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徐恒志上师“读书笔记”选录
弟子许洪亮 编录
徐恒志上师的“读书笔记”,是恩师生平的修学记录,摘录重要佛教文献,并把佛法修证的关键问题总结成图表文字说明,内容广涉禅、净、密、禅宗与大圆满、天台教观、巴利语佛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宗与教修证过程比较,乃至哲学、量子力学与人体科学、特异功能研究、尖端科学家对于遥控心力与灵魂的追寻等,故非常珍贵。由徐老爱子徐觉哉交给我,现择要录出供同仁参研。因图表制作不易,待日后发表。文中的下划线为徐恒志上师原稿上所划。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且笔记字迹较小,在整理编辑过程中错漏难免,望同仁多提宝贵意见。
一、量子力学与人体科学(略)
二、特异功能研究(略)
三、尖端科学家对于遥控心力与灵魂的追寻(略)
四、哲学:
哲学,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爱智慧”,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古今中外所有哲学派别,都是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分成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总是具有阶级性和党性的,各种哲学学说,都代表者一定阶级的利益,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是阶级斗争在哲学中的反映。(辞海749页)
(哲学是研究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心物二元对立的学说。佛学是有哲学成分,也有科学、宗教成分,不能以偏该全。从佛学本身讲,它是以一实相为印,非心非物的如实论、实相论和超一元论。)【徐恒志上师批语,编者注】
五、修证过程宗、教融贯试配表
【此表把宗门与教下修证过程融贯试配,编者注】(略)
六、《金刚经讲义》(江味农居士讲)译白(摘录)
须知,起念就是妄,念佛的念也是妄非真。为什么?因为真如之性,本来是无念的,但因凡夫染念不停,才借念佛的净念来对治。
因为念佛的念,虽然不是真如本体,却是趋向真如的妙用。为什么呢?因为真如是清净心,佛念是清净念,两者都是清净,才能达到相应之故。所以念佛之念,如能念念相续,是能达到无念的,故念佛是胜方便。
3—8的示无住以生信
9—16推阐无住以开解
7—12深观无住以进修
25—31究极无住以成证
七、明心见性、法眼净、无生法忍(略)
八、《楞伽经》三种意生身
诸佛菩萨及诸天从自意化生之身叫意生身。离心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得意生身。譬如意去,迅疾无碍,故名意生。是一种精微的精神作用,由定慧修成。三乘圣者皆可得此意生身,十地菩萨地地皆得,乃是济度众生如意受生而得之身。
1、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证空)
初地至五地菩萨所得,通达真俗二谛,定超于慧。自心寂然不动,了知一切境界唯是自性所现,不起实有自性执,不同于二乘昧著空三昧。
2、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证空假中道)
六地、七、八地菩萨,觉了诸法如幻,悉无所有,故能使身心转变,转粗为细,变染为净,得如幻三昧,来去自如,假缘示现,似有似无,这些都是菩萨,通达诸法自性,证即空即假之中道实相。
3、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证从体起用,二谛圆融)
九地至佛果,从体起用,现十法界身,自利利他俱胜。空幻同胜,二谛圆融无碍。
《楞严易读》:
意生身:随意所想,身即能到(出神),乃第八识所变现,初十信位即能获得,为如来十身相好之一。
为初地以上菩萨为度众生而如意受生之身,譬如意去迅疾无碍,故名意生。
【徐恒志上师将印顺法师、太虚大师和自己对大乘佛法的唯心、法相唯识、空慧之学和自己的观点,用图表示,略。编者注】
《楞伽经》详明唯识而贯通真常唯心。
九、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
1、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
(共13句文)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最初在闻声中,即返观闻性,入闻性之流,而亡所闻声尘。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所闻之声即因入流而寂,动相灭,则静相显,继续加功观照,则静相亦灭,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矣。(永嘉禅师说:“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
如是渐增,闻(根)所闻(尘)尽。【解动静二结(尘),解根结(根)。】
境寂观深,能同耳“根”,所闻声“尘”都尽,内外二相都消,根尘脱落。
尽闻不住,觉(智)所觉(境)空。【解觉结】
根尘即脱,能觉之智与所觉之境都空,即境智两亡。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解空结】
空去能觉所觉后,再入流照性,达到“极圆”,则人空、法空。惟存“灭结”。
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解灭结(即涅槃境)】
再深观,灭相廻脱,顿证寂灭矣。
共解六结:动、静、根、觉、空、灭。
解根尘——闻所闻尽——廻脱根尘。
(解)智境——空所空觉——境智双亡。
(解)人法——空所空灭——人法两空。
五法表解【略,编者】
2、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第二篇】【解六结】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解动静结】
闻声中,入闻性之流,亡所闻声。返闻功深,动静之相两亡,动静不住。不住动,不住静。若住静相,仍是“出流”,而非入流。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解根】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解觉】
境寂观深,解同耳根,所闻声尘都尽,外相既消。内相也除,根尘脱落,能觉的智与所觉的境都空,不住尽闻之觉,根尘既脱,观智亦亡。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已,寂灭现前。
观智空去能觉所觉,再入流性,达到极圆,人空法空,但“灭”仍是结,再进步修持,灭相廻脱,顿证寂灭。
十、二禅(如来禅、祖师禅)
1、如来禅:是《楞伽经》所说四种禅之一,是如来所得之禅定—首楞严定。
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即心即佛,依此而修即最上乘禅,亦名真如三昧、一行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达摩门下辗转相传者,即此禅。是指籍教悟宗,渐渐修证来说:如理入、行入,四卷《楞伽》,仍有超教顿悟教义。
2、祖师禅:不立文字,祖祖相传。
以如来禅为教内未了之禅,以祖师禅为教外别传至极之禅。
仰山问香严:师弟近日见到处如何。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无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山曰:你只得如来禅,未得祖师禅。
香严后又得一偈:
我有一机,瞬目似伊。
若还不识,问取沙弥。
(指出真心人人本具,个个不无,本来现成,当下就是。)
十一、修证阶位表解(此标题编者加)(略)
十二、菩提心(凡夫往生后)观经九品“发心”情况(发胜义菩提心)表解(略)
十三、三关表解(略)
十四、十八界、十二处表解(略)
十五、《始终心要》表解(略)
十六、三界(俱舍论时间品)表解(略)
十七、三十七道品表解(略)
十八、十二因缘表解(略)
十九、二执表解(略)
二十、八识心王心所与诸门关系解释图(据八识规矩颂)表解(略)
二十一、五时八教判释表解(略)
二十二、《心经》七分
全经可分为七分,即谈七个方面:
第一、总持分,谈纲要;
第二、色空分,谈色空;
第三、本体分,谈本体;
第四、妙用分,谈妙用;
第五、果德分,谈效果;
第六、证知分;
第七、秘密分。
作此七分,层次清楚,提纲挈领,易于理解。
二十三、巴利语佛经《经集》摘录
郭 良 鋆译
《犀牛角经》
…
《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归 二十、徐恒志上师“读书笔记”选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