与过失都会存在,那么你应执前者功德为实而生贪,还是应执后者过失为实而生嗔恨呢?
譬如说,有些人特别喜欢受用美食佳肴,但是不喜欢上厕所,这种态度肯定不合理。因为按客观规律,一个人吃得多,上厕所也会多,这是一件事物必具的正反两个方面,他不可能有选择一方面的力量。同样,一个凡夫女人既会有功德的一方面,也会有过失的一方面,你不可能只选择她有功德的部分生贪爱,而不嗔恨她的过失。另有譬喻说,有人喜欢到朋友家里看他家那座很精致的厕所,但是到了厕所里,闻到里面的味道时,也就不喜欢了。同样,一个女人有其贤善光彩的一面,也有其丑恶阴暗的一面,如果喜欢她那贤善的一面,也必然会为阴暗的那部分而生厌恶。所以,为颠倒恶念所蔽者,当认清凡夫相续中,德与过皆有存在,自己切不可因见德相而对异性生贪爱。
壬二、(生贪与否不一定随顺有德):
问曰:虽然对有过失的女人应生嗔,但是对具有德相的女人,只见其贤善可爱的德相,而不见其它,以此为因,难道不是会自然生贪爱吗?
愚夫起贪欲,非唯具德者,
无因生贪者,其灭岂从因。
愚夫生起贪欲的对境,不唯是具有德相者;无有这种因就生起贪爱者,其不生贪爱难道是因为不具德相吗?
有些人认为如果见到了女人的过失应该生嗔,如果只现见女人有德相,那么生贪爱也是合乎自然,是应理的。然而在实际中,愚昧无知的世人,对异性生贪爱与否,并不一定是以对方具德与否而决定。比如说可以现见一些人喜欢屠夫、猎人、妓女等,这些人肯定不具足贤善的德相;还有一些人喜欢什么梦中情人之类,莫名其妙的什么理由也没有,就对某人深生贪爱。再说,如果真的以德相为生贪因,那么凡夫的身体,唯是不净物的堆聚,哪儿有真正的德相呢?所以,从实际中观察,世人的贪爱因缘无有一定标准,对境无有德相而生贪爱者,也是随处都有的现象,而对异性不生贪爱,也不见得是对方不具德相的原因。根登群培大师说过:“人心是反复无定的,有时候看到丑陋的老妇也要生贪心,有时侯看到天女也不会生贪心。”不知取舍也不知羞惭的男人,只会随顺迷乱的贪欲心而转,而不会顾及德相具足与否,有时对丑妇也会生贪心,而有时不生贪心,其原因也不是因对方不具德相。月称菩萨说:愚笨的人根本不会观察功德与过失,而百般贪求女人,这种方式实际上是极为愚痴的行为。
譬如说,以有一个婆罗门女,由于她是一个石女,结果被村落中的男人撵出村外。她走的时候特别痛苦,悲泣不止,别的女人问:“你为什么要哭,是不是为离开我们而痛苦吗?”她回答:“不是,你们能享受交合的乐受,我却从来没有享用过,我是为此而悲泣。”同样,世人贪著异性,其实如同石女儿一样,唯是为交合的乐受而贪求,而对境具足德相与否,并非是生贪与否的主因,故有智者,当详察内心的分别妄念,不为遮盖贪欲丑相的种种假相所蒙蔽,而直断贪爱烦恼之根。
辛四、(不应对深爱自己的女人生贪):
问曰:有些女人特别爱自己的男人,甚至在丈夫死后能自杀殉情,对这样忠情于己的女人,难道不可以爱著吗?
若时未知他,尔时爱其夫,
妇女如恶症,常应防外缘。
如果没有了知与其他男人交合的乐受,那时才会爱著自己的丈夫,所以妇女象恶症一样极易感染,应该恒常防止其他男子的外缘接触。
三界内的凡夫,心思毫无稳定性可言,尤其是一般的凡夫女人,她们对男人的爱著情感极易动摇。女人对丈夫,只是在她们刚刚与之相好,没有外遇、没有感受与其他男人作不净行的乐受之前,才会有所谓的忠情。一旦有了与他人接触的乐受时,那时对自己的男人一点也不会在乎,立即舍弃之如敝帚。那些能为丈夫死亡而殉情的女人,只有可能是她们尚未与别的男人接触,才会有这种迷乱的自绝决心。否则,不管丈夫死也好病也好,她是毫不在乎的。因此说一般凡夫女人,就象恶症一样,极易为外缘所感染而变质发作。所谓恶症,指极易感染发作的病症,比如说一些遭魔而经常发狂者,这种疯病暂时没有发作时,病人很正常,但是若有地水火风的不合,或者在下午遇到客人等外缘,疯病立即会发作。因而对这种病人,必须极为细致地防护他与外缘接触。同样,一般心意不稳固的女人,如果与外面的男人有接触,容易被外缘摇动,引发炽烈的贪欲恶症,变得放荡起来,而不愿再忠于自己的丈夫。所以,必须恒常防止她接触别的男人外缘,月称菩萨说:女人的贪心一直随着别人,一旦受到了与他人交合的乐受时,对自己丈夫的贪心就会渐渐减少,所以凡夫女人没有可靠的感情可言。
譬如说,以前有一对婆罗门夫妇,开始时感情很不错,周围一些男人故意去找婆罗门妻子调笑时,她立即回到丈夫身边,说自己很讨厌那些人,以后他们再来闹的时候,自己会立刻喊叫,让丈夫听到后迅速来解围。但日子稍久,她与那些男人却勾搭上了,受到了与他人作不净行的乐受。自此以后,她经常花言巧语地欺骗丈夫,偷偷地跑出去与其他男人鬼混。后来她丈夫知道了这些消息,又想起她以前所说的话,内心因此明白了女人所谓的爱著感情,其实是极不可靠,极易受到他缘而改变,由此而生起极大厌离心。还有在藏地一个譬喻说,以前有一对年轻的夫妇,丈夫突然患急症死了,那位女人当时非常悲痛,想自杀随丈夫而去,周围的人百般劝慰,日夜守护着她。到她家念经超度仪轨的小僧人也想:“这个女人…
《中观四百论广释 句义明镜论 第三品 明破净执方便品(索达吉堪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