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的目的(德寶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世界呼吸與共,感受到每個微小生物的悲歡,無論它們是螞蟻還是大象,小魚還是大鯨,小蟲還是大蟒。所有這些生物都和你休戚與共,命運相連。

  當你正念分明地注意色、受、想、行、識之時,你就會感知到它們的每個極細微部分都在持續不斷的變化之中。當你具備正念之時,心靈就會意識到:每個刹那都是新的。色身的每個分子以及每種受、想、行、識,在每個刹那都不停地發生著變化。呼吸的瞬息也照樣存在著變化。你的感受也時刻在變,甚至你對變化的感受同樣時刻在變。此外,你對變化的關注和産生這種關注的動機,也時刻在變。你的意識也不例外。

  當你聽到聲音時,你會感受到任何震動耳膜的聲音中的變化。如果你持續關注下去,就會注意到這種變化十分緩慢。同樣,身體的嗅覺、味覺和觸覺都始終發生著變化。然而,盡管它們始終在變,只有當你留意它們時,你才會意識到這種變化。依賴于色、聲、香、味、觸、法,我們會産生某種感受。這種感受自身也會變化。同樣,任何依賴于色、身、香、味、觸、法而生的覺知或意識也會發生變化。當你留意它們時,正如你留意出入息一樣,都能意識到這種變化。

    以禅那觀察無常

  你也需要深入地洞見無常,洞察到意識的每個瞬間發生的微細而難以覺察的變化。獲得禅那之前,你已經在理智上知道諸法無常,但只有當你修入禅那之時,你才能在最深也最微妙的層次上洞察無常。

  獲得深層禅定前,你對于無常的覺察是膚淺的。而現在,這種覺悟卻十分深刻而有力。你已將思維和感受遠遠抛在身後,對無常的洞悟具備前所未有的深度。在禅那中,禅定的對象已經被抛諸腦後,心靈只關注其自身的鎮定,而不再聚焦于任何獨立事物,此時即是“心一境性”。

  這是念頭未起之際的狀態,此時,正念和禅定齊修並進,共同作用,心靈不會受到任何感官刺激的擾亂,它不再思量無常;相反,心靈直接體驗無常。真正的內觀智(insight wisdom)就源于這種體悟,而不是源于單純的思考。

  你體驗到的無常之物是什麼呢?那就是禅那自身,你意識到它的無常本性。禅那來而複去,喜、樂、舍、心一境性之類的禅支也來而複去,變幻不休,你清楚地體驗到禅支本身的無常之性。

  你發現:全部禅支都是無常的。這種證悟並不是思想,而是身心中不斷變化的活動和行爲。禅支起落不停,時強時弱,你對它們的覺察也隨之起落。

  禅那狀態中,心靈不會受到貪、嗔、癡、懼的侵擾。而在所有其他時候,語言、想法、概念、情感妨礙著你對無常的覺察。禅那中的覺悟妙不可說,也妙不可思,不是反省或探究。 你在到達這個階段之前就已體驗過所有這些了。此時,心靈通過慧眼來覺察事物。語言、思維、探究,甚至包括觀照都已毫無作用,只能礙事。它們太慢了,而所有事物都變化得極快。

  這是對純粹無常的體驗,也就是說,了解本身也是無常的。

    苦

  人們常問:“我們爲什麼不大談快樂、喜悅、幸福、法喜和平靜,反而要談論苦呢?”因爲苦很重要,它激勵我們修行,以便獲得真正的解脫。

  當然,生命中並非毫無歡樂可言,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會享受到某些昙花一現的歡愉。然而,任何快樂都必然和痛苦相伴而生。而真正主導著你生命的並不是歡樂,而是痛苦。你生命中所做的任何事情,幾乎都是爲了減少或消除這種痛苦。

  佛陀列舉了某些苦的例子,你必須公正地看待這些例子。如果你情緒化地對待“苦”這個字眼,只會因爲誤解而徒增煩惱,因爲你甚至還沒有理解它的含義,就對它懷著先入之見,生起厭惡之感。在詳細探討禅那之前,我們先直接檢視某些種類的痛苦。

  出生是苦。我們都慶幸嬰兒的降生,奔走相賀。我們當然不否認嬰兒出生所帶來的喜悅和歡樂,然而,難道這就是全部嗎?

  當然不是,遠非如此!

  僅僅想象母親在懷孕期間所經曆的全部痛苦吧。九個月中,爲了照顧胎兒,她經受了種種情感和生理上的痛苦。有時,她會高興地想到,自己就要有個孩子。同時,她的焦慮、恐懼和不適之感也在逐日增加,她引以爲傲的美貌也發生了變化。

  生産之時,她遭受了巨大的痛苦。有些婦女會死于難産,因此,許多女人都會懷有難産的恐懼。此外,她們也會對産後的種種困難感到焦慮不安。她們始終無法知道自己會生出什麼樣的孩子,不知道他或她是否健康、美麗、聰明,或日後是否會作惡犯罪。

  嬰兒生下來之後,父母就必須照顧他或她。他們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來關心孩子的教育、健康、成長和幸福。

  與此同時,嬰兒完全不遭受任何痛苦嗎?通常,嬰兒出生時都會呱呱大哭。這種啼哭會伴隨整個嬰兒期。有時,嬰兒會號啕大哭;有時,嬰兒會將痛苦悄悄郁積在心中,然後猝不及防地爆發出來。

