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灵的资粮 - 智慧的泉源——感官接触▪P3

  ..续本文上一页,在你自己的内心里,自己做……这样就有用多了;而后,你将替自己了知这佛法的滋味。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没有很详细地谈到修行成果的原因,因为那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传达的东西;那就好像试着去对一位天生眼盲的人描绘不同的颜色,例如:“啊!那是非常白的。”或“那是金黄的。”你无法对他们传达那些颜色。你可以试,但那不会有多大用处。

  佛陀将它带回到个人——为自己清楚地看!如果你为自己清楚地看,你将会在自己的内心里拥有清明的证明。无论行、住、坐或卧,你将没有疑惑。即使有人说:“你的修行不对,全都错!”你也仍然不会动摇,因为你拥有你自己的证明。

  一位佛法的修行者,无论他到哪里必然就像这样。别人无法告诉你,你必须替自己明了;正见(sammaditthi),必然就在那儿。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修行必然就像这样;在五或十次的雨期安居当中,能够这样子真正的修行应是稀有难得的了。

  我们的感官必得不断地运作,知道满足与不满足,注意到善和恶;知道表象和超越。表面的和超越的必须同时地被领悟;善与恶必须被视作共存,一起生起。这就是佛法修习的成果。

  因此,无论什么对于你自己和别人是有用的,无论什么修行有利于你自己和别人的,都称作“遵循佛陀”。我经常谈到这个。这应该被完成的事,人们却似乎忽略了。例如,在寺院中的工作、修行的标准等等;我经常地谈到它们,但人们却似乎没有将心放进去。有些人则是单纯地散乱和混乱。

  但是,对于智慧的生起,那是一个因。如果我们去到没有这些事情生起的地方,我们要看什么呢?拿食物来说,如果食物没有任何味道,它会好吃吗?如果一个人耳聋,他会听到什么吗?如果你不觉知任何事物,你会有什么去思维吗?如果没有问题,还会有什么可解决的呢?就以这种方式思考修行吧!

  有一次,我住在北部。那时我与许多比丘同住,他们全接近老年,却都是新进出家,仅仅有过两三次雨期安居;那时我已有十次了。和那些老比丘同住,我决定尽些义务——收他们的钵、洗他们的僧服、清倒他们的痰盂等等。我并不认为这是为了任何特别的个人而做,只不过是维持我的修行罢了。如果别人不做这些职务,我会自己做。我将它看作是替自己得到功德的一个好机会;那使我感觉很好,并且给了我一种满足感。

  在布萨日,我知道需要做的职务。我会去打扫布萨堂,并且准备洗涤和饮用的水。对于这些工作,其他的人毫无所知,他们只是看着;我并没有批评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我自己做这些工作,做完了之后,感到很愉快;在修行中,我有了鼓舞和许多的活力。

  在这寺院里,任何时候我都能做一些事;无论是我自己的茅篷或是别人的,如果它是脏的,我就会打扫干净。我并不是替任何一位特别的人做,也不是为了给谁好印象做,只不过是为了要保持一个好的修行罢了。清扫茅篷或住处就只是像扫除你自己的垃圾一般!

  而今,这是你们大家应该怀记在心的。你们不需要担心和谐,它将自然而有。与法、与宁静和镇定同住一起,训练你的心变成那样,便不会有问题生起来了。如果有艰巨的工作需要做,每个人都来帮忙,很快地工作就会完成;非常容易处理。那是最好的方法。

  虽然我遇到过一些其他的类型、想法……但是我用它来当成一种成长的机会。例如,住在一个大寺院,比丘和沙弥们之间在某一天一起洗袈裟。我会去煮波罗蜜木(原注:波罗蜜树的木心煮了做成颜料,用来染洗森林僧的袈裟);这时,会有一些比丘等待其他某个人去煮波罗蜜木,才来洗他们的袈裟,而后带回他们的茅篷晾起来,再去小睡片刻。他们不需要起火,不需要善后……他们认为他们占了便宜,他们是聪明的;这是最最愚蠢的了。这些人只是在增长他们的愚痴,因为他们什么事也不做,他们把所有的工作都留给别人。他们等到一切事都就绪了才来使用;对他们来说,那很容易。这,只是增加人的无明;那些行为对他们来说,一点用处都没有。

