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佛大圆满
1、净宗讲话
又名:浅谈持名念佛法门
(1990年6月)
一、念佛往生是怎么一回事
二、持名法门的三大特点
(一)下手简单,不碍众务
(二)可浅可深,三根普利
(三)即生成办,圆证不退
三、持名法门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一)积储三种资粮
(二)具足正助二行
(三)依靠自他二力
(四)达到一心不乱
四、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一)带业往生,还是消业往生
(二)怎样理解“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三)为什么说“禅净不二”
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它的教义是以念佛往生净土为目的,所以称为净土宗。净土宗的主要依据是三经一论--《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大乘无量寿经》和《往生论》;此外,千经万论也都处处提示。在佛所说的无量法门中,念佛是最方便的一种,其中持名念佛,是一种特别法门,称为易行道。所以历来禅、教、律、密各宗大德,发愿回向,求生极乐,以迅速圆满功行的很多。现在我们就教言教,站在净土宗的立场,按照净土宗的教义、观点和方法来浅谈持名念佛法门,对广大净宗学人来说,是有普遍实践意义的。
一、念佛往生是怎么一回事
学佛的目的,可概括为四句话:断烦恼,了生死,度众生,成佛道。释迎牟尼佛为了救度在生死大海中挣扎着的一切苦难众生,针对惑业的轻重,根机的利钝,敷演无量法门,或顿或渐,或权或实,各随所宣,依法修持,出生死大海,登菩提觉岸。在无量法门中,禅净二门,最有代表性,可以普摄一切法门,因为禅宗主张离心、意、识,直指本性,灵光透露,当下悟入;净宗也正是彻证自心清净之土,心土不二。下手方法,虽各有不同,但都很简要,都是法门中的瑰宝。但禅宗全靠自力,要人在“不思议处”拈取,一旦触及,体认不误,便可开正法眼,得大受用。正象永嘉大师《证道歌》说:“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然而谈何容易!从前有一位姓张的居士作了一首偈:“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遍参无一事,始知虚费草鞋钱。”意思是说:赵州从谂禅师为了心头尚未悄然,八十岁还去行脚参访,但遍参归来后,却又了无所得,徒然化费了草鞋钱!可见宗下意在言外,每使人无从下手,更谈不上解粘去缚。即使伏惑发悟,破参见性,而习气仍在,离了生死尚远,总之仗自力比较困难。所以永明寿禅师语重心长地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它去。”
净土宗就不同了,除自力外,兼仗他力。《大乘无量寿经》上,载有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个大愿。其中第十八愿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就是仗佛慈力,伏惑往生。我们无量劫来起惑造业,还没有解脱,但只要从今以后不造现(新)业,(现业刹那便成过去,故实质上,现业与夙业不二。且业由心造,上根人悟三心不可得,业从何起?虽然如此,仍须顶礼十方诸佛,忏悔余习。中下根人,心地未明,更须“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正如服药必须忘食,否则难以愈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就可往生极乐净土。《佛说阿弥陀经》上,开宗明义地指出:“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二个“有”字份量很重。佛是戒妄语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金刚经》)这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象我国古代玄学家庄子,常喜以空阔的言词,来论证他的学说:说什么“有个名叫混沌的人,生下来就没有七窍,有人很怜悯他,替他凿了七窍,结果虽然有了七窍,但混沌却死了。”意思是说:天地未分以前,人是无知无识的,等到知识多了,有了七窍,就促使人们早亡。这是一种寓言,实际上没有这回事。
但是佛教所说十方有无量世界,其中有西方极乐净土,这不但不信佛教的人不会相信,在已信仰佛教教理的知识分子中,也往往表示怀疑。他们的目光始终没有超出所居的地球。他们不知道宇宙在时间上的无限性和空间上的无边性。七十年代以前,人们认识宇宙的边缘还只有100亿光年。1972年发现了距离地球160亿光年的类星体,那时又有人认为160亿光年将意味着宇宙的边缘。但近年来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天文学家又发现了一颗200亿光年远的类星体,代号为PKS2000-330。天文学家预料,新的发现又将引起科学家们关于宇宙范围的新的争论。实际上,时间是无始无终的;空间是无量无边的。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为佛学作了注脚。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要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根据《华严经》所说:华藏世界海的每一世界种高二十层,每层中有无量诸佛国土,婆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同在刹种第十三层。