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的資糧 - 智慧的泉源——感官接觸▪P3

  ..續本文上一頁,在你自己的內心裏,自己做……這樣就有用多了;而後,你將替自己了知這佛法的滋味。

  這就是爲什麼佛陀沒有很詳細地談到修行成果的原因,因爲那是無法用語言文字來傳達的東西;那就好像試著去對一位天生眼盲的人描繪不同的顔色,例如:“啊!那是非常白的。”或“那是金黃的。”你無法對他們傳達那些顔色。你可以試,但那不會有多大用處。

  佛陀將它帶回到個人——爲自己清楚地看!如果你爲自己清楚地看,你將會在自己的內心裏擁有清明的證明。無論行、住、坐或臥,你將沒有疑惑。即使有人說:“你的修行不對,全都錯!”你也仍然不會動搖,因爲你擁有你自己的證明。

  一位佛法的修行者,無論他到哪裏必然就像這樣。別人無法告訴你,你必須替自己明了;正見(sammaditthi),必然就在那兒。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修行必然就像這樣;在五或十次的雨期安居當中,能夠這樣子真正的修行應是稀有難得的了。

  我們的感官必得不斷地運作,知道滿足與不滿足,注意到善和惡;知道表象和超越。表面的和超越的必須同時地被領悟;善與惡必須被視作共存,一起生起。這就是佛法修習的成果。

  因此,無論什麼對于你自己和別人是有用的,無論什麼修行有利于你自己和別人的,都稱作“遵循佛陀”。我經常談到這個。這應該被完成的事,人們卻似乎忽略了。例如,在寺院中的工作、修行的標准等等;我經常地談到它們,但人們卻似乎沒有將心放進去。有些人則是單純地散亂和混亂。

  但是,對于智慧的生起,那是一個因。如果我們去到沒有這些事情生起的地方,我們要看什麼呢?拿食物來說,如果食物沒有任何味道,它會好吃嗎?如果一個人耳聾,他會聽到什麼嗎?如果你不覺知任何事物,你會有什麼去思維嗎?如果沒有問題,還會有什麼可解決的呢?就以這種方式思考修行吧!

  有一次,我住在北部。那時我與許多比丘同住,他們全接近老年,卻都是新進出家,僅僅有過兩叁次雨期安居;那時我已有十次了。和那些老比丘同住,我決定盡些義務——收他們的缽、洗他們的僧服、清倒他們的痰盂等等。我並不認爲這是爲了任何特別的個人而做,只不過是維持我的修行罷了。如果別人不做這些職務,我會自己做。我將它看作是替自己得到功德的一個好機會;那使我感覺很好,並且給了我一種滿足感。

  在布薩日,我知道需要做的職務。我會去打掃布薩堂,並且准備洗滌和飲用的水。對于這些工作,其他的人毫無所知,他們只是看著;我並沒有批評他們,因爲他們不知道。我自己做這些工作,做完了之後,感到很愉快;在修行中,我有了鼓舞和許多的活力。

  在這寺院裏,任何時候我都能做一些事;無論是我自己的茅篷或是別人的,如果它是髒的,我就會打掃幹淨。我並不是替任何一位特別的人做,也不是爲了給誰好印象做,只不過是爲了要保持一個好的修行罷了。清掃茅篷或住處就只是像掃除你自己的垃圾一般!

  而今,這是你們大家應該懷記在心的。你們不需要擔心和諧,它將自然而有。與法、與甯靜和鎮定同住一起,訓練你的心變成那樣,便不會有問題生起來了。如果有艱巨的工作需要做,每個人都來幫忙,很快地工作就會完成;非常容易處理。那是最好的方法。

  雖然我遇到過一些其他的類型、想法……但是我用它來當成一種成長的機會。例如,住在一個大寺院,比丘和沙彌們之間在某一天一起洗袈裟。我會去煮波羅蜜木(原注:波羅蜜樹的木心煮了做成顔料,用來染洗森林僧的袈裟);這時,會有一些比丘等待其他某個人去煮波羅蜜木,才來洗他們的袈裟,而後帶回他們的茅篷晾起來,再去小睡片刻。他們不需要起火,不需要善後……他們認爲他們占了便宜,他們是聰明的;這是最最愚蠢的了。這些人只是在增長他們的愚癡,因爲他們什麼事也不做,他們把所有的工作都留給別人。他們等到一切事都就緒了才來使用;對他們來說,那很容易。這,只是增加人的無明;那些行爲對他們來說,一點用處都沒有。

