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叁、學佛隨筆選
1、知生必有死,普天下曾無一人逃得,余於是而學佛;知心性是一而苦樂不同,余於是而學佛;生不知所自來,死不知所從去,悲歡離合,匆匆一生,萬象森羅,真理何在?余於是而學佛;世界而名缺陷,好事終屬無常,四大六塵,莫非幻相,窮通得失,同歸春夢,余於是而學佛;貪癡習重,輪回路險,起心動念,無不是罪,余於是而學佛。嗟乎!人生數十寒暑,以視前之無始,後之無終,直刹那間耳。而世方爭短論長,侷促轅下,背真逐妄,痛苦浩然。冀迷途之永出,願彼岸之同登,舍佛法吾誰與歸乎?
2、戒以生定,定以發慧,故戒爲入道之要門。舉凡參禅、念佛、禮拜、忏悔乃至一切佛法,蓋無一而非戒,以攝心即是戒故。又有從事上戒者,有從理上戒者,實則事即理上之事;理即事上之理,初下手時即不二矣。故事修無異于理觀,理觀可融入事修。雖然,吾人心地未明,動辄得咎,若不從事上笃實戒去,所熏入者爲惡因,則發起現行,不可得而善矣。空談唯心,爲害何窮!故吾人於叁業所作,可不效法聖賢,以戒爲師,而自陷於痛苦煩惱之境乎?
3、嘗聞師言:世間無論千萬最大事,都抵不過一個死;千萬個死,抵不過我一修;千萬個修,抵不過我一覺。覺則心空,此是最上福德,輕重利害,不可比擬。當知衆苦只緣不覺,極樂無過明心,每於妄念習氣堅固纏縛時,叁致意焉。
4、善乎梁任公之言曰:“種種煩惱皆我煉心之處;種種危險皆我煉膽之處;種種艱巨皆我煉智煉力之處,隨處皆我之學校也。”故修大定大慧者,不慕山林,不厭塵俗,工作生活,一切照舊,但心已出難,種種境界,無所粘著,喜怒哀樂不動於心。大心居士,當從這裏下手。融一分境界,證一分本智,消一分妄念,得一分法身。在煩惱日用處煉出,更爲得力也。
5、人生數十年光陰,固無時不在煩惱之中,所謂叁苦、八苦、無量諸苦,或生活壓迫,或病骨支離,或有願難遂,或怨憎相會,皆足以引起極粗煩惱,所謂精神痛苦,實無人無之。蓋人事無盡,煩惱亦無盡。然克實言之,煩惱在心而不在人事。但能學習佛法,攝心不散,則古德所謂“一心無住,萬境俱閑”,“智者除心,愚者除境”,《心經》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等等境界,吾人亦皆可切實證到。古德雲:“但願空諸所有,切勿實諸所無。”願佛弟子共勉之。
6、吾人一念心性,具十法界,如影隨形,自作自受;譬如攝照,長短胖瘦,一一不爽。念正直則感赴天堂,念貪嗔則感赴惡道。一念關系至大。若吾人能觀無念,自可趨向佛智;若不能無念,則世出世間,一切諸念,何如念佛哉!此理甚明顯,人不肯信耳。
7、學佛首重定心,以定能生慧;能去苦;能處亂;能履變;能強身;能容物;乃至能了生死。然得定必以戒,戒者不但戒身(如殺盜淫),戒口(如妄言等),尤須戒心。故曰“攝心爲戒”。凡一切禅淨佛法,其實無一不是戒。行之深,則戒之切,其有不獲定慧者乎?學者能叁業同戒,則理事圓融,功德便易於圓滿矣。
8、初學佛法,固須文字般若,以起觀照,而達實相。迨漸入漸深,則能觀能照者,亦覺其爲妄心,何況文字。世有終年尋經研論,入海算沙,以爲學佛者,不知正爲文字所障,求解而不起行,終是枉用功夫,徒增知見;蓋言語文字,正如醫案、藥方,與本病了不相幹。真學佛者,是學與佛不二,同一無著無粘,灑脫自在。固不是立變成佛,亦不是執著醫案、藥方,以爲究竟也。
9、一句彌陀,緣起清淨;一句彌陀,種現互熏;一句彌陀,念念消業;一句彌陀,假即空中;一句彌陀,全性起修;一句彌陀,全修在性;一句彌陀,止觀具足;一句彌陀,體用如如;一句彌陀,即空即有;一句彌陀,非空非有。心地明白後,方知一句彌陀之妙。經雲:“若人但念阿彌陀,即是無上深妙禅。”天如禅師說:“悟後不修淨土,保管老兄未悟!”
10、凡夫之八個識,其用有八,其體則一。前五識是仗意識之功能,助成其用;第八識雖能攝持諸法,不能自造善惡,謂其是真妄和合者,因真心不覺,妄分能所,而成末那之妄執和意識之妄情。故八個識中,力用之大,惟六、七二識。然末那但能恒常審量,妄執我見,惟六識既明且利,無境不能緣,無事不能作,其力極強。故欲轉識成智,必先轉化意識,意識若轉,諸識隨轉,所謂擒賊先擒王也。不甯唯是,修習止觀,或持佛名號,皆從第六識下手,然則此識其功首罪魁乎!