如果我们只相信佛说的义理,而不相信佛说的事相,这就叫“执理废事”,既废了事,那末理也不圆。因为事与理是对立的统一,从来是不二的。又要知十万亿佛土,并不在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所以古德说:“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因为心性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也不能以大小、内外、远近来衡量,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凡夫的分别情见。心性既没有界限,佛土也原无定向,佛说“从是西方”,是为我们指方立相,使能系心一处,易成念佛三昧。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说:“不颠倒处,全身生极乐莲台;颠倒才生,应念住娑婆国土,即心即土,即土即心,西方去此不远。”这是理事圆融的微妙开示。
释迦牟尼佛了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惑业深重,愚昧无知,无常执以为常,无我执以为我,苦恼执以为乐,不净执以为净,种种颠倒,根深蒂固,要大家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很不容易。所以从同体大悲心中,无问自说,开示这个持名念佛法门,善巧地将一颗清净佛珠安放在众生染着心中,念念消除烦恼习气,净化心地,往生净土。我们必须不辜负佛的悲心,实践、护持这一广大微妙法门。莲池大师说:“假使驰骋狂慧,耽着顽虚,于自本心,曾未开悟,而轻谈净土,蔑视往生,为害非细。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者也”。这段开示,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持名法门的三大特点
持名念佛既是一种特别法门,那么特别在什么地方呢?根据历来祖师大德的教导,大致有下列三个方面:
(一)下手简单,不碍众务
就是说,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人人会念,随时随地,提起便是。一念提起便一念是佛,念念提起便念念是佛,虽目的不在见性,见性也自在其中,真可谓“妙契实相,暗合道妙”啊!只要我们在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之间一句弥陀不离心口,至诚恳切,专精用功,便能逐步从有念入无念,即凡心为佛心。即使在人事纷繁,八面应酬的情况下,这一句佛号,仍不妨见缝插针,“竹密何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确是很好的描写。从前湖南衡州地方,流传一个故事:有一位姓王的打铁佬,大家叫他王打铁,一家四口,靠打铁度日。他为了生活,终日在炉旁忙个不休,觉得做人没有什么意思。有一天,有一位出家人,从他的门前经过,王打铁忙上去施礼,要求出家人慈悲,教他一个解决痛苦的方法。那位出家人见他十分诚恳,便到屋里坐下,对他说:“这很简单,你只要一心念阿弥陀佛就是了,你可随着打槌和拉风箱的动作,手里一槌、一拉、一推,口里跟着念起佛号。天天这样,痛苦自然可以解除。”王打铁听后十分高兴,觉得既不碍工作,又可使精神有所寄托。从此一面打铁,一面念佛,不但不感到打铁的辛苦,而且感到很快乐。因为他把全副精神集中在佛号上,整个希望也寄托在极乐世界上。这样念了三年佛,临终时预知时至。一天,他对妻子说“我今天要回家去了。”他妻子惊异地问道:“这里不是你的家吗?还要到什么地方去!”他说:“我的家在西方。”这才使他的妻子知道原来他要往生净土了。不一会,他又站在炉边煨铁,并高声念佛。当把铁煨红取出时,说了一首偈:“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举槌念佛一声,敲下时便去了。异香芬郁,面不改色,从此衡州念佛的风气很盛,可见净土法门,真是难信易行之法啊!
(二)可浅可深,三根普利:
这就是说,其它法门往往只适宜于惑业较轻、上根利智的人,对中下根性人不易相应。持名法门却是利钝普摄,三根齐收:
1.下根人往往表现为烦恼惑业重,分别执着深,甚至多造恶业,不知惭愧,以致众苦逼迫,无法摆脱。这种人如果改过为善,忏悔既往,勇猛回头,并以深切的信愿,执持佛名,从朝至暮,念念相继,久久纯熟;妄想便能逐步减少,执着便能逐步放松;虽没有完全断除见思烦恼(即贪、嗔、痴、慢、疑、恶见六种根本烦恼,或分而为十种惑),但由于依靠真信切愿和自他二力,命终就能带惑往生极乐的“凡圣同居土”。《观经》中说到即使是五逆十恶的人,临命终时,由于生大恐怖,听从善知识的教导,至心念佛十声,也能往生。正象有人被贼追赶,前无出路,后无退路,一心寻船渡江,这时只此一念,更无二念。这样便能伏住惑业,顿出生死。《大智度论》说:“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迫,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但这种不断惑业,而得往生,决不能侥幸而得,如没有平时笃实念佛功夫,决不可能有临终往生的效应;就是那些作恶多端,能临时十念往生的,也是夙因成熟,故能碰到善友安慰劝勉,便生信发愿,至心念佛,可见仍不…
《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四、念佛大圆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