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的目的(德宝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世界呼吸与共,感受到每个微小生物的悲欢,无论它们是蚂蚁还是大象,小鱼还是大鲸,小虫还是大蟒。所有这些生物都和你休戚与共,命运相连。

  当你正念分明地注意色、受、想、行、识之时,你就会感知到它们的每个极细微部分都在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当你具备正念之时,心灵就会意识到:每个刹那都是新的。色身的每个分子以及每种受、想、行、识,在每个刹那都不停地发生着变化。呼吸的瞬息也照样存在着变化。你的感受也时刻在变,甚至你对变化的感受同样时刻在变。此外,你对变化的关注和产生这种关注的动机,也时刻在变。你的意识也不例外。

  当你听到声音时,你会感受到任何震动耳膜的声音中的变化。如果你持续关注下去,就会注意到这种变化十分缓慢。同样,身体的嗅觉、味觉和触觉都始终发生着变化。然而,尽管它们始终在变,只有当你留意它们时,你才会意识到这种变化。依赖于色、声、香、味、触、法,我们会产生某种感受。这种感受自身也会变化。同样,任何依赖于色、身、香、味、触、法而生的觉知或意识也会发生变化。当你留意它们时,正如你留意出入息一样,都能意识到这种变化。

    以禅那观察无常

  你也需要深入地洞见无常,洞察到意识的每个瞬间发生的微细而难以觉察的变化。获得禅那之前,你已经在理智上知道诸法无常,但只有当你修入禅那之时,你才能在最深也最微妙的层次上洞察无常。

  获得深层禅定前,你对于无常的觉察是肤浅的。而现在,这种觉悟却十分深刻而有力。你已将思维和感受远远抛在身后,对无常的洞悟具备前所未有的深度。在禅那中,禅定的对象已经被抛诸脑后,心灵只关注其自身的镇定,而不再聚焦于任何独立事物,此时即是“心一境性”。

  这是念头未起之际的状态,此时,正念和禅定齐修并进,共同作用,心灵不会受到任何感官刺激的扰乱,它不再思量无常;相反,心灵直接体验无常。真正的内观智(insight wisdom)就源于这种体悟,而不是源于单纯的思考。

  你体验到的无常之物是什么呢?那就是禅那自身,你意识到它的无常本性。禅那来而复去,喜、乐、舍、心一境性之类的禅支也来而复去,变幻不休,你清楚地体验到禅支本身的无常之性。

  你发现:全部禅支都是无常的。这种证悟并不是思想,而是身心中不断变化的活动和行为。禅支起落不停,时强时弱,你对它们的觉察也随之起落。

  禅那状态中,心灵不会受到贪、嗔、痴、惧的侵扰。而在所有其他时候,语言、想法、概念、情感妨碍着你对无常的觉察。禅那中的觉悟妙不可说,也妙不可思,不是反省或探究。 你在到达这个阶段之前就已体验过所有这些了。此时,心灵通过慧眼来觉察事物。语言、思维、探究,甚至包括观照都已毫无作用,只能碍事。它们太慢了,而所有事物都变化得极快。

  这是对纯粹无常的体验,也就是说,了解本身也是无常的。

    苦

  人们常问:“我们为什么不大谈快乐、喜悦、幸福、法喜和平静,反而要谈论苦呢?”因为苦很重要,它激励我们修行,以便获得真正的解脱。

  当然,生命中并非毫无欢乐可言,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会享受到某些昙花一现的欢愉。然而,任何快乐都必然和痛苦相伴而生。而真正主导着你生命的并不是欢乐,而是痛苦。你生命中所做的任何事情,几乎都是为了减少或消除这种痛苦。

  佛陀列举了某些苦的例子,你必须公正地看待这些例子。如果你情绪化地对待“苦”这个字眼,只会因为误解而徒增烦恼,因为你甚至还没有理解它的含义,就对它怀着先入之见,生起厌恶之感。在详细探讨禅那之前,我们先直接检视某些种类的痛苦。

  出生是苦。我们都庆幸婴儿的降生,奔走相贺。我们当然不否认婴儿出生所带来的喜悦和欢乐,然而,难道这就是全部吗?

  当然不是,远非如此!

  仅仅想象母亲在怀孕期间所经历的全部痛苦吧。九个月中,为了照顾胎儿,她经受了种种情感和生理上的痛苦。有时,她会高兴地想到,自己就要有个孩子。同时,她的焦虑、恐惧和不适之感也在逐日增加,她引以为傲的美貌也发生了变化。

  生产之时,她遭受了巨大的痛苦。有些妇女会死于难产,因此,许多女人都会怀有难产的恐惧。此外,她们也会对产后的种种困难感到焦虑不安。她们始终无法知道自己会生出什么样的孩子,不知道他或她是否健康、美丽、聪明,或日后是否会作恶犯罪。

  婴儿生下来之后,父母就必须照顾他或她。他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关心孩子的教育、健康、成长和幸福。

  与此同时,婴儿完全不遭受任何痛苦吗?通常,婴儿出生时都会呱呱大哭。这种啼哭会伴随整个婴儿期。有时,婴儿会号啕大哭;有时,婴儿会将痛苦悄悄郁积在心中,然后猝不及防地爆发出来。

