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C),教授了灵魂轮回说以及其它学说。迪斯卡特(Descartes,1596-1650)宣称有必要在理智的怀疑下,检验一切现象。斯皮那兹(Spinoza,1632一1677)承认有一恒常存在的实体,同时认为一切存在皆是暂时的。在他看来,人们通过发现非暂时,非短暂,不变恒常,永存的知识体,战胜痛苦。伯克利(Berkely,1685-1776)认为,所谓的原子只不过是一种形而上的臆造。休姆(Hume,1711--1776)通过分析思惟,得出结论:意识包含了川流变化的心智阶段。黑格尔(Hegel,1770-1831)声称宇宙万有都在变化之中。叔本华(Schopenhauer,1788--1860)在他的《意志和观念世界》一书中,以西方形式展现了痛苦的真实以及原由。亨利伯格森(Henri.Bergson l859--1941)倡导变化之学说,强调了悟透力的价值。威廉杰姆斯(Villiam” James,1842-1910)谈论了意识之流,否认了灵魂的存在。
佛陀早在2500年之前就宣说了无常(anicca),苦(dukkha),无我(anatta)的真理。
佛陀的道德和哲学的教导是让人们来学习、实践,更为要紧的是让人们以自己的内在智慧而亲证。所以,佛法被比作是渡人穿过生命之海的木筏。(12)
因此,严格讲来,佛教不能被称为哲学,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对智慧的爱,引发对智慧的追求。”(13)佛教也不是对未知因素(如形而上),或对其不明确知解(在伦理和政治哲学方面)的假设解答。(14)
如果说,“哲学并不一定是对某些特殊事实的探求,而是探求我们生活世界的根本性质,以及应有的生命方式。”(15)响那么佛教也许接近一门哲学,但是它更具有全面综合性。(16)
哲学主要涉足于知识,而不关心实践,但佛教特别强调了实践和悟证。
佛教是宗教吗?
在《佛教》一书中,罗斯戴维斯教授写道:
“何为Religion(宗教)
正如大家所熟悉的一样,这个名词不是在与我们无关语言中发现的,但它的出源还不肯定。西塞罗在一段文章里,把它混成是由re和1ego派生出来,认为它真实的意思应该是反复的祈祷和称念。另一种诠释则把它说成是从re和logo而来,它的原意就是执爱,或恒久的受缚(无疑就是上帝)。第三种则把它说成与1ex有关,解释为法的遵循,思想谨慎,良知的框架。”
严格地说,佛教不是一船人所理解的宗教,因为,它不是对超人上帝的忠诚,以及信仰和礼拜系统。
佛教不要求信徒盲目的信仰。纯粹的信仰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建立于知识基础上的信心”。一个佛教徒可以存有偶尔的怀疑,直到他证得第一圣果。这时,所有对佛法僧的疑虑会彻底消除。只有在达到这一境地时,一个人才成为真正的佛教徒。(17)
佛教徒对佛陀的信心就象一个病者对名医,或学生对老师的信赖。虽然佛教徒把佛陀当成至高无上,指导情净之路的导师,而皈依礼拜,但是他没有卑躬地放弃自由。一个佛教徒不认为仅仅皈依了佛陀,或凭借自己信仰就可得到清净纯洁。即使佛陀也没有办法清洗他人的不净。严格地说,一个人不能纯洁或珐污他人。作为导师,佛陀也许是一种工具,而我们的纯洁就是我们自己的事。
在《法句经》中,佛陀说:
由己而行恶,由己而染污;由己不作恶,由己而清净,净不净依己,何能净他人。
佛教徒不是一本书或某个人的奴隶。他也不会因是一个佛教徒而牺牲自由思想。他绝对自由地实践自己的自由,开发知识,乃至自证佛果。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未来的佛陀。佛教很自然地把佛陀所说引述为权威,但佛陀本人却放弃了一切权威。
在佛教中,顿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关键是理性的悟解。佛陀告诫真理的追求者,不要仅仅以他人的权威而接受一切,但要运用自己的理解能力,自我判断事情的正确或错误。
有一次,一群奇舍子的市民,属于迦摩罗种姓的人来到佛前说,许多来向他们传教的梵志和婆罗门,都抬高他们自己的教法,指责他人。这样,他们迷惑不解,到底准说的正确。
“是的,迦摩罗人,你们的迷惑和怀疑是正当的,因为对于一件可疑之事,怀疑就产生了。”佛陀评论道,并且给了他们如下的劝告。这样的劝告正如适应于古代多疑的婆罗门,对当代理性主义者也具有同等的感召力。
“奥,迦摩罗人,不要轻信言传(我很早就这么听说过),。不要轻信传统(认为这是历代相传),不要轻信传说(相信他人之说,而无调查),不要轻信与经典相符之事,不要轻信猜测,不要轻信推理,不要轻信事物的表面,不要轻信与先入为主一致的观点,不要轻信似是而非之事(好象应该被接受之事),不要因尊敬梵志而接受其法(认为接受他的教法是正确的)。
