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圣人所满意,即是还未具足正确圆满的戒。同样的如果我们的行为不被社会上的君子所称颂,即证明我们还有野蛮行为,不值得结交。如果你不喜欢用圣人这个名词,也可用君子来代替,但他必须是一位真正的君子;当戒行被他们赞叹时,证明我们已拥有第一阶段的成就,已不必怀疑。我们有德在先,也就不会有漏洞让别人批评指责,“定”必定会萌芽滋长,这是不必质疑的。
● “定”─清净、寂静适合工作
第二阶段是讲述有能力控制心,能驾御心来实行责任,适合于工作,从而获得最高利益。如果用心听的话,各位将能轻易明白戒和定之相异处。有“戒”就能生活在良好的德行中,使生活没有瑕疵;而“定”则能慢慢地提升自己,在心理方面有着良好的德行。“戒”是在身口所表现的良好德行;而“定”为心的良好德行,,即拥有一颗不犯错、不烦恼、不散乱的心,也就自己有能力实行责任,做好工作。当人类能好好地训练、培育心,就会有“定”的成就。
其实,这也和世间的一般利益有所关联,各位同学也曾听说过,“定”必须存在任何环境里,如果我们不以“定”做事,必不能成功。因此他们就把“定”当做伟人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论任何伟人,无时无刻都表现出“定”这种德行;甚至小学生,没有“定”必然思考不出问题;其他如射击、运动等,全赖“定”来获取良好的成绩。这类“定”是随着自然法而形成的,还是停留在初级或浅弱的阶段里。佛教的定则是经过良好训练,发展出“深入的定”,与那随自然法而形成的定截然不同,它有特出的素质,能使心力增强,比任何都高超。因此,虽没谈到最终的道、果、涅槃,在工作责任上我们也必须依赖“定”的协助,甚至将来仔们成为一位法官、律师时,也要有可敬仰的德行,这就要靠定力,才能执行那廉洁的责任,使自己成为一位受人敬重的人。如果没有了定,虽没有存心作恶,所得的结果与存心作恶的人无异。因此希望各位能注意尽量随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发展,使“定”不断增长。
人们能进入这阶段,且获得利益,可说已进入大自然奥秘中。这个题目的定义是:懂得控制心,使心更有工作效能,即比一般人做得更好。一般人所拥有的“定”没什么特别,但如果以正确的方法来训练,尤其是依据佛教的原理来训练,就能超常人的水平,在佛经中称为“超越常人”,希望各位能理解并记住这个句子。戒,虽然有时有突出的表现,但是不能“超越常人”。而定,如果能进入禅定,即能“超越常人”,但却不允许比丘宣扬。若是宣说就可能失去比丘身份或被当为是一位犯戒的比丘。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它并不是一件平常的事,它比起常人更为高深,所以应该多忍耐,努力修习,直到具足相当程度的定,这样在执行责任时,必能获得超越常人的成绩,因为我们拥有更高超的工具。因此希望各位不要忽略,这是属于修行,而不是那迷信及已有千多年历史却赶不上潮流的事。事实上它是历久弥新,且时刻都被应用到的。尤其是这个不断在变动,有如被火燃烧着的世界,比起佛陀时代,更迫切地需要更多的“定”;因此希望各位不要以为修“定”是属寺庙和出家众的事。
● “定”与“慧”是相辅相成
接下来谈到定学和慧学之间的关系,当有了定之后,就能轻易看出万物的真相,佛陀的格言早已简短宣说过:“心定即能看出万物的真相。”但佛陀所说的“心定”的状态,同时也拥有准备实行责任的趋势。心有了这种定的状态之后,必能依随着真理洞悉万物。在这有一个小秘密,即是我们想要知道的任何事物或要解决的问题,会隐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而不被我们察觉,但它确实是存在的;一些重要、烦恼的问题,甚至是我们最想要追求、值得知道的知识,它一出现即产生忧扰,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清除并寻找答案的。这一切问题产生后,时时都埋藏在潜意识中,当我们决心要解决这些问题时,答案却不能浮现,因为条件不具足,尤其是定力不足时。如果有谁依据佛法修持那随时准备实行责任的定,到能专注时,埋藏在潜意识里的各种问题,答案自然会涌现出来。若还不能的话,我们还有另一种方法,就是在“定”时拿这些问题来思考,这种在定的状态中的观察思惟称为慧学,或者是正在促使其进入慧学的状态中。