  成长是苦。儿童对成长心怀焦虑,成人亦然。儿童的成长被称为发育和成熟,成人的成长则被称为衰老。成长的每个阶段,不管乐意与否,你都必须做出某些调整。这种调整有时并不愉快。比如,你不得不接受环境的改变,丢掉某些旧习惯,而这对每个人都是痛苦的事情。

  生病是苦。你也许认为,只有患病时,才会遭受疾病之苦。身体健康时,你也许不会善待病人,厌恶疾病本身。但疾病同样会降临到你的头上。你能够费尽心机,采取各种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吗?当然不能。无论你生活在最富裕的国家还是最贫穷的国家,疾病都会降临到你的身上,你只能屈从于它的淫威之下。也许,你能设法预防某些疾病,但不论你是否乐意,某些疾病依然会降临到你的头上。这真令人痛苦不堪。

  衰老是苦。当你年轻时,看到那些老态龙钟的老人,也许会嘲笑他们。他们头发花白,满脸皱纹,走路时跌跌撞撞,颤颤巍巍,手脚也很不灵便。他们说话也很迟缓,完全失去了当年的伶俐。此外,他们饭量也会减小,肌肉也不如当初强壮有力,视力下降,耳朵也不好使。牙齿也会松动或脱落,不得不换上假牙……他们年轻时的所有爱好,现在也只好忍痛割爱。通常,他们的身体也会落下许多疾病。这难道不是苦吗?

  死亡是苦。尽管有些人会残杀他人,然而,当死神降临到这些杀人者身上时,他们也都会颤抖。当心灵完全被扭曲并感到绝望时,人们也许会选择自杀,但通常每个人都害怕死亡。当人年事已高时,也许会说“我并不怕死”。只有他们身体健康、来日尚多之时,这才是真心话。如果死神日渐临近,他们也会感到害怕。我们竭尽所能,以阻止死神的逼近。然而,死亡是唯一的真理,无人能够逃避。这也会令人痛苦不堪。

  分离是苦(即“爱别离苦”)。你在生活中,经历过多少次这种离别之痛呢?当你和友人、同伴、父母、兄弟、姐妹、叔舅、姑姨、祖父、祖母、儿女、丈夫、妻子离别之时,你感受到了这种痛苦吗?你也可能会失去工作或工作的能力。你可能会在顷刻之间,因为水灾或龙卷风而丧尽家产。而风烛残年之时,你也许甚至会因为创伤、疾病或者衰老,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更甚者则无法控制心智。

  怨恨是苦(即“怨憎会苦”)。你也许会为某个你憎恨的人工作。这会很快乐吗?你的老板十分恶毒,待你不公,使你很不好受。或者,你的房东十分吝啬,不维修漏水的屋顶,不曾改善任何设施,却擅自提高房屋的租金。难道你不认为这些事都很令人不快吗?

  甚至得到所求之物也是苦(译注:佛教教义的八苦之中,应为“求不得苦”,恰与此处相反,疑似有误,姑且存之)。假如你有一辆极昂贵的轿车,你对它视如珍宝,但你必须保养它,并为它购买保险。如果有人在车上乱刻乱画,或者发生了交通事故,这都会使你痛苦不堪。

  五蕴是苦(即“五阴炽盛苦”)。五蕴是众苦之本,聚合成了我们的色身和心灵。如果五蕴不存在,苦也不复存在。这五蕴便是:色、受、想、行、识。

  (1)色必有所住,比如你的肉身。身体碰到任何麻烦时,你都会感受到痛苦。你感到饥饿,于是便要吃饭;想要小解或大便,于是便上厕所。所有这些事都不会令人十分愉快。

  你也会感到炎热、寒冷和口渴。你必须留心所有这些感受。此外,你还得洗浴身体,穿衣服,并合理饮食、锻炼和休息,照顾好身体。你必须每天都做这些事情。

  为了保养色身,你也必须要拥有金钱、房子、衣服、食物、水、干净空气以及许多其他东西。没有这些东西,你就无法维持色身。此外,你必须十分努力地工作,获取薪水来供养这个色身。这就是苦。

  (2)受也是苦。你的感官每次接触到对应的外物时,就会产生受。你始终不喜欢痛苦的感受,想要快乐的感受,并追逐那些能够使你趋乐避苦的东西。这很难做到。因为,你吃喝玩乐、唱歌跳舞、睡觉休息,如此种种,无非是想获得幸福,然而,你却仍然不开心,不是吗?坦白承认这点吧。你其实根本无法满足自己的种种感受。这就是苦。

  (3)想也是苦。你始终会遇到互相矛盾的观点。无论你此刻如何理解某件事情,你的观点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并不好受。此外,有人会提出某些你不赞成的观点,你的观点也会经常与别人冲突。这就是苦。

  (4)行或意想给你造成了更多的痛苦。做出决策是困难的事情。你认为自己的决策完美无瑕,但你很快就会发现:别人做出了其他的决策,并获得很多人的赞同,而你的决策则备受冷落。他们也许认为你满怀贪、嗔、痴念,因而做出了错误的抉择。但他们的决策同样受到了贪、嗔、痴念的影响。似乎没有人能够做出完美而清醒的决策。因此,我们不断改变着决定,以寻找更好更新的决策。这同样是苦。

  (5)识更是苦。你想要保持清醒的意识,然而,不幸的是,即使在两个连续的瞬间,你也无法专注于任何意识。意识瞬间万变,比…

《禅修的目的(德宝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