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涵芬集 第二部分 淨土文集 十叁、學佛隨筆選▪P3

  ..續本文上一頁以稱之爲教內的別傳。

  34、佛法的要領是般若,般若法門是根本法門,淨土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攝,是條捷徑,要想即生了脫生死,成辦大事,非此法難以滿願。所以修任何法門,都宜以淨土法門爲指歸。“以般若爲先導,以淨土爲歸宿,”實是修行證果的圭臬。

  35、念佛法門通過念念相續,由生滅漸入不生滅。進入念而無念境界後,繼續念佛,即是由體起用,放無量光明,得感應道交,即可消災免難,又能成就功德,迳生極樂,菩提心中接佛光,真實不可思議!

  36、《華嚴經》說:“奇哉奇哉!此諸衆生雲何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于自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這裏說明兩點:一、衆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非從修得;二、學佛目的,只是離妄化執,主攻方向十分明確。

  37、一切佛法都是息妄化執的手段和工具,都是善巧方便,對症下藥,或念佛念咒,或參禅明心,或禮拜供養,或回光返照,直至心空執化,光明自在。可是修心不難,難在妄想難息,欲息妄想,難在一門深入。然也有專一深入而得定開慧者,也有以種種法對治才能安于一處,不妄想馳逐者,根性不同,應機施教,實無定法可說。佛世有人拉風箱爲業,佛的弟子教修不淨觀,另一人以看守墳墓爲業,佛的弟子教修數息觀,都不得力,想還俗不修。佛知道後教以交換修法,都證阿羅漢果。所以當機爲貴,實不能“膠柱鼓瑟”。

  38、一切佛法是善巧方便,濟度衆生,黃葉止啼,用于一時,“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若固執所修法門,排斥別的法門,形成門戶之見,自是非他,爭論勝劣,不但愚不可及,亦是不明根本所造成的。

  39、一般來說,修法主要靠一門深入,如見異思遷,今天念念佛,明天參參禅,凝聚力量不足,習染實難降伏。若能二六時中,依法修持,凜然覺照,朝于斯,夕于斯,自然根塵脫落,從有相入無相,從生滅入不生滅,徹證自心的本來面目。

  40、學佛唯證相應。通過依法實踐,逐步做到自我認識,自我體會,自我默契。所謂默契即是明悟不生不滅、無實無虛的本來面目。但必要時時回光返照,由生而熟,漸至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我空)、無法相(法空)、亦無非法相(空空);慧徹叁空,妄心脫落,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41、淨土持名修法,下手簡易,人人能行,但往往由于太簡易,反而使學人不老實。如能真信切願,死心塌地,畢命爲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江味農居士說:起念就是妄,因爲真如之性,本來是清淨無念的,但因凡夫染念不停,才借念佛的淨念來對治。念佛的念雖不是真如本體,卻是真如的妙用,以念佛的清淨念,念本具的清淨心,如能念念相續,便能證入無念,所以說念佛是勝方便。可謂苦口婆心,徹底呈露。

  42、佛法叁藏十二部汪洋浩瀚,八萬四千法門看似繁複,實很簡單,因學佛目的在除妄想、執著,若能一門深入,奮發圖強,在刀口上用力,轉識成智,功德便易圓滿,佛法實無多子。

  43、一切佛法無不以戒定慧爲要領。經雲: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戒是基礎,定是依止,慧是先導。是故種種法門,莫不依止于定,所謂坐脫立亡,全憑定力。定又生慧,六度萬行,都以智慧爲先導,若非般若慧照,五度不免世間行業,不能成就出世事業。如能定慧攝心,則戒亦在其中了,故有“定共戒”、“道共戒”。有人說佛法是迷信,不是智信,豈非信口雌黃!

  44、所謂妄想脫落,亦並非一蹴而就,其中亦有粗細深淺的分別,粗分妄想脫落,終日之間心無牽挂,念起能覺,不取不舍,但實際上細分妄想仍在,于動靜寤寐未能一如,必夙夜之間,凜然常覺,越遇刺激事、觸心事,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境界現象時,越能考驗自己的定慧力。如能懸崖勒馬,心不旁骛,逐步由長時轉短時,由濃厚轉平淡,由粗重轉輕微,由勉強轉自然,由著意轉不覺,過去所堅固執著的根逐漸拔松,法爾進入廣大圓明自在境界。

  45、黃念祖居士是現代大德,密淨圓融,宗說兼通。他說“現在有人重視淨土,談一點禅都不許,談禅就是背叛淨土宗,這也未免過火了!”這話值得深思。“法門無量誓願學”,只要正知正見,主助分明,淨化人心,哪有不可以的?