  成長是苦。兒童對成長心懷焦慮,成人亦然。兒童的成長被稱爲發育和成熟,成人的成長則被稱爲衰老。成長的每個階段,不管樂意與否,你都必須做出某些調整。這種調整有時並不愉快。比如,你不得不接受環境的改變,丟掉某些舊習慣,而這對每個人都是痛苦的事情。

  生病是苦。你也許認爲,只有患病時,才會遭受疾病之苦。身體健康時,你也許不會善待病人,厭惡疾病本身。但疾病同樣會降臨到你的頭上。你能夠費盡心機,采取各種措施,避免疾病的發生嗎?當然不能。無論你生活在最富裕的國家還是最貧窮的國家,疾病都會降臨到你的身上,你只能屈從于它的淫威之下。也許,你能設法預防某些疾病,但不論你是否樂意,某些疾病依然會降臨到你的頭上。這真令人痛苦不堪。

  衰老是苦。當你年輕時,看到那些老態龍鍾的老人,也許會嘲笑他們。他們頭發花白,滿臉皺紋,走路時跌跌撞撞,顫顫巍巍,手腳也很不靈便。他們說話也很遲緩,完全失去了當年的伶俐。此外,他們飯量也會減小,肌肉也不如當初強壯有力,視力下降,耳朵也不好使。牙齒也會松動或脫落,不得不換上假牙……他們年輕時的所有愛好,現在也只好忍痛割愛。通常,他們的身體也會落下許多疾病。這難道不是苦嗎?

  死亡是苦。盡管有些人會殘殺他人,然而,當死神降臨到這些殺人者身上時,他們也都會顫抖。當心靈完全被扭曲並感到絕望時,人們也許會選擇自殺,但通常每個人都害怕死亡。當人年事已高時,也許會說“我並不怕死”。只有他們身體健康、來日尚多之時,這才是真心話。如果死神日漸臨近,他們也會感到害怕。我們竭盡所能,以阻止死神的逼近。然而,死亡是唯一的真理,無人能夠逃避。這也會令人痛苦不堪。

  分離是苦(即“愛別離苦”)。你在生活中,經曆過多少次這種離別之痛呢?當你和友人、同伴、父母、兄弟、姐妹、叔舅、姑姨、祖父、祖母、兒女、丈夫、妻子離別之時,你感受到了這種痛苦嗎?你也可能會失去工作或工作的能力。你可能會在頃刻之間,因爲水災或龍卷風而喪盡家産。而風燭殘年之時,你也許甚至會因爲創傷、疾病或者衰老,而無法控製自己的身體,更甚者則無法控製心智。

  怨恨是苦(即“怨憎會苦”)。你也許會爲某個你憎恨的人工作。這會很快樂嗎?你的老板十分惡毒,待你不公,使你很不好受。或者,你的房東十分吝啬,不維修漏水的屋頂,不曾改善任何設施,卻擅自提高房屋的租金。難道你不認爲這些事都很令人不快嗎?

  甚至得到所求之物也是苦(譯注:佛教教義的八苦之中,應爲“求不得苦”,恰與此處相反,疑似有誤,姑且存之)。假如你有一輛極昂貴的轎車,你對它視如珍寶,但你必須保養它,並爲它購買保險。如果有人在車上亂刻亂畫,或者發生了交通事故,這都會使你痛苦不堪。

  五蘊是苦(即“五陰熾盛苦”)。五蘊是衆苦之本,聚合成了我們的色身和心靈。如果五蘊不存在,苦也不複存在。這五蘊便是:色、受、想、行、識。

  (1)色必有所住,比如你的肉身。身體碰到任何麻煩時,你都會感受到痛苦。你感到饑餓,于是便要吃飯;想要小解或大便,于是便上廁所。所有這些事都不會令人十分愉快。

  你也會感到炎熱、寒冷和口渴。你必須留心所有這些感受。此外,你還得洗浴身體,穿衣服,並合理飲食、鍛煉和休息,照顧好身體。你必須每天都做這些事情。

  爲了保養色身,你也必須要擁有金錢、房子、衣服、食物、水、幹淨空氣以及許多其他東西。沒有這些東西,你就無法維持色身。此外,你必須十分努力地工作,獲取薪水來供養這個色身。這就是苦。

  (2)受也是苦。你的感官每次接觸到對應的外物時,就會産生受。你始終不喜歡痛苦的感受,想要快樂的感受,並追逐那些能夠使你趨樂避苦的東西。這很難做到。因爲,你吃喝玩樂、唱歌跳舞、睡覺休息,如此種種,無非是想獲得幸福,然而,你卻仍然不開心,不是嗎?坦白承認這點吧。你其實根本無法滿足自己的種種感受。這就是苦。

  (3)想也是苦。你始終會遇到互相矛盾的觀點。無論你此刻如何理解某件事情,你的觀點都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並不好受。此外,有人會提出某些你不贊成的觀點,你的觀點也會經常與別人沖突。這就是苦。

  (4)行或意想給你造成了更多的痛苦。做出決策是困難的事情。你認爲自己的決策完美無瑕,但你很快就會發現:別人做出了其他的決策,並獲得很多人的贊同,而你的決策則備受冷落。他們也許認爲你滿懷貪、嗔、癡念,因而做出了錯誤的抉擇。但他們的決策同樣受到了貪、嗔、癡念的影響。似乎沒有人能夠做出完美而清醒的決策。因此,我們不斷改變著決定,以尋找更好更新的決策。這同樣是苦。

  (5)識更是苦。你想要保持清醒的意識,然而,不幸的是,即使在兩個連續的瞬間,你也無法專注于任何意識。意識瞬間萬變,比…

《禅修的目的(德寶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