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了分明,了了分明便是“正念”。這樣久久念去,便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境界。
54、爲什麼說一句佛號“是名無上深妙禅”?
答:一句佛號,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聲相依,久久功純,念到妄想脫落,自然寂照現前,這就是所謂“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所以經上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
55、什麼叫“萬緣放下”?
答:種種事事物物,種種六塵境界,念而無住,接而不染,心裏沒有粘著,這是真真“萬緣放下”,不是一切抛棄。萬事不管、消極逃世叫“萬緣放下”。《金剛經》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這是“萬緣放下”的很好說明。
56、什麼叫“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答:這是說明自性的本體和妙用。正像一座大圓明鏡,鏡體雖空寂不變,而能隨緣照物顯影。
57、什麼叫“我執”、“法執”?爲什麼要破除“我執”、“法執”?
答:所謂“我執”,是對虛幻不實、五蘊和合的身心,固執是能自在主宰的實我;由于本來無我中,妄生執著,處處以我爲中心,便産生了種種煩惱。“法執”是固執一切諸法,以爲實有,不知一切事物都是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由于執著于“我”,便成煩惱障,招感六道流轉的分段生死。由于執著于“法”,便成所知障,招感叁界的變易生死。所以學佛就是要化除這二種執著。
58、迷是衆生,悟了即成佛,怎麼講?
答:以妄想爲真實,迷妄顛倒,不知不覺,便成六道流轉的衆生。明悟自性本空,寂然不動,而能隨緣起用,便成光明自在的佛道。
59、什麼叫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答:“見惑”可分爲“五利使”和“五鈍使”。五利使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固執自身的惡見等,以爲最勝)、戒禁取見(固執不合理的禁戒等,以爲最勝)。五鈍使就是貪、嗔、癡、慢、疑五種。利使好像刀口,鈍使好像刀背,利使的造業,是與鈍使分不開的。所以修行到了小乘見道位,這利、鈍十使(五見與“疑”,叫作“親迷之惑”;依于五見等所起的貪、癡、慢,叫“疏迷之惑”)便同時斷盡。因爲這十使是見道位中所斷之惑,故簡稱“見惑”。至于依于妄情而貪著一切可愛之境等的真正叁毒——貪、嗔、癡和慢,是小乘修道位進一步思維與修習真理,漸斷的惑,簡稱“思惑”。“見思惑”是粗惑,叫“煩惱障”,能招致叁界內的分段生死。“塵沙惑”和“無明惑”是細惑,叫“所知障”,能招致叁界外的變易生死,又前二種也叫枝末無明,後二種也叫根本無明。
60、叁毒是什麼?如何消滅叁毒?
答:叁毒就是貪、嗔、癡,在六種根本煩惱中,這叁種力量特強,故稱“叁毒”。依照當機之法,努力實踐,並常與自己習氣鬥爭,就像經上所示:“譬如一人與萬人戰”,就可以使習氣逐步轉化。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
61、爲什麼佛教特別強調因果?
答:因果是事物的發展規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佛法認爲世出世間一切都不離因果法則。
62、爲什麼菩薩畏因,衆生畏果?
答:凡所作之因,遲早必然得果,只是時間問題。菩薩智慧明朗,爲了怕得惡果,預先斷除惡因。衆生迷昧,不信因果。但不斷除惡因,惡果終是難免的。
63、有些人做壞事還享福,做好事的人不順利。爲什麼?
答:按照佛法所說的因果報應,必須結合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來觀察、分析。偈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64、爲什麼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答:菩提心即是成佛之心。我們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目的是爲了成就無上菩提。如一切行持不以菩提爲歸,雖修善法,得福的時候很容易造業受報,這不正是爲魔作事業?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故修行人時時不忘菩提心十分重要!
65、什麼叫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是什麼意思?
答:這是從教理上說明修行的階段和位次。其中十信是修“觀行”的位次,信常住真心的理體,並無疑惑。十住、十行、十回向是離真如不遠的“相似”位次,也叫“叁賢位”。其中十住是已斷見思惑和叁界內的塵沙惑(不能知叁界內凡夫的病與應施的藥,叫界內塵沙惑)。十行是已斷叁界外的塵沙惑(不能知叁界外叁乘人的病與應施的藥,叫界外塵沙惑)。十回向伏無明惑。十地也叫十聖位,能破無明,見佛性,證到的人都是法身大士。以上是從“別教”立論,經過“等覺”到“妙覺”,共破十二品無明。如果按照層次較高的“圓教”,共須斷四十二品微細無明,才證妙覺極果,成清淨法身。
66、什麼叫“涅槃”?
