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三、学佛随笔选▪P2

  ..续本文上一页梦初醒!

  20、小乘佛教以“无常、无我和涅槃寂静”三法印印证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所谓“无常”,即世间决没有恒常不变的事物,大如宏观世界的天体、星云,小至微观世界的原子、中子,无不都在刹那生灭、运动变化中。故《无常经》说:“大地与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法,不被无常吞!”世界有成住坏空,生物有生老病死,思想也有生住异灭,一切事物无不在缘起性空、生灭代谢中。至于所谓“我”也并没有实我可得,五蕴和合,幻化性空。穷通得失、疾病死亡,自己不能作主,听凭因缘的摆布,我又安在!特别是一般人即使明确生灭变化,但不知有不生不灭、圆明觉照的自性本体,往往由这一子之错,弄得全局皆错。大乘佛教更综合延伸而为一实相印,以实相印证诸法,泯众生知见,入佛知见,非思量所能及,非言辞所可测,不属迷悟,体绝凡圣。《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都由迷悟的因缘,成凡圣的差别;迷了则六道流转,生死浩浩。悟了则背尘合觉,成佛作祖,这不是所谓“大事因缘”吗?

  21、一部《金刚经》文字不多,而妙义无尽!可谓开智慧眼,入无相门,它的玄旨似可以“不粘不断”四字概括之。度生无度就是不粘,离相布施就是不粘;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不粘。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就是不粘于“我”。无法相,就是不粘于“法”;亦无非法相,就是不粘于“空”。最后如《金刚经》所说:“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外,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得果而无所得;不应住著于六尘;“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乃至微尘非微尘、世界非世界、三十二相非三十二相,离相寂灭,皆是不粘的妙旨。虽然不粘,却非断灭,如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应生无所住心”,“此法无实无虚”,“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此“不粘不断”四字,实际上即是真空妙有,空有圆融,体用不二,无相无不相的真如实相啊!

  22、《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空是说因缘和合,其性本空,五蕴即是“性空”,这是一种说法。进一步修证,便了知五蕴诸法,全是真空,性相一如,理事不二,五蕴即是“空性”。所以《楞严经》说: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譬如一金能成众器,众器皆是一金;金是指妙性不变之体,器是指妙性随缘之用。所以若遍计妄执,就不知相原是妄;若转识成智,则悟全相即性。随缘起用,一切法皆是佛法。六祖所谓:“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

  23、一切法门--禅、净、律、密、教,都是佛陀悲心的流露,但有许多人怀有门户之见,怀疑密宗,认为希奇古怪,连弘一大师亦是先疑而后忏悔,何况一般人!实际上密坛布置和修法仪规,都是自性的表现,“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正说明相即是性,事即是理。《大乘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可见诽谤正法的罪很重,不能往生佛国。菩萨戒中“自赞毁他”,尚列入重戒,何况毁谤正法呢?

  24、天台宗讲“六即佛”,就是“六”而常“即”,不生退屈;“即”而常“六”,不生我慢。所谓“六即”:人人理体,都有佛性,是“理即”;宗下的明心见性,教下的大开圆解,是“名字即”;悟后起修是“观行即”;修至断见思惑,是“相似即”;破无明、见法性,是“分证即”;自利利他,福智圆满,是“究竟即”。“六”,所以层次分明,“即”,所以圆融无碍。宗下多讲见性成佛,初后不二;教下多讲三大阿僧祗劫成佛,次第历然。若知“六即”的意义,便无偏执。

  25、世间一切事事物物,无一不是种种条件的结合;因缘和合,似有假相,因缘散离,便不可得。所以《中论》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但是这个空,亦不可能执着,若见有个空,岂不又成妄有。所以《中论》又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那么归于空无、断灭吗?则又不会佛旨。《中论》又说:“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

  26、观世音菩萨悲愿广大,慈悯深切,一切众生,消灾免难,感应屡屡,功德智慧,非凡情所测。从前印光老法师曾劝全球人多念菩萨圣号。《法华经普门品》说:“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大慈大悲,同深悲仰!

