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臆想中一切行为的造作者和掌管者)引入到这一变化无常的意识之中。四种心理现象,同一种物质现象共同构成五蕴(pancakkhanda)。这一复杂的组合被称做有情众生。
一个人的自我就是由此五蕴构成。
大海之水一望无际,但是,大海之水是由无数水滴组成。无量的沙粒构成了海滩,但是,看起来好象一长长的席子。水浪掀起,拍打海岸,但是严格讲来,没有一朵来自湛蓝海底的浪花在海滩上丢失了其自性。在电影艺术中,我们看到移动画面,但是,为了显现这一移动,一系列短暂的图象必须影现在屏幕之上。
一个人不可以说花的香味依附于花瓣,花蕊,或者颜色。因为香味就在花上。
同样地,一个人的自性是所有五蕴的组合。
佛陀常把这整个生灭不断的精神和物质过程叫做自我。但是,这样的称法不是指其同体性,而是指其过程。
从经验方面讲,佛教不完全否认一自性的存在,但就终极方面而言,佛教不承认有一同一或永恒的实体,不过同时又不否认过程中的延续性。佛教哲学称个人为Santati,意为持续之流。在业力的引发下,此精神和物质现象无休无止的流迁延续.无始无终,除非以八圣道加以终结。佛教以此取代了其它宗教系统的永恒自我或不灭灵魂。
没有灵魂的往生,轮回怎么可能呢
根据佛教,生是五蕴之生起。
正如物理状态的生起取决于前一状态之因,同样的,此精神和物质现象的出现也是由生前因缘产生。现世生命之过程是过去生贪求生有的结果,而现在世本能的贪欲缘起未来世的生有。
正如现在一生的生命过程可以不需一永恒的实体而刹那迁流,一系列生命也可以延续,无需任何东西从这一生转送到另一生。
佛教轮回之说应该同转世理论区分开来。后者指的是灵魂的投胎,以及不变物体的再生。
在《弥兰陀所问经》和《清净道论》中,那先比丘和觉音论师运用了好多比喻,说明没有一物从这一生转送到下一生的真理。
灯火之喻就十分引人注目。生命如同灯火,再生即是由此灯之火点燃另一盏灯。生命之火延续下去,虽然有一称作为死亡的断裂。
弥兰陀王问:
“那先尊者,再生有无任何东西转生
”
“没有,大王。再生没有任何东西转生。”
“请举一例说明,那先尊者。”
“假如说,一人从一盏灯上点燃另一盏灯,第一盏灯上的光亮将会转生到另外一盏灯吗
”
“不会,确实不会,那先尊者。”
“正是如此,大王,再生没有任何东西转生。”
“再给我举一个例子。”
“大王,你还记得你小时候从老师那儿学来的诗句吧
”
“记得,尊者。”
“那么,大王,这些诗句从你老师处转到你那儿去了吗
”
“没有,确实没有,尊者。”
“正若如此,大王,再生没有任何东西转生。”
弥兰陀王又问:
“那先尊者,再生到下一生者为何
”
“大王,心法和色法再生至下一生。”
“是不是与此生一样的心法和色法再生至下一生
”
“大王,不是同此生一样的心法和色法再生至下一生,但是以现在生的心法和色法,一人行善作恶。由于这些行为,另外一种心法和色法再生至下一生。”
“尊者,如果不是与此生相同的心法和色法再生至下一生,一个人不是就不受其恶业的果报了吗
”
“如果一个人不再生至下一生,他将从恶业中获得解脱。但是,大王,正因为一个人再生至下一生,所以他没有从恶业中获得解脱。”
“请举例说明。”
“大王,正如一个人拿走另外一个人的芒果,芒果的主人抓住了他,带到国王跟前,说: “国王,这个人拿了我的芒果。”但偷芒果之人却说:“大王,我没有拿他的芒果。这个人种的芒果和我拿的芒果不同。我不应受到惩罚。”那么,大王,此人会不会受到惩罚呢
”
“尊者,他肯定会受到惩罚。”
“为什么
”
“无论他怎么狡辩,他都要受到惩罚,因为后来的芒果是过去芒果所生长。”
“正若如此,大王。以此心法和色法,一人作业,或善,或恶。由此业另一心法和色法再生于下一生。因此,此人不能从恶业中逃脱。”(2)
觉音尊者以回音、灯火、烙印以及镜子中的反射为喻,阐述了这一复杂问题。
一位现代作家,以一串紧密碰撞的球为比喻,说明这--过程。
“如果一只球滚动碰撞另一只静止的球,移动的球将停止不前,而先前静止的球将会滚动下去。起初滚动的球并没有过去,而是停留在后面,止住不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前一只球的移动,它的动量,它的业力,而不是任何新产生的运动再生到前面一只球。(3)
同样地,一般来说,肉体死亡之后,业力再生,没有任何东西从这一生转生到另外一生。这一生的最后一刹那消失后,即刻引起下一生的另外一刹那。新生既非绝对相同。因为它已经变化了;又不是完全不同,因为同是一业力之流。这仅仅是特定生命之流的继续,仅此而已,更无其它。
[注]
(1)见《哲学概要》,前言,第12页。
(2)沃伦,《佛教在传译中》,第234,235页。
(3)阿难陀·库玛罗沙米博士著,《佛陀和佛教的福音》,第106页。
《《觉悟之路》第二十九章 再生者为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