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電光石火還要迅速,你最終只能以沮喪而告終。
無我
佛教中,“無我”的教義認爲:在某種程度上,我們自認爲的“我”是不真實的,或者至少說,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思想並行動的“我”。但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認識到:“無我”並非只是教條或理論,而是古往今來的佛教徒證悟到的真理。“我”只是衆緣和合而成,構成“我”的這些微塵可以無限地細分下去。同樣,心靈視爲獨立的任何東西其實只是衆緣聚合而成,任何地方都沒有真實的自我。它不在你的身體內,也不在你感覺或識別到的任何東西之中。
“無我”的境界難以言表。當前,我們的注意力能捕捉到我們感受、覺知和思考到的大部分事物。我們渴望某些東西,憎恨其他東西,而對其余的東西不予理睬。我們耗盡生命,竭力貪求或逃避,或者得到之後又棄如敝屣。這都源于“自我”的根本感受。我們會下意識地懷著諸如此類的想法:我很重要。我的思想、渴望和言語都是對的,比其他人的觀點更有價值。
所有的宗教傳統都認同自我中心是所有問題的根源。處于“無我”的了解之時,“自我”逐漸退隱,我們平靜地關注著外界,無粘無縛,毫不執著于任何事物。我們的注意力轉向外在世界,並能夠清醒地洞見萬物。同時,我們自然而然地會留心他人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完全不必改變任何宗教觀念,就能修習這種“無我”的狀態。
禅那對此尤其有益。禅定之時,我們超越了自己的渴望、需要和恐懼,沈浸于喜悅之中。我們將這種安詳和自在融入生活之中,發現我們的個性並沒有消失,我們也沒有發瘋或迷失靈魂。
了解“無我”的某些曆史背景,或許會不無裨益。佛陀出生于古印度的婆羅門教家庭。他清楚地認識到:他所處時代的宗教和哲學已經完全失去了效力。那些教義的核心是業(kamma)和轉世的觀念,以及神聖不可侵犯的自我,這個自我名爲阿特曼(atman)。宗教活動掌管在祭司階層,即婆羅門手中。爲了和神靈交流,你必須出生于這個階層,而其教規都是些重複空洞的儀式。其他階層基本上都聘請婆羅門來履行宗教儀式。除了住在森林、全心全意修行瑜伽(修行以禁欲爲主)的少數苦修者之外,沒有人能夠獲得自由,即使部分自由也不可能。佛陀意識到,阿特曼的教義不能使人獲得自由,因而開始教導“無我”的觀點。
無我的體驗
那麼,無我的體驗是什麼呢?簡單地說,就是不要將變幻不停的諸般現象或感知所聚之物視爲獨立不變的實體。這些所聚之物實際上僅僅是現象或覺知而已。當我們使用“自我”的概念之時,我們始終用它來指色、受、想、行、識。然而,經過深入的谛觀之後,我們並不能找到任何能夠被視作“自我”的東西。盡管如此,爲了便于交流,我們仍然沿襲傳統的說法,繼續使用這個概念。如果不用“我”、“我的”這樣的字眼,就無法進行日常交流了。我們不妨嘗試一下,不提“我”或“我的”等詞,來表達你自己的觀點,看看結果會怎樣。我們需要“我本人”、“他(她)本人”等詞,來表達我們的意思。所有這些關于自我的詞彙和概念對于日常生活都很重要,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衆緣聚合之物是獨立不變的實體。
觀察全部的色、受、想、行、識時,如果能懷著“這不屬于我,我也不是這個”這種心態,這樣,你就會放棄“自我”的虛假概念。這當然很難,但並非不可能。你可以將過去、現在、未來的事物都僅僅視作世間法,這樣就能逐漸避開我執的蠱惑。你也可以將任何具有相對性或評判性的思想都僅僅看做是理論而已。其中包括:內在與外在,粗糙與精細,低劣與高級,遠與近……我們經常會使用這些概念,但它們也只是概念而已。你無法找到它們,只能思量它們。這種思維方式對外在世界十分有用,人類能夠成爲地球的主宰,也正有賴于此。然而,如果將這些概念運用到內在體驗,那就會充滿危險。
你看見過星期天或星期一嗎?你說:“現在十二點。”除了時鍾的鍾盤之外,你曾經看見過“十二點”嗎?如果你沒有時鍾,你怎麼知道現在是十二點呢?
而鍾表自身呢?許多零件被組裝起來之後,你就將它稱爲時鍾。這些組件被拆開卸下之後,你能看見時鍾嗎?當然不能,你看見的僅僅是一堆零件。“時鍾”僅僅是個概念而已,你用它來指那些按特殊方式組裝起來的零件。你可以將這些零件按其他方式組裝起來,加工成完全不同的形狀,但你不會認爲這個新形狀是“時鍾”。“自我”與此相似,它只是按特定方式聚合起來的諸多部分而已。我們可以深入探究,將“自我”拆分成諸多部分,然後,“自我”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蓮花的芳香並不屬于花瓣、花梗或花蕊。香味屬于整朵荷花。同樣,你談論色、受、想、行、識,將它們稱作“自我”。事實上,“自我”這個概念僅僅適用于五蘊的完整聚合之中。你僅僅是用“自我”的概念來指五蘊按特定方式的聚合而已。因此,只有當五蘊聚合之時,“我是(I am)”的觀點才會存在,但你不會認爲五蘊中的任何諸蘊就是“我”。
假如你將衣服送到洗衣店去洗滌,店員會用各種洗滌劑來清洗衣服。衣服回到你手中時,你也許會發現上面殘留著某種氣味,于是,你將它放入氣味芬芳的櫥櫃中,之後,清洗後殘留的氣味就會逐漸消失。同樣,當人們始終凝神于五蘊的聚合和分散時,許多事情就會被根除掉。我們就會發現,“我是”的輕慢意識僅僅只是個概念而已。我們名之爲“我的”欲望,以及“我本人”表達的觀點,都會被連根拔除掉,如同衣服上的氣味一般,逐漸消失。
到此爲止,我已經詳細地介紹了能夠完全專注于禅那的理論和修行基礎,還介紹了修持禅那的方法。
《禅修的目的(德寶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