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二、问答选▪P3

  ..续本文上一页了了分明,了了分明便是“正念”。这样久久念去,便入“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境界。

  54、为什么说一句佛号“是名无上深妙禅”?

  答:一句佛号,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声相依,久久功纯,念到妄想脱落,自然寂照现前,这就是所谓“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所以经上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55、什么叫“万缘放下”?

  答:种种事事物物,种种六尘境界,念而无住,接而不染,心里没有粘著,这是真真“万缘放下”,不是一切抛弃。万事不管、消极逃世叫“万缘放下”。《金刚经》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是“万缘放下”的很好说明。

  56、什么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答:这是说明自性的本体和妙用。正像一座大圆明镜,镜体虽空寂不变,而能随缘照物显影。

  57、什么叫“我执”、“法执”?为什么要破除“我执”、“法执”?

  答:所谓“我执”,是对虚幻不实、五蕴和合的身心,固执是能自在主宰的实我;由于本来无我中,妄生执著,处处以我为中心,便产生了种种烦恼。“法执”是固执一切诸法,以为实有,不知一切事物都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由于执著于“我”,便成烦恼障,招感六道流转的分段生死。由于执著于“法”,便成所知障,招感三界的变易生死。所以学佛就是要化除这二种执著。

  58、迷是众生,悟了即成佛,怎么讲?

  答:以妄想为真实,迷妄颠倒,不知不觉,便成六道流转的众生。明悟自性本空,寂然不动,而能随缘起用,便成光明自在的佛道。

  59、什么叫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答:“见惑”可分为“五利使”和“五钝使”。五利使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固执自身的恶见等,以为最胜)、戒禁取见(固执不合理的禁戒等,以为最胜)。五钝使就是贪、嗔、痴、慢、疑五种。利使好像刀口,钝使好像刀背,利使的造业,是与钝使分不开的。所以修行到了小乘见道位,这利、钝十使(五见与“疑”,叫作“亲迷之惑”;依于五见等所起的贪、痴、慢,叫“疏迷之惑”)便同时断尽。因为这十使是见道位中所断之惑,故简称“见惑”。至于依于妄情而贪着一切可爱之境等的真正三毒——贪、嗔、痴和慢,是小乘修道位进一步思维与修习真理,渐断的惑,简称“思惑”。“见思惑”是粗惑,叫“烦恼障”,能招致三界内的分段生死。“尘沙惑”和“无明惑”是细惑,叫“所知障”,能招致三界外的变易生死,又前二种也叫枝末无明,后二种也叫根本无明。

  60、三毒是什么?如何消灭三毒?

  答:三毒就是贪、嗔、痴,在六种根本烦恼中,这三种力量特强,故称“三毒”。依照当机之法,努力实践,并常与自己习气斗争,就像经上所示:“譬如一人与万人战”,就可以使习气逐步转化。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61、为什么佛教特别强调因果?

  答:因果是事物的发展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佛法认为世出世间一切都不离因果法则。

  62、为什么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答:凡所作之因,迟早必然得果,只是时间问题。菩萨智慧明朗,为了怕得恶果,预先断除恶因。众生迷昧,不信因果。但不断除恶因,恶果终是难免的。

  63、有些人做坏事还享福,做好事的人不顺利。为什么?

  答:按照佛法所说的因果报应,必须结合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来观察、分析。偈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64、为什么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答:菩提心即是成佛之心。我们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目的是为了成就无上菩提。如一切行持不以菩提为归,虽修善法,得福的时候很容易造业受报,这不正是为魔作事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故修行人时时不忘菩提心十分重要!

  65、什么叫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是什么意思?

  答:这是从教理上说明修行的阶段和位次。其中十信是修“观行”的位次,信常住真心的理体,并无疑惑。十住、十行、十回向是离真如不远的“相似”位次,也叫“三贤位”。其中十住是已断见思惑和三界内的尘沙惑(不能知三界内凡夫的病与应施的药,叫界内尘沙惑)。十行是已断三界外的尘沙惑(不能知三界外三乘人的病与应施的药,叫界外尘沙惑)。十回向伏无明惑。十地也叫十圣位,能破无明,见佛性,证到的人都是法身大士。以上是从“别教”立论,经过“等觉”到“妙觉”,共破十二品无明。如果按照层次较高的“圆教”,共须断四十二品微细无明,才证妙觉极果,成清净法身。

  66、什么叫“涅槃”?