  有些人就是這麼愚蠢地想。他們規避需要的職責而認爲這樣是聰明的;事實上卻是非常愚笨的。如果我們有那種態度,我們不要持續下去。

  因此,無論是說話、吃或做任何事,都要反省自己。你可能想去住得舒服、吃得舒服、睡得舒服等等;但,你不能。我們來這裏到底是爲了什麼?如果我們經常地反省這點,我們將會很謹慎,我們將不會忘記,我們將會不斷地警覺。像這樣的一直警覺,你將會在一切的威儀中往前努力。如果你不往前努力,事情便會變得大不相同……坐著,你坐得好像你是在城裏,走著,你走得好像你是在城裏……你只是想去與在家人在城裏四處玩。

  如果沒有在修行上努力,心將轉往那個方向。你不反對及抵抗你自己的心,你只是讓它隨著你的情緒漂浮;這就稱作追隨一個人的情緒。好像一個小孩,如果我們放縱他所有的欲求,他將會是一個好孩子嗎?如果父母放縱他們孩子的所有欲求,那樣好嗎?起初,即令他們放縱他一些,到了他會講話時,便會開始偶爾打他的屁股,因爲他們害怕最後他會變笨。我們心靈的訓練必得就像這樣。你必須知道你自己並知道如何訓練你自己;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訓練你自己的心,四處等待、期望有其他什麼人來爲你訓練它,結果必定有麻煩。

  所以,別認爲你無法在這個地方修行;修行是沒有界線的,無論行、住、坐、臥,你都可以修行。甚至是在寺院掃地或見到一道陽光時都可以領悟到佛法;但那時你必須擁有正念。爲什麼呢?因爲你可以在任何時候、在任何地方領悟到佛法,如果你熱忱地禅修的話。

  不要疏忽,要注意、警覺。當步行托缽之時,會有各種的感覺生起,而那都是善法。當你回到寺院吃著你的食物時,有許多的善法供你去觀察。如果你不斷地努力,所有這些事物都會是供作思考的對象;那會是智慧,你將見到佛法。這就稱作擇法(dhamma-vicaya),省思于法;這是開悟的因素之一。如果有正念——憶持力,便會有擇法作爲一個結果;這些是開悟的因素。如果我們擁有憶持力,而後,我們便不會只是輕輕松松,也將會查究法。這些事物變成了領悟佛法的因素。

  如果我們到達了這個階段,那麼,我們的修行將會知道,不管白天或是晚上,它都會不拘時辰地繼續下去;將不會有什麼去玷汙了修行,若是有,我們會立即知道。讓擇法一直在我們的心裏,洞悉佛法。如果我們的修行已經入了流,心便會傾向于這樣。它不會隨著其他的事物分心……“我想我要去那邊旅行,或者也許是另外一個地方……去到那個省份必定很有意思……”那是世俗法,沒多久,修行便會完蛋。

  因此,你自己要下定決心,那並不是只閉著眼睛坐著就能開展智慧的。眼、耳、鼻、舌、身、意經常地與我們同在,因而要經常地警覺;經常地研究吧!觀看樹木或動物都會是研究的時機。將之全部帶入內裏來,在你自心裏面清楚地看。假設有些感官在心裏沖擊,爲你自己清楚地作證,別只是不理它。

  打一個簡單的比喻:燒磚頭。你曾見過燒磚頭的窯子嗎?人們在窯爐兩、叁英尺前生火,而後所有的煙便被吸入。看著這個實例,你便可以清楚地了解修行。以正確的方式製造窯磚,你必須生火,好讓所有的煙都吸進去,一無剩下;所有的熱氣全跑進窯爐裏,而很快地工作就完成了。

  我們佛法修行人應該以這種方式經驗事物。我們所有的感覺,將被吸進內裏轉化成正見;見到色、聽到聲、聞到香、嘗到味等等,心將它們全都吸進內裏去轉換成正見。那些感覺就變成了使智慧生起的經驗。

《心靈的資糧 - 智慧的泉源——感官接觸》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