  27、我们学佛的人重在断烦恼、了生死、度众生、成佛道。而生死一关,更为重要。从根本上说来,若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则生灭去来,本非实有,生死涅槃,犹如昨梦。但多生妄习,非能消于一时。自力不足,则兼仗他力,或每天念佛、持往生咒,发愿生西;或每日念慈氏咒,求生兜率内院。求生净土的人,在临命终时,如能心不颠倒,正念分明,即可如愿往生,因为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正如《净土生无生论》所说:“若人临终时,能不失正念,或见光见华,已受宝池生。”

  28、人生在世,多数只是谋求生活,养家育子,图取名利,沉湎六欲,所谓日图三餐,夜谋一宿,匆匆一生不久老去,很少计及此身无常变幻,不可常保。应奋发有为,无愧此生。《维摩诘所说经》说:“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大心凡夫、志士仁人,当珍惜此难得的人身,宝贵此难闻的佛法,以无常观的世界观,实践菩萨行的人生观,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奉公守法,自利利人,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用六度四摄的航船,超度无尽无边的苦海,这样或许可以说是“无忝此生”了。

  29、袁了凡先生有训子四文,列有《谦德之效》。谦虚是人之美德,《尚书》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天下没有骄傲自满而能成就学问、修养的;也没有贡高我慢而能说已断见思烦恼的。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自赞毁他,高树慢幢,师心自是,不免为识者所笑。

  30、《楞严经》云:“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又《起信论》说:“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楞迦经》也说:“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等等,都说明妄想本空,虚幻不实,妄想息处,心无粘缚,则正智了了,得大法乐!反之,不明自心,认妄作真,执着不舍,放荡失主,成为世间第一等苦人。

  31、修行过程可概括为五个阶段,即学、悟、修、证、用。“学”是初步下手,寻修行门路,积累各种资粮;“悟”是经过实践,逐步使妄想由多到少,乃至根尘脱落,亲悟此一念不生、而灵知不昧的本心、自性;“修”,是悟后起修,在六尘境界上磨练,保任除习;“证”是亲证觉性,净极光通,彻证本地风光;“用”是由体起用,六度四摄,随缘利生,即色即空,了无挂碍。

  32、修心有二点值得注意:第一,上座修法,主要是修定,下座炼心主要是修慧,必须上下结合,动静不二,定慧交资,功德才易圆满。由于我们久远劫来,习气深厚,潜藏于八识田中,时时遇缘而起现行,非有坚强定力,每每不能自作主宰,遇境即粘,随业流转,故必须上座修定以得体,下座修慧以启用,经常在财、色、名、食、睡五欲,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贪、瞋、痴三毒,种种境界上打磨锻炼,常常与自己习气奋斗,越不易化除的越要化除,以慧照力,知诸法因缘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在一切有碍中忍得过,譬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情为我爱,便转而疏之,见为我执,便解而空之;又如为善而去恶固是好事,但若执着于善而保留不放,执见难忘,不在开悟之列。第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波旬天魔,外道邪师,误导行人,往往一言之差,丧失慧命,乃至《楞严经》所说五十种阴魔、种种五阴烦恼,无不是魔。当功夫得力时,第八识中各种烦恼种子,都会翻腾而出,有时欲念横发,有时心生苦闷,有时无事而生烦恼,功夫越深,习气往往翻出越多。根据憨山大师的指示,这时要用大精进力、大勇猛力,大忍耐力。切不可被它调弄,切不可当作实事,切不可被它笼罩,如横空宝剑,魔佛皆挥。魔有外魔有内魔,外魔易退,内魔难降,因此在习气翻腾时,务必不取不舍,一味不理。《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常念经语,内外诸魔,一齐退却。若不能度过难关,则可念佛、念咒,由佛力加持,正念昭彰,便可化险为夷,太平无事。吾师王骧陆公有偈说:“欲修最上乘,尘劳为资粮,冤家一齐到,庄严此道场。”

  33、《华严经》说:“不了于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可见明心见性,彻悟本来,实为修心之关键,佛法之要领。但净土法门却是一种特别法门,三根普被,上根人即念返观,专注一境,从事持达理持,由染心转净心,破无明,见法性,以理一心不乱为旨归。所谓理一心不乱,实即明悟心性后的一心境界,空有双融,能所两忘,能往生极乐的实报庄严土。中根人一句洪名不离心口,前句后句相续不断,在一切顺逆境界上锻炼打磨,见思烦恼逐步由伏而断,证入事一心不乱,能往生极乐的方便有余土。下根人,虽不能念佛断惑,也可仗真信切愿的力量,心心相续,甚至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便能伏住惑业,顿出生死。可见净土持名法门断惑、伏惑都能往生极乐,了脱生死。所…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三、学佛随笔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