  有些人就是这么愚蠢地想。他们规避需要的职责而认为这样是聪明的;事实上却是非常愚笨的。如果我们有那种态度,我们不要持续下去。

  因此,无论是说话、吃或做任何事,都要反省自己。你可能想去住得舒服、吃得舒服、睡得舒服等等;但,你不能。我们来这里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我们经常地反省这点,我们将会很谨慎,我们将不会忘记,我们将会不断地警觉。像这样的一直警觉,你将会在一切的威仪中往前努力。如果你不往前努力,事情便会变得大不相同……坐着,你坐得好像你是在城里,走着,你走得好像你是在城里……你只是想去与在家人在城里四处玩。

  如果没有在修行上努力,心将转往那个方向。你不反对及抵抗你自己的心,你只是让它随着你的情绪漂浮;这就称作追随一个人的情绪。好像一个小孩,如果我们放纵他所有的欲求,他将会是一个好孩子吗?如果父母放纵他们孩子的所有欲求,那样好吗?起初,即令他们放纵他一些,到了他会讲话时,便会开始偶尔打他的屁股,因为他们害怕最后他会变笨。我们心灵的训练必得就像这样。你必须知道你自己并知道如何训练你自己;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训练你自己的心,四处等待、期望有其他什么人来为你训练它,结果必定有麻烦。

  所以,别认为你无法在这个地方修行;修行是没有界线的,无论行、住、坐、卧,你都可以修行。甚至是在寺院扫地或见到一道阳光时都可以领悟到佛法;但那时你必须拥有正念。为什么呢?因为你可以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领悟到佛法,如果你热忱地禅修的话。

  不要疏忽,要注意、警觉。当步行托钵之时,会有各种的感觉生起,而那都是善法。当你回到寺院吃着你的食物时,有许多的善法供你去观察。如果你不断地努力,所有这些事物都会是供作思考的对象;那会是智慧,你将见到佛法。这就称作择法(dhamma-vicaya),省思于法;这是开悟的因素之一。如果有正念——忆持力,便会有择法作为一个结果;这些是开悟的因素。如果我们拥有忆持力,而后,我们便不会只是轻轻松松,也将会查究法。这些事物变成了领悟佛法的因素。

  如果我们到达了这个阶段,那么,我们的修行将会知道,不管白天或是晚上,它都会不拘时辰地继续下去;将不会有什么去玷污了修行,若是有,我们会立即知道。让择法一直在我们的心里,洞悉佛法。如果我们的修行已经入了流,心便会倾向于这样。它不会随着其他的事物分心……“我想我要去那边旅行,或者也许是另外一个地方……去到那个省份必定很有意思……”那是世俗法,没多久,修行便会完蛋。

  因此,你自己要下定决心,那并不是只闭着眼睛坐着就能开展智慧的。眼、耳、鼻、舌、身、意经常地与我们同在,因而要经常地警觉;经常地研究吧!观看树木或动物都会是研究的时机。将之全部带入内里来,在你自心里面清楚地看。假设有些感官在心里冲击,为你自己清楚地作证,别只是不理它。

  打一个简单的比喻:烧砖头。你曾见过烧砖头的窑子吗?人们在窑炉两、三英尺前生火,而后所有的烟便被吸入。看着这个实例,你便可以清楚地了解修行。以正确的方式制造窑砖,你必须生火,好让所有的烟都吸进去,一无剩下;所有的热气全跑进窑炉里,而很快地工作就完成了。

  我们佛法修行人应该以这种方式经验事物。我们所有的感觉,将被吸进内里转化成正见;见到色、听到声、闻到香、尝到味等等,心将它们全都吸进内里去转换成正见。那些感觉就变成了使智慧生起的经验。

《心灵的资粮 - 智慧的泉源——感官接触》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