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臆想中一切行爲的造作者和掌管者)引入到這一變化無常的意識之中。四種心理現象,同一種物質現象共同構成五蘊(pancakkhanda)。這一複雜的組合被稱做有情衆生。
一個人的自我就是由此五蘊構成。
大海之水一望無際,但是,大海之水是由無數水滴組成。無量的沙粒構成了海灘,但是,看起來好象一長長的席子。水浪掀起,拍打海岸,但是嚴格講來,沒有一朵來自湛藍海底的浪花在海灘上丟失了其自性。在電影藝術中,我們看到移動畫面,但是,爲了顯現這一移動,一系列短暫的圖象必須影現在屏幕之上。
一個人不可以說花的香味依附于花瓣,花蕊,或者顔色。因爲香味就在花上。
同樣地,一個人的自性是所有五蘊的組合。
佛陀常把這整個生滅不斷的精神和物質過程叫做自我。但是,這樣的稱法不是指其同體性,而是指其過程。
從經驗方面講,佛教不完全否認一自性的存在,但就終極方面而言,佛教不承認有一同一或永恒的實體,不過同時又不否認過程中的延續性。佛教哲學稱個人爲Santati,意爲持續之流。在業力的引發下,此精神和物質現象無休無止的流遷延續.無始無終,除非以八聖道加以終結。佛教以此取代了其它宗教系統的永恒自我或不滅靈魂。
沒有靈魂的往生,輪回怎麼可能呢
根據佛教,生是五蘊之生起。
正如物理狀態的生起取決于前一狀態之因,同樣的,此精神和物質現象的出現也是由生前因緣産生。現世生命之過程是過去生貪求生有的結果,而現在世本能的貪欲緣起未來世的生有。
正如現在一生的生命過程可以不需一永恒的實體而刹那遷流,一系列生命也可以延續,無需任何東西從這一生轉送到另一生。
佛教輪回之說應該同轉世理論區分開來。後者指的是靈魂的投胎,以及不變物體的再生。
在《彌蘭陀所問經》和《清淨道論》中,那先比丘和覺音論師運用了好多比喻,說明沒有一物從這一生轉送到下一生的真理。
燈火之喻就十分引人注目。生命如同燈火,再生即是由此燈之火點燃另一盞燈。生命之火延續下去,雖然有一稱作爲死亡的斷裂。
彌蘭陀王問:
“那先尊者,再生有無任何東西轉生
”
“沒有,大王。再生沒有任何東西轉生。”
“請舉一例說明,那先尊者。”
“假如說,一人從一盞燈上點燃另一盞燈,第一盞燈上的光亮將會轉生到另外一盞燈嗎
”
“不會,確實不會,那先尊者。”
“正是如此,大王,再生沒有任何東西轉生。”
“再給我舉一個例子。”
“大王,你還記得你小時候從老師那兒學來的詩句吧
”
“記得,尊者。”
“那麼,大王,這些詩句從你老師處轉到你那兒去了嗎
”
“沒有,確實沒有,尊者。”
“正若如此,大王,再生沒有任何東西轉生。”
彌蘭陀王又問:
“那先尊者,再生到下一生者爲何
”
“大王,心法和色法再生至下一生。”
“是不是與此生一樣的心法和色法再生至下一生
”
“大王,不是同此生一樣的心法和色法再生至下一生,但是以現在生的心法和色法,一人行善作惡。由于這些行爲,另外一種心法和色法再生至下一生。”
“尊者,如果不是與此生相同的心法和色法再生至下一生,一個人不是就不受其惡業的果報了嗎
”
“如果一個人不再生至下一生,他將從惡業中獲得解脫。但是,大王,正因爲一個人再生至下一生,所以他沒有從惡業中獲得解脫。”
“請舉例說明。”
“大王,正如一個人拿走另外一個人的芒果,芒果的主人抓住了他,帶到國王跟前,說: “國王,這個人拿了我的芒果。”但偷芒果之人卻說:“大王,我沒有拿他的芒果。這個人種的芒果和我拿的芒果不同。我不應受到懲罰。”那麼,大王,此人會不會受到懲罰呢
”
“尊者,他肯定會受到懲罰。”
“爲什麼
”
“無論他怎麼狡辯,他都要受到懲罰,因爲後來的芒果是過去芒果所生長。”
“正若如此,大王。以此心法和色法,一人作業,或善,或惡。由此業另一心法和色法再生于下一生。因此,此人不能從惡業中逃脫。”(2)
覺音尊者以回音、燈火、烙印以及鏡子中的反射爲喻,闡述了這一複雜問題。
一位現代作家,以一串緊密碰撞的球爲比喻,說明這--過程。
“如果一只球滾動碰撞另一只靜止的球,移動的球將停止不前,而先前靜止的球將會滾動下去。起初滾動的球並沒有過去,而是停留在後面,止住不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是前一只球的移動,它的動量,它的業力,而不是任何新産生的運動再生到前面一只球。(3)
同樣地,一般來說,肉體死亡之後,業力再生,沒有任何東西從這一生轉生到另外一生。這一生的最後一刹那消失後,即刻引起下一生的另外一刹那。新生既非絕對相同。因爲它已經變化了;又不是完全不同,因爲同是一業力之流。這僅僅是特定生命之流的繼續,僅此而已,更無其它。
[注]
(1)見《哲學概要》,前言,第12頁。
(2)沃倫,《佛教在傳譯中》,第234,235頁。
(3)阿難陀·庫瑪羅沙米博士著,《佛陀和佛教的福音》,第106頁。
《《覺悟之路》第二十九章 再生者爲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