“但是,当你们自己明白这些事是不善,错误的,受到智者的谴责,做了这些事后,将导致毁灭和痛苦,然后你们要真正地拒绝它们。
“当你们自己知道,这些是善,无过,受到智者的赞美,做了这些事后,将导致利益和幸福,你们要以此为行住。”(18)
佛陀在2500年前所说的这些富有智慧的格言,即使在开明的21世纪,仍然具有原始的动力和新鲜。
《法智论》运用通俗易懂的事例,以不同的语言,给予了同样的忠告:
“如智者在试金石上锻烧、敲打、磨擦以检验真金;同样的,你们在接受我的话语之前,要检验它们,不要仅仅因尊敬我而接受我的教法。”
佛陀告诫他的弟子们追寻真理,不要理会权威者的说教。
大家承认,虽然在佛教中没有盲目的信仰,但是,也许有人会问,在佛教里佛教徒是否礼拜佛像,以及类似的偶像祟拜。
佛教徒礼拜偶像不是为了希求世间或精神的获取,而是恭敬它所代表的精神。一个佛教徒来到佛前,供花点香,不是献给佛像,而是献给佛陀。他这样做是一种感恩的表示,意念佛陀的善德,男想鲜花的短暂。一个明了的佛教徒作意使自己感觉到高贵的佛陀就在身边;以此获得到追随他的启迪。
谈到偶像,伟大的哲学家康特一少林在《一个哲学家的旅行日记》中写道:“在这个世界中,我不知道什么能比佛陀像更加庄严的了。它是在可以视觉领域中最为圆满的精神体现。”
另外,佛教徒并不礼拜菩提树,而是把它当成觉悟的象征,因此而值得恭敬。
虽然这些外在形式的礼敬流行于佛教徒中间,但是佛陀不象天人一样受到礼拜。
外表的礼拜物体并不是绝对的必要,但是它们的作用却非同小可,能帮助人制心一处。一个知识分子没有必要加以利用,因为他能轻而易举地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佛陀身上,以此见佛。
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出于对佛陀的感激,我们如此礼拜。但是,佛陀希望从其弟子那里得到的不是顺服。,而是对他教法确确实实地遵随。
佛陀涅槃前夕,许多弟子们来向佛陀行礼作别。但是,有一比丘却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室里,致心禅定。佛陀听说此事后,即把这位比丘招至跟前,询问他没有到场的原因。”他说:“世尊,我明白尊者您将在三个月后圆寂。我想,恭敬老师的最好方法就是在他圆寂之前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表扬了此忠诚尽职比丘,赞叹了他值得嘉勉的事迹.说:“善哉,善哉,爱我之人应以此比丘为榜样。修习佛法最好之人即最尊敬我之人。”。(19)
另外一次,佛陀说:“见法之人见我。”(20)
这里必须提出的是,佛教中没有祈愿或替代祈愿的祷告者。无论一人如何哀求佛陀,他都无法因此而获解脱。对于祈祷之人,佛陀不赐予,也无法赐予世间的偏爱。一个佛教徒不应希冀从祈祷中得到解救,而应依靠自己,精进努力,赢得自己的解脱,获得清净。佛陀劝告他的弟子们不要依靠别人,而要依靠自己,信赖自己。他说:
“汝等须自力,如来唯导师。”(21)
佛陀不仅阐述了祈祷的一无所获(22),也藐视了奴颜卑膝的心态。佛陀强调了提高自我训练,自我调伏,自我纯洁,自我觉悟之禅修的重要性,而非祈祷。这些对于意识和心智都有一种营养滋补作用。禅定是佛教的精髓。
不同于其它大多数宗教,在佛教中没有必须顺从和害怕的万能上帝。佛教否认所谓超人的神力,即万能之神,或第“一因的存在,没有神启,没有神的使者或先知者。故尔,一个佛教徒不对任何一个控制其命运,武断地赐与或惩罚的神抵表示恭顺,因为佛教徒不相信神人的天启。佛教不声称自己是真理的独有者,不谴责其它任何宗教。一个宗教最大的敌人就是不能容纳异己。佛陀以其独特的忍辱之法,教导他的弟子们,即使有人恶语中伤佛陀本人,他的法以及他的僧因,都不要因不满和不快而大发雷霞。佛陀说:“如果这样做的话,你们不但把自己带到精神失落的险境,而且也不能判断他们所说是否正确。”此乃最为开明的胸襟。佛陀在谴责其它宗教不公正的批评时说:“正如一人仰着脖子朝天吐痰,痰沫污染不了天,反堕其脸,玷污自身。”(23)
佛教不讲一个人必须盲目信奉教条,没有因虔诚信仰而必须毫无理智接受的信条,没有因正式入教而应遵守举行的仪式典礼,也没有为了自我清净而进行的无意义的祭祀和自我惩罚。
因此,严格地来说,佛教不能称作为宗教。因为,它既不是一种信仰或礼拜的体系,也不同于《韦伯斯特词典》中所解释的那样:人们通过外在行为或形式表现出对有能力控制他们生命,应该表示顺从、服务和恭敬的一神或多神存在的认可。
不过,如果说宗教是:“一种不是表面生活观的教导,是一种悟透生活而不仅仅是只看到生活表层的教导,一种如理反省,指导行为,而使人们净化的教导,或能使人不屈不挠的地对待生活,冷静安祥的…
《《觉悟之路》第十五章 什么是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