一般行者的问题都是属于“苦是什么”?“苦因是什么”?“不苦是什么”?“灭苦的道路是什么”?这都是主要的问题,也是一般问题的原理。由“苦从那里来”这问题,将知道是来自执取;执取从那里?将会知道它是来自爱欲;在这定的状态下,问题将次第被解决。佛陀在五月月圆日证悟,也是依着次第洞悉十二因缘(心的缘起),即是觉悟“什么是什么”;后来佛陀将其精髓很详细地宣说出来。在良好的定境中,以专注的心来思考观察问题。
各位同学,我们可以打一个较易于了解这题目的比喻;心境在舒畅的情形下,我们可以运用它去思考或研究一些问题,它将会被轻易地观察出来,这就是定的成就,其实这并非难事,如丛林或海边,或其它宁静清凉没有外来因素干扰的地方,会让我们的心获得充分的舒展,而至舒畅安乐,这时过去在那喧哗、透不过气的地方所解决不来问题,我们将很轻易的把答案思考出来。在幽静清凉的地方,心处于随时准备和适合思考的情形下,正是“定”的状态;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用相同的方式思考道、果、涅槃的问题。但这些是较难明白和深奥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坚毅专注地依次第来训练这心,培养它成为一颗深厚、坚稳的定心。一旦心定了,即可思考问题,寻求答案,甚至有时我们尚未思考答案即自行涌现出来。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如睡前思考不出的问题,清晨起来尚未洗刷疑问即自行解决,这是由于身体有了足够的休息后,精神舒畅爽朗,成为心的良好支助,同时心没受到任何干扰,处于定中,因昨天不能解决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所表现出来的“定”和“慧”必定是时时互相关联的,“慧”不依靠着“定”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偶尔我们却发现不到智慧依存“定”而出现。例如清晨睡醒时,那舒畅爽朗的定心,会找出昨夜问题的答案。
在佛教原理方面则更加明确地指出“定”与“慧”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是有定才有智慧,有智慧才有定。佛陀也这样宣称:有智慧才有定,有定力之后才有慧。意思是要有慧的支助,才能得到那超常的定,最少也要有知识,能明了如何控制各式各样的心理状态,才能产生这样的定。你们将可以看到珍贵的佛法—八正道,它把“正见”安置在最前端,“正见即是依据真理去明了“什么是什么””,就如前面所说的,必须先有正见,因为我们若能明了判断是非好坏,才能朝着善的方向去做,并有正确的慧去执行所需做的。因此拥有无上智慧的人才有次第的定。当定不断地升华,慧力也越来越强,互相依存,互相支撑,当一方充实之后,将会协助另一方的增长,因此才能迅速平衡发展。
这里有一些应该注意的是:有些人以“慧”为前导,常常表现出慧的行止,很少甚至没有“定”的表现,我们称其为“慧行者”。这种人思考时,即无休止的投入,“定”只是隐藏在背后,随时出来协助“慧”。人类大多是属于这一类型,因为我们都是运用世间的慧来解决问题。另一种称为“定行者”,他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很谨慎,集中一切心力严密地审察后才动手,是冷静、稳重、时常保持定力、喜好修定的人,但这一类人在世上较为少见。还有第三类“定与慧平衡”的人,我认为这是最安全、最安逸的人,随时训练定心且常以智慧来思考应思惟的问题,久而久之就养成良好习惯,使“定”和“慧”融为一体,我相信欲成为司法人员的你们较适合成为这一类型的人。
● “慧”─“看清”真相、“厌倦离欲”、不再苦恼了
我已经述说过,也相信各位都已充分了解“定”和“慧”之间的相互关系;接下来所要指出的是:当拥有了慧之后,同时也必须有着“看清”(洞察)的状态,如果是在“明白”的状态,就必须要具备“看清”和佛陀那“厌倦离欲的感受”。而进一步从我们所迷爱的东西中退出来。但若由于染爱和迷惑的推动而再度去追求,那就不被认为是佛教的智慧。佛教的智慧应该是从那沉迷执取的事物中“退出”,完全断除再也不回头,这里的退出和断除是指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外在的行为。比如摔东西、破坏东西、躲入森林或自杀,这都是不可能发生的;心里的退出或断除是心对一切事物厌倦、离欲,不再成为它们的奴隶,内心得到自在,而不是自杀或走进森林成为隐士,甚至将一切燃为灰烬。他仍旧随着因缘做他应做的事,但内在的心必然和从前不一样,不再成为万物的奴隶,心已解脱 (VIMUTTI) 并获得自由了,这就是智慧的成果。巴利文称之为“摆脱万物”,尤其是指摆脱我们所喜爱的事物,不再成为其俘虏。在佛法来