11、觀行每用意識者,乃用其了別之功能,而除其攀緣之過咎也,念佛亦然,持名功深,循流溯源,從用入體,不期然而轉識成智矣。方便善巧,孰逾于此。
12、在學佛人中,每分禅、教爲二,實則何可分耶?如蕅益大師雲:“從上諸祖未有敢離經一字者;從上諸大教主無有不透徹心宗,得大機用者。”不僅如此,禅之與教又皆濫觞于淨土法門,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靈峰宗論》卷六雲:“無禅無淨,籠統真如,即穢即淨,颟顸佛性。信釋迦之誠語,悟法藏之願輪,始知若律、若教、若禅,無不從淨土法門流出,無不還歸淨土法門。”學佛者應知所歸趣矣。
13、人生數十年光陰,彈指而過,其間不外悲歡離合、窮通得失、生老病死十二字。這一切又莫非是因緣所生,緣生緣滅,如幻如化。雖是幻化,執著則苦樂宛然,放下便解脫自在。故佛法之要,在乎去粘破執,粘著顛倒,心被境轉,不但痛苦熾然,而且生死流轉,百劫千生,不得解脫!因此解粘去縛,心無染著,乃至妄想、執著逐步脫落,實是學佛的重要關鍵。
14、釋迦世尊在菩提樹下敷座而坐,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悟世間一切諸法,無不是種種條件和合的緣起現象,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正因爲是因緣和合,故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當體即空;雖是性空,但幻象宛然,客觀地存在,名之爲假;即空即假,非空非假,不執兩邊,就名爲中道。從而使我們知道:一真則一切皆真,一假則一切皆假,一中則一切皆中。兩邊既去,中道也不立,這是什麼?“蕩蕩乎民莫能名焉!”
15、孔子是世間的聖人,曾一言而爲天下法。二千年後的今天,孔子的言教,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輝。“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溫故而知新”等等,都體現了他老人家勤于修治和溫柔敦厚的崇高品德與風貌。“過則勿憚改”“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都是言簡意深,是敦品勵行的圭臬。至于佛陀更是大無不包,小無不舉,對宇宙人生的真谛、立身處世的准則,無不詳細開示。特別說明空間無量無邊,十方皆有佛土,“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 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這是無量佛土中的一土;也說明時間無始無終,衆生無始以來,隨業流轉。《法華經》說:“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深著于五欲,如犛牛愛尾”。有些知識分子往往自以爲博極群書,但不免鼠目寸光,信理而不信事,認爲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可以理解,至于佛教所說“極樂世界”“六道輪回”“因果法則”等,實難以想象。但應知佛法是整個的理事不二,性相一如,有戒定慧乃至真如實相的真理,就有無量佛土、極樂世界以及六道輪回等等的事相。問題在于本人對寂光真境這一客觀真理沒有體會、或知之甚少,譬如有人雖遇寶所,卻過門不入,以致終身成爲門外漢,豈不可惜!
16、人人有生老病死,但不是人人都有警覺,都有體會。若能以菩提心、慈善心、慚愧心、忏悔心精進念佛,一定能度過難關。
17、佛教提倡戒殺放生,是情理至當的。爲了個人的貪味,殺它割它,弱肉強食,豈能心安!象蟹是全身捆縛,漸漸蒸死;青蛙殺頭以後猶二手向上,抱住頭部。我在重慶親見豬在拉出被殺時,顯發出仇恨、恐怖、怨毒的目光,使人不忍卒看。我們偶有些微瘡傷,已覺痛苦不堪,何況抽筋剝皮,全身受戮。宋陸放翁詩雲:“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冤難伸,設身處地扪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宋黃庭堅詩雲:“我肉衆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苦惱從他受,肥甘爲我須。莫教評曲直,自揣應何如?”《大涅槃經》更教導我們:“夫食肉者斷大悲種。”奉勸世人戒殺放生,茹素念佛,必能吉祥圓滿。
18、因果學說是佛教重要理論之一。“因”即原因,“果”即結果,有原因,有結果,世出世間決不會有無因之果,也不會有無果之因,一舉一動,一言一語,無不含有因果的道理。如你惡言傷人,人家就以惡言相報,你處處助人爲樂,人家亦必然誠心相報,以前孟子說:“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都是因果律的生動反映。“五戒”即去惡,“十善”是行善,佛教提倡“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之外,更要求“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在行善去惡基礎上,更提高一步。什麼是“自淨其意”呢?行五戒、十善而不住于相,布施不住于布施,說法也不住于說法,所謂“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一切無所住,而又不斷滅,這是什麼心,勉強稱之爲 “清淨心”。所以如是因,得如是果,以叁業清淨之因,自然得“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之果。
19、大乘佛教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等道德標准和修持內容,反映了立足人間、無私供獻和奮發向上精神,能推動心靈氣質的不斷升華,對形成歡樂、和諧的人際關系,進入互助、團結的幸福境地,十分有利。目前躬逢盛世,且科學猛進,日新月異,但對精神文明卻有待進一步建設。《大乘無量壽經》說:“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特別指出:“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使人讀後如…
《涵芬集 第二部分 淨土文集 十叁、學佛隨筆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