答:“涅槃”譯爲“圓寂”。德無不備叫“圓”,障無不盡叫“寂”。
67、什麼叫“有余涅槃”,無余涅槃”?
答:己滅生死之因,不再流轉六道,但所依的有漏之身尚未滅掉,故叫做“有余涅槃”。已滅生死之因,所依的有漏之身也已滅掉,叫“無余涅槃”。
68、什麼是“分段生死”?什麼是“變易生死”?兩種有什麼不同?
答:由于見思粗惑未斷,而受六道分分段段的生死叫“分段生死”。由于無明細惑未斷,雖已出離六道生死,尚須經曆無明漸滅,證悟漸增的變易,叫“變易生死”。前者是叁界內的生死,後者是叁界外的生死。
69、什麼叫大乘?什麼叫小乘?兩者有哪些共同處和不同處?
答:“乘”即車乘,大乘載運多,小乘載運少。一般說來,小乘偏重自利,大乘兼能利他。小乘斷見思惑,悟“我空”,證偏空真理,破煩惱障,出分段生死。大乘斷塵沙惑、無明惑,悟“我、法二空”,證中道實相,破所知障,出變易生死。
70、《彌陀要解》上所說:“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怎樣理解?
答:實相無相,但無不相,也即諸法無不是實相的體現。譬如以金子做衆器,衆器都是金子。就《阿彌陀經》來說,能說的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阿彌陀佛;能度的佛,所度的衆生;能信的心念,所信的法門;能願的欣厭,所願的極樂;能持的“叁業”,所持的“佛號”;能生的信願行叁種資糧,所生的四種淨土;能贊的釋迦等諸佛,所贊的極樂依正,都不離開實相,也無不是實相的體現。所以說:“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總的說明《阿彌陀經》是以實相爲體的。
71、什麼叫了生死?怎樣了生死?
答:生死是虛妄識心的流轉,如果能息下一切無明妄心,生死本不可得。但我們凡夫無始以來,汙染很深,只有老實依教奉行,依法修持,自能逐步解脫一切系縛,徹證本具的常住真心,了脫生死,成就無上菩提。
72、自殺的人能往生極樂世界嗎?
答:佛法以“心”爲主,不想生活而要自殺的人,其內心必十分痛苦,以這種煩惱痛苦的惑因,作自殺惡業的業緣,而想得往生極樂之樂果,實使人難以相信。
73、有人說:念叁千遍《大乘無量壽經》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樣說對嗎?
答:不可說死。能否往生極樂世界,關鍵是有無信願。如信願具足,十念、一念也能往生,何況至心誦經叁千遍。如無信願,只是追求形式和數字,恐未必能往生彼土。
74、有人說:自己已能來去自由,要去就去,要走就走。這樣說可信嗎?
答:來去自由,全靠真修,坐脫立亡,須憑定力。此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旁人似不必加以肯定或否定。
75、有人說:老和尚赴宴,一看都是大魚大肉,爲了隨緣應機說法,便既吃了魚肉,又弘揚了佛法,使皆大歡喜。這樣對嗎?
答:經說:“夫食肉者,斷大悲種。”獨身、素食、僧裝是出家人必須做到的。但在《瑜伽菩薩戒》裏規定,爲了權巧方便,從饒益衆生出發,“于諸罪性,少分現行,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雲雲。“如菩薩見劫盜賊,爲貪財故,欲殺多生……或複欲造多無間業,……知此事已,爲當來故,深生慚愧,以憐憫心,而斷彼命。由是因緣,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這就是說,大乘菩薩爲利益他人,見機得開,所以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和處理。但總的來說,“以戒爲師”是學人的一門必修課。
76、有人說:佛子可以飲酒,只要不醉,少喝點可以,年老的人可以活血,不是破戒。這樣說對嗎?
答:在家居士受“五戒”時,有“不飲酒”的規定,這叫“遮戒”,爲遮住醉後易于犯戒。世人飲酒能控製自己“不要喝醉”的不多,而酗酒、鬧事、喪德的卻隨處可見。所以在《梵網經菩薩戒本》中,不但戒“飲酒”,而且把“沽酒”(買酒、賣酒)列爲“十重戒”,“七衆”同犯,大小乘俱製,爲的是防止無量過失。
77、有人說:只讀一本《無量壽經》就可以,不必再讀其他的經,否則就是夾雜。這樣說對嗎?