  答:“涅槃”译为“圆寂”。德无不备叫“圆”,障无不尽叫“寂”。

  67、什么叫“有余涅槃”,无余涅槃”?

  答:己灭生死之因,不再流转六道,但所依的有漏之身尚未灭掉,故叫做“有余涅槃”。已灭生死之因,所依的有漏之身也已灭掉,叫“无余涅槃”。

  68、什么是“分段生死”?什么是“变易生死”?两种有什么不同?

  答:由于见思粗惑未断,而受六道分分段段的生死叫“分段生死”。由于无明细惑未断,虽已出离六道生死,尚须经历无明渐灭,证悟渐增的变易,叫“变易生死”。前者是三界内的生死,后者是三界外的生死。

  69、什么叫大乘?什么叫小乘?两者有哪些共同处和不同处?

  答:“乘”即车乘,大乘载运多,小乘载运少。一般说来,小乘偏重自利,大乘兼能利他。小乘断见思惑,悟“我空”,证偏空真理,破烦恼障,出分段生死。大乘断尘沙惑、无明惑,悟“我、法二空”,证中道实相,破所知障,出变易生死。

  70、《弥陀要解》上所说:“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怎样理解?

  答:实相无相,但无不相,也即诸法无不是实相的体现。譬如以金子做众器,众器都是金子。就《阿弥陀经》来说,能说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阿弥陀佛;能度的佛,所度的众生;能信的心念,所信的法门;能愿的欣厌,所愿的极乐;能持的“三业”,所持的“佛号”;能生的信愿行三种资粮,所生的四种净土;能赞的释迦等诸佛,所赞的极乐依正,都不离开实相,也无不是实相的体现。所以说:“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总的说明《阿弥陀经》是以实相为体的。

  71、什么叫了生死?怎样了生死?

  答:生死是虚妄识心的流转,如果能息下一切无明妄心,生死本不可得。但我们凡夫无始以来,污染很深,只有老实依教奉行,依法修持,自能逐步解脱一切系缚,彻证本具的常住真心,了脱生死,成就无上菩提。

  72、自杀的人能往生极乐世界吗?

  答:佛法以“心”为主,不想生活而要自杀的人,其内心必十分痛苦,以这种烦恼痛苦的惑因,作自杀恶业的业缘,而想得往生极乐之乐果,实使人难以相信。

  73、有人说:念三千遍《大乘无量寿经》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样说对吗?

  答:不可说死。能否往生极乐世界,关键是有无信愿。如信愿具足,十念、一念也能往生,何况至心诵经三千遍。如无信愿,只是追求形式和数字,恐未必能往生彼土。

  74、有人说:自己已能来去自由,要去就去,要走就走。这样说可信吗?

  答:来去自由,全靠真修,坐脱立亡,须凭定力。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旁人似不必加以肯定或否定。

  75、有人说:老和尚赴宴,一看都是大鱼大肉,为了随缘应机说法,便既吃了鱼肉,又弘扬了佛法,使皆大欢喜。这样对吗?

  答:经说:“夫食肉者,断大悲种。”独身、素食、僧装是出家人必须做到的。但在《瑜伽菩萨戒》里规定,为了权巧方便,从饶益众生出发,“于诸罪性,少分现行,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云云。“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造多无间业,……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悯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这就是说,大乘菩萨为利益他人,见机得开,所以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和处理。但总的来说,“以戒为师”是学人的一门必修课。

  76、有人说:佛子可以饮酒,只要不醉,少喝点可以,年老的人可以活血,不是破戒。这样说对吗?

  答:在家居士受“五戒”时,有“不饮酒”的规定,这叫“遮戒”,为遮住醉后易于犯戒。世人饮酒能控制自己“不要喝醉”的不多,而酗酒、闹事、丧德的却随处可见。所以在《梵网经菩萨戒本》中,不但戒“饮酒”,而且把“沽酒”(买酒、卖酒)列为“十重戒”,“七众”同犯,大小乘俱制,为的是防止无量过失。

  77、有人说:只读一本《无量寿经》就可以,不必再读其他的经,否则就是夹杂。这样说对吗?

