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三、学佛随笔选▪P3

  ..续本文上一页以称之为教内的别传。

  34、佛法的要领是般若,般若法门是根本法门,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摄,是条捷径,要想即生了脱生死,成办大事,非此法难以满愿。所以修任何法门,都宜以净土法门为指归。“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实是修行证果的圭臬。

  35、念佛法门通过念念相续,由生灭渐入不生灭。进入念而无念境界后,继续念佛,即是由体起用,放无量光明,得感应道交,即可消灾免难,又能成就功德,迳生极乐,菩提心中接佛光,真实不可思议!

  36、《华严经》说:“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着,于自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这里说明两点:一、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非从修得;二、学佛目的,只是离妄化执,主攻方向十分明确。

  37、一切佛法都是息妄化执的手段和工具,都是善巧方便,对症下药,或念佛念咒,或参禅明心,或礼拜供养,或回光返照,直至心空执化,光明自在。可是修心不难,难在妄想难息,欲息妄想,难在一门深入。然也有专一深入而得定开慧者,也有以种种法对治才能安于一处,不妄想驰逐者,根性不同,应机施教,实无定法可说。佛世有人拉风箱为业,佛的弟子教修不净观,另一人以看守坟墓为业,佛的弟子教修数息观,都不得力,想还俗不修。佛知道后教以交换修法,都证阿罗汉果。所以当机为贵,实不能“胶柱鼓瑟”。

  38、一切佛法是善巧方便,济度众生,黄叶止啼,用于一时,“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若固执所修法门,排斥别的法门,形成门户之见,自是非他,争论胜劣,不但愚不可及,亦是不明根本所造成的。

  39、一般来说,修法主要靠一门深入,如见异思迁,今天念念佛,明天参参禅,凝聚力量不足,习染实难降伏。若能二六时中,依法修持,凛然觉照,朝于斯,夕于斯,自然根尘脱落,从有相入无相,从生灭入不生灭,彻证自心的本来面目。

  40、学佛唯证相应。通过依法实践,逐步做到自我认识,自我体会,自我默契。所谓默契即是明悟不生不灭、无实无虚的本来面目。但必要时时回光返照,由生而熟,渐至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空)、无法相(法空)、亦无非法相(空空);慧彻三空,妄心脱落,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1、净土持名修法,下手简易,人人能行,但往往由于太简易,反而使学人不老实。如能真信切愿,死心塌地,毕命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江味农居士说:起念就是妄,因为真如之性,本来是清净无念的,但因凡夫染念不停,才借念佛的净念来对治。念佛的念虽不是真如本体,却是真如的妙用,以念佛的清净念,念本具的清净心,如能念念相续,便能证入无念,所以说念佛是胜方便。可谓苦口婆心,彻底呈露。

  42、佛法三藏十二部汪洋浩瀚,八万四千法门看似繁复,实很简单,因学佛目的在除妄想、执着,若能一门深入,奋发图强,在刀口上用力,转识成智,功德便易圆满,佛法实无多子。

  43、一切佛法无不以戒定慧为要领。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戒是基础,定是依止,慧是先导。是故种种法门,莫不依止于定,所谓坐脱立亡,全凭定力。定又生慧,六度万行,都以智慧为先导,若非般若慧照,五度不免世间行业,不能成就出世事业。如能定慧摄心,则戒亦在其中了,故有“定共戒”、“道共戒”。有人说佛法是迷信,不是智信,岂非信口雌黄!

  44、所谓妄想脱落,亦并非一蹴而就,其中亦有粗细深浅的分别,粗分妄想脱落,终日之间心无牵挂,念起能觉,不取不舍,但实际上细分妄想仍在,于动静寤寐未能一如,必夙夜之间,凛然常觉,越遇刺激事、触心事,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境界现象时,越能考验自己的定慧力。如能悬崖勒马,心不旁骛,逐步由长时转短时,由浓厚转平淡,由粗重转轻微,由勉强转自然,由着意转不觉,过去所坚固执着的根逐渐拔松,法尔进入广大圆明自在境界。

  45、黄念祖居士是现代大德,密净圆融,宗说兼通。他说“现在有人重视净土,谈一点禅都不许,谈禅就是背叛净土宗,这也未免过火了!”这话值得深思。“法门无量誓愿学”,只要正知正见,主助分明,净化人心,哪有不可以的?