  46、打座數百座至一千座,自覺原地踏步,並不得力,則可改弦易轍,以免耽誤時間。如修淨土法門,即是簡要、微妙的法門。修時宜攝心專注而念,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容易獲得念佛叁昧;如能信願真切,手結法界定印,心念、唇動、耳聞叁結合,更易于得定開慧。念佛雖較簡單,但不注意方法,每日朝暮功課,只是任務觀點,是很難進入一心不亂境界的。

  47、雖寂然不動,但觀照分明,雖照樣生活,照樣學習、工作,照樣助人、利人,但了無一法當情,于事不粘,是真實受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真有畫龍點睛之妙,六祖聞後,從此悟去。

  48、修心大都從事上下手,固是必要,但容易在事上起執著,貪取功德,以虛相代實相。經過一段時間,漸知事由理成,全事即理,布施、供養、禮拜、回向、一切事相,不離自性,理事圓融不二。功夫到家,則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皆是佛法,事事無礙,既不廢事,亦不執理,清淨無爲,寂然不動,而圓明普照,不斷不常,以如如智,照如如理。雖然如此,仍屬有功用道。《圓覺經》說:“有覺有照,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可謂“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了。我們修心,必須于言語道斷,心行滅處努力,從這裏討個消息,才有入門之處,這個境界是證悟,不是解悟。

  49、“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心理上不受外界影響,在境界上作得主,具體人事、生産、工作、學習、生活、一一照做,但不粘不著,如空中鳥迹,水上刀痕。

  50、有些同修感到所修之法,十分枯燥乏味。不管他有味無味,我只是心念耳聞,有事可做,埋頭前闖,行之不息,一旦心意空寂,妄想脫落,不知不覺到達彼岸矣,無始來的浮滑習氣,至此改造,妄想息處,正智現前。

  51、佛法的主要在“心”,行法的主要在“觀”,如能照見五蘊皆空,自能度一切苦厄。具體說來,不論何法,修持到由定發慧時,便能了了靈知,而如如不動;雖然不動,而不落斷滅,寂照同時,止觀雙運,逐步打掃無始業習。按“別教”來說,須破十二品無明;圓教來說,則須破四十二品無明,才能入妙覺位。雖然,般若是圓頓教,圓伏圓斷一切煩惱。但破無明、見法性是法身大士境界,無始垢染,非一時可了。如業習息不下去,則念佛號化而空之,以佛號的不思議妙有,轉化業習,日久功深,功夫紮實,依靠自他二力,自然能化惑業于無形,迳生極樂四土。念佛之法,非常簡要,非常實用。

  52、一切佛法無非善巧方便,令人息妄想、去執著、病愈藥廢,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經雲:“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即是有,“非法”即是空,空、有兩邊不著,又不斷滅,這是什麼?可以大悟了。

  53、靈知了了。有人說靈知是意識,是常見外道。其實靈知與意識,有明顯的界限。彌勒菩薩說:“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那麼“分別”的含義是什麼呢?就是思量識別、粘著不舍。所以簡要說來,粘與不粘,是“分別”與否的標志,亦可說是靈知與意識的分界處。又根塵脫落,靈光獨燿,真空妙有,圓融無礙,不能只說一邊,否則便是斷章取義,不免成爲斷見和常見了。

  54、有功之用,即是從第六意識下手,也即從生滅心下手修持,都是有爲法。無功用道是八地菩薩以上境界,此時人法兩空(我執與法執都空),叁惑齊破(見思、塵沙、無明),不加功用,自然進道,直至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而成妙覺。

  55、《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實爲淨宗的要領。所謂淨念,起初是以一句聖號爲淨念,久久用功,佛號與雜念一並脫落,入于念而無念的淨念相繼境界。淨念才是正念,淨念才是無念,能觀無念者即是趨向佛智了。

  

《涵芬集 第二部分 淨土文集 十叁、學佛隨筆選》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