  答:经云:“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众生根性万差千别,有专读一经,便能摄心不乱的;也有须广读多经,才能渐渐摄心。总要对机施法便好。

  78、有人说:“密法兴,佛法就灭。”这样说对吗?

  答:法门无量,总在息妄显真。密法、显法莫非方便。《大日经》说:“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大约公元七世纪以后,大乘佛教开始密教化。在修法上,以身、口、意三密相应为特点,以“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性相不二,理事圆融为要领。佛法原是不二之法,你真懂禅、净,就不会轻视密法。

  79、有人说:阿弥陀佛圣号最进补,可以强壮身体,不老不病,健康长寿。这样说对吗?

  答: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主要妙用在于消业去障,得定开慧,了生脱死,成就正觉。业消智朗,神宁气旺,强身延寿,是附带的好处。如果仅以念佛作为进补、强身看待,未免“弃金担麻”、舍本逐末了。

  80、有人说:带着财、色、名、食、睡的念头念佛,也可以往生。这样说对吗?

  答:带着“五欲”的念头念佛,念佛决定不恳切、不专一。信不真、愿不切,要想往生,哪有可能?只有“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才能伏断种种烦恼,往生净土。

  81、已归依佛门的人,却一味去追求神通,搞特异功能,对吗?

  答:既已归依佛门,当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为旨归。况且业障消除,神自通达。若不从息心达本下手,一味求神通,必将劳而无功,甚至走火入魔。《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口诚言,为何不信?

  82、学佛与搞气功有什么根本不同?

  答:一般气功的吐纳引导和佛教所说的定慧等持是两回事。大体说来,气功和佛教的不同处,在于前者着重于保健益寿,调动人体潜能;后者着重于断惑证真,明心见性。佛教认为“四大苦空,五阴无我。”如果只是在身体上作些活计,最终不但会落空,且会增长我见和身执,不能完成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修持;即使在修禅定和藏密气功过程中,有些调身、调息方法,可以防止禅病,促使长寿、健康,并发生一些特异功能效应,但这不过是修习禅、密功夫的初级阶段和副产品。只有断除我、法二执,解脱生死流转,成就无上菩提,才是学佛的真正目的。

  (以上选自《般若花》)

  83、问:念佛往生的是真我还是妄我

  

  答:真我妄我,如水之与波,从水起波,全波是水,所以色空不二,真妄一如。能信愿念佛往生的,总不离自性的妙用,所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原不必分真分妄。但为解决诸位思想问题,不妨作一分别:念佛仍有散乱,但因信愿恳切,而带业往生同居土的,仍不离妄我,因惑业潜伏未断,尚有我见夹杂;就是念到“事一心”,生方便土,见思惑虽断,无明惑未破,仍非真我;必念到“理一心”,生实报土,分分证到常寂光土,破无明,见法性,才谈得到真我。

  84、问:怎样选择法门?

  答:(一)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择一专修:譬如人们或喜音乐,或喜诗文,就性之相近来学习,进步必快。兴趣往往与过去熏习有关。(二)根据效果来决定:譬如药不对症,不妨更改,以免因循坐误。(三)依善知识指示:善知识能凭其过去经验,结合具体情况,来对症下药。但一般说来,大德祖师因悲心激切,为了使学人死尽贪心,往往专宏一法,能方便随机的较少。因此尚有下列一法:(四)念佛:用这一方法可以念念消业,上根人即生就能见性,明白自性弥陀,得理一心上三品生;中根的得事一心,中三品生;下根的带业,下三品生。由此可知道这一法门人人可学,自力他力兼顾,决无流弊,譬如阿伽陀药,能总除万病,确是实践中的异胜方便。

  85、问:念佛时妄想很多,怎么办?

  答:莲池大师指示我们说:“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疗,积妄非暂 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纷飞,只贵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续,极力执持,方有趋向分。”可请体会。

  86、问:老太太也能念佛往生,我们何必学教理?

  答:你能真信无疑,心不分别如老太太吗?我们知见众多,疑障重重,非学教理不可;为提高自己,为利益他人,也非学教理不可。

  (以上四个问答选自《涵芬集》——《关于心性等几个问题的解答—在佛青少年部暑期教理专修班上报告》)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二、问答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