答:經雲:“無有定法,如來可說。”衆生根性萬差千別,有專讀一經,便能攝心不亂的;也有須廣讀多經,才能漸漸攝心。總要對機施法便好。
78、有人說:“密法興,佛法就滅。”這樣說對嗎?
答:法門無量,總在息妄顯真。密法、顯法莫非方便。《大日經》說:“菩提爲因,大悲爲根,方便爲究竟。”大約公元七世紀以後,大乘佛教開始密教化。在修法上,以身、口、意叁密相應爲特點,以“當相即道,即事而真。”性相不二,理事圓融爲要領。佛法原是不二之法,你真懂禅、淨,就不會輕視密法。
79、有人說:阿彌陀佛聖號最進補,可以強壯身體,不老不病,健康長壽。這樣說對嗎?
答:一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主要妙用在于消業去障,得定開慧,了生脫死,成就正覺。業消智朗,神甯氣旺,強身延壽,是附帶的好處。如果僅以念佛作爲進補、強身看待,未免“棄金擔麻”、舍本逐末了。
80、有人說:帶著財、色、名、食、睡的念頭念佛,也可以往生。這樣說對嗎?
答:帶著“五欲”的念頭念佛,念佛決定不懇切、不專一。信不真、願不切,要想往生,哪有可能?只有“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才能伏斷種種煩惱,往生淨土。
81、已歸依佛門的人,卻一味去追求神通,搞特異功能,對嗎?
答:既已歸依佛門,當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爲旨歸。況且業障消除,神自通達。若不從息心達本下手,一味求神通,必將勞而無功,甚至走火入魔。《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口誠言,爲何不信?
82、學佛與搞氣功有什麼根本不同?
答:一般氣功的吐納引導和佛教所說的定慧等持是兩回事。大體說來,氣功和佛教的不同處,在于前者著重于保健益壽,調動人體潛能;後者著重于斷惑證真,明心見性。佛教認爲“四大苦空,五陰無我。”如果只是在身體上作些活計,最終不但會落空,且會增長我見和身執,不能完成戒、定、慧叁無漏學的修持;即使在修禅定和藏密氣功過程中,有些調身、調息方法,可以防止禅病,促使長壽、健康,並發生一些特異功能效應,但這不過是修習禅、密功夫的初級階段和副産品。只有斷除我、法二執,解脫生死流轉,成就無上菩提,才是學佛的真正目的。
(以上選自《般若花》)
83、問:念佛往生的是真我還是妄我
答:真我妄我,如水之與波,從水起波,全波是水,所以色空不二,真妄一如。能信願念佛往生的,總不離自性的妙用,所謂“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原不必分真分妄。但爲解決諸位思想問題,不妨作一分別:念佛仍有散亂,但因信願懇切,而帶業往生同居土的,仍不離妄我,因惑業潛伏未斷,尚有我見夾雜;就是念到“事一心”,生方便土,見思惑雖斷,無明惑未破,仍非真我;必念到“理一心”,生實報土,分分證到常寂光土,破無明,見法性,才談得到真我。
84、問:怎樣選擇法門?
答:(一)可根據自己的興趣來擇一專修:譬如人們或喜音樂,或喜詩文,就性之相近來學習,進步必快。興趣往往與過去熏習有關。(二)根據效果來決定:譬如藥不對症,不妨更改,以免因循坐誤。(叁)依善知識指示:善知識能憑其過去經驗,結合具體情況,來對症下藥。但一般說來,大德祖師因悲心激切,爲了使學人死盡貪心,往往專宏一法,能方便隨機的較少。因此尚有下列一法:(四)念佛:用這一方法可以念念消業,上根人即生就能見性,明白自性彌陀,得理一心上叁品生;中根的得事一心,中叁品生;下根的帶業,下叁品生。由此可知道這一法門人人可學,自力他力兼顧,決無流弊,譬如阿伽陀藥,能總除萬病,確是實踐中的異勝方便。
85、問:念佛時妄想很多,怎麼辦?
答:蓮池大師指示我們說:“妄念是病,念佛是藥。久病非片劑所能療,積妄非暫 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紛飛,只貴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續,極力執持,方有趨向分。”可請體會。
86、問:老太太也能念佛往生,我們何必學教理?
答:你能真信無疑,心不分別如老太太嗎?我們知見衆多,疑障重重,非學教理不可;爲提高自己,爲利益他人,也非學教理不可。
(以上四個問答選自《涵芬集》——《關于心性等幾個問題的解答—在佛青少年部暑期教理專修班上報告》)
《涵芬集 第二部分 淨土文集 十二、問答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