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者,我们非常高兴,我通过智慧悟证并宣说的同一种法,你通过你的智慧也获得了。你通过智慧悟证并安住之法,就是我通过智慧悟证并宣说之法。这样,我所知道的法,你也知道,你所知道的法,我也知道。我是什么,你也是什么,你是什么,我也是什么。来吧,朋友,让我们俩人共同领导这群苦行僧吧。”
悉达多并不满足于此,这仅仅导致思维的较高境界,但不能趋于厌离、苦灭、寂静、智慧、觉悟和涅槃。他也不热心于领导这一群苦行僧,在自己没有首先觉悟之前,即使是与自己俱有同等修证,精神豁达之师合作,也还有盲人引导盲人。此法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因此,他礼貌地告辞了。
在那特殊历史时代,没有政治上的动荡不安。印度当时的知识分子致力于对各宗教系统的研究和谈释。根据各自的性格,人们向以梵行为生的隐土们提供一切方便。大多数这样的宗教导师都有大批自己的信徒。因此,苦行僧悉达多很容易就找到比前者更为合适的宗教大师。这一次,他来到优陀伽罗摩于的住处,表示希望在他的座下修习梵行。优陀伽罗摩子欣然接受他的请求。
不久,才智超人的苦行僧悉达多掌握了老师所教之法,获得思维集中的最高境界,即非想非非想界(n” eva-sanna-nasan-nayatana)(20),这是世间掸的最高境界。当意识达到如此微妙、清净时,就谈不上意识的存在与否,在精神发展的范畴里,过去印度的圣哲都无法更向前发展。
品格高尚的老师听说他杰出的学生又成功了,极为高兴,与前一位老师不一样,这次,优陀伽罗摩子请他做其学生的导师,引导大众,以此来表示对他的尊敬,他说:“快哉,朋友,看到你这样的同修者,真让人高兴。优陀伽罗摩子知道的法,你也知道了;你知道的法,优陀伽罗摩子也是什么。来吧,朋友,从此之后,你来引导这群苦行僧吧。”
但是,他仍然感觉到,他所追求的最高真理还没有实现,他的意识虽能完全自在,但距离最终日的还很遥远。他所追求的是至高无上的涅槃,彻底的苦灭,各种贪欲的灭除。他在此法中也同样得不到满足。因此,他就告辞了。
他终于认识到,他的精神追求已远远超过他所学习之人,没有人能够传授他希求的最高真理。同时,他也意识到,人们只有潜入内心,才能发现最高真理,因此,他不再向外寻求帮助了。
[注]
(1)不同於基督纪元,佛教纪元是从佛陀涅槃之日计算(即公元前543),而不是诞生之日。(有关佛陀涅槃日的问题,学术界有过争论,大多数人认为是公元前486年。斯里兰卡传统的说法给佛教纪元提供了基础)。
(2)巴利语-Vesakha,梵语-Vaisakha,僧伽罗语-Vesak。
(3)迦毗罗卫国遗址已被发现,它位于波斯堤邦,离本格尔和跋布火车站约三英里。
(4)为了纪念这一圣况,阿育王在此树立了石柱,并保留至今。
(5)请看家谱表。
(6)乔达摩是一家姓,释迦为佛陀属于的一族姓。
传统认为,大日族奥卡柯的儿子由于继母的阴谋而被放逐。在被流放过程中,这些王子们来到喜玛拉雅山。在这里,他们遇到隐士迦毗罗。在他的劝导下,他们在这里建造城市,以隐士的名字命名,取名迦毗罗卫国。国王说此事后,高兴不已,说:“高贵的王子们真是能干-sakya vata bhorajaku-mara。”因此,王子们的族姓和王国就被起名为释迦。释迦族王国座落在南尼泊尔,延伸到现代的噢达地区。(见汤姆斯的《佛陀传》,第6页。)
(7)见活沦,《佛教在传译中》,第49页,以及《<本生故事>注疏》。
在阿私陀的建议下,他的倒儿那罗伽抛弃了世俗生活。正如希望的那样,当太子获证菩提后,他聆听了佛陀的教导,成就阿罗汉。
见《经集》,第三品,《那罗伽经》。第131页。
(8)无色界为非物质世界,成就无色界禅定之人往生此界。
(9)梵语-Siddhartha Gautama。
(10)听说悉达多太子出家后,陈如同其它七位婆罗门的四位儿子一起抛弃了世俗生活,跟随他的左右。他们就是最初五比丘。见下面第六章。
(11)《中部》。第一卷,第三十六经,《摩诃萨遮经》,第237页。
(12)禅那是一种思惟高度集中而获得的一种意识境界。
(13)她也被称为跋达诃车那,频巴,或罗候罗之母。
(14)以丝绸而闻名的中印度一个省,现代波罗斯为其首府。
(15)《增支部》。第一卷,第三,四经。英译《增支部》,第一卷,第128页。
(16)《中部》。第一卷,第二十六经,《罗摩经》,第163页。
(17)《中部》。第一卷,第三十六经,《摩诃萨遮经》,第237页。
(18)“见四相,即乘马出走。……”《佛种姓》。第65页。
(19)原意为被伽锁(rahu)束缚,或执取。
(20)第三无色禅。
(21)第四无色禅。
《《觉悟之路》第一章 太子出家》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