  46、打座数百座至一千座,自觉原地踏步,并不得力,则可改弦易辙,以免耽误时间。如修净土法门,即是简要、微妙的法门。修时宜摄心专注而念,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容易获得念佛三昧;如能信愿真切,手结法界定印,心念、唇动、耳闻三结合,更易于得定开慧。念佛虽较简单,但不注意方法,每日朝暮功课,只是任务观点,是很难进入一心不乱境界的。

  47、虽寂然不动,但观照分明,虽照样生活,照样学习、工作,照样助人、利人,但了无一法当情,于事不粘,是真实受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真有画龙点睛之妙,六祖闻后,从此悟去。

  48、修心大都从事上下手,固是必要,但容易在事上起执着,贪取功德,以虚相代实相。经过一段时间,渐知事由理成,全事即理,布施、供养、礼拜、回向、一切事相,不离自性,理事圆融不二。功夫到家,则一切法不离自性,一切法皆是佛法,事事无碍,既不废事,亦不执理,清净无为,寂然不动,而圆明普照,不断不常,以如如智,照如如理。虽然如此,仍属有功用道。《圆觉经》说:“有觉有照,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可谓“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了。我们修心,必须于言语道断,心行灭处努力,从这里讨个消息,才有入门之处,这个境界是证悟,不是解悟。

  49、“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心理上不受外界影响,在境界上作得主,具体人事、生产、工作、学习、生活、一一照做,但不粘不着,如空中鸟迹,水上刀痕。

  50、有些同修感到所修之法,十分枯燥乏味。不管他有味无味,我只是心念耳闻,有事可做,埋头前闯,行之不息,一旦心意空寂,妄想脱落,不知不觉到达彼岸矣,无始来的浮滑习气,至此改造,妄想息处,正智现前。

  51、佛法的主要在“心”,行法的主要在“观”,如能照见五蕴皆空,自能度一切苦厄。具体说来,不论何法,修持到由定发慧时,便能了了灵知,而如如不动;虽然不动,而不落断灭,寂照同时,止观双运,逐步打扫无始业习。按“别教”来说,须破十二品无明;圆教来说,则须破四十二品无明,才能入妙觉位。虽然,般若是圆顿教,圆伏圆断一切烦恼。但破无明、见法性是法身大士境界,无始垢染,非一时可了。如业习息不下去,则念佛号化而空之,以佛号的不思议妙有,转化业习,日久功深,功夫扎实,依靠自他二力,自然能化惑业于无形,迳生极乐四土。念佛之法,非常简要,非常实用。

  52、一切佛法无非善巧方便,令人息妄想、去执着、病愈药废,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即是有,“非法”即是空,空、有两边不著,又不断灭,这是什么?可以大悟了。

  53、灵知了了。有人说灵知是意识,是常见外道。其实灵知与意识,有明显的界限。弥勒菩萨说:“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那么“分别”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思量识别、粘着不舍。所以简要说来,粘与不粘,是“分别”与否的标志,亦可说是灵知与意识的分界处。又根尘脱落,灵光独燿,真空妙有,圆融无碍,不能只说一边,否则便是断章取义,不免成为断见和常见了。

  54、有功之用,即是从第六意识下手,也即从生灭心下手修持,都是有为法。无功用道是八地菩萨以上境界,此时人法两空(我执与法执都空),三惑齐破(见思、尘沙、无明),不加功用,自然进道,直至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而成妙觉。

  55、《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实为净宗的要领。所谓净念,起初是以一句圣号为净念,久久用功,佛号与杂念一并脱落,入于念而无念的净念相继境界。净念才是正念,净念才是无念,能观无念者即是趋向佛智了。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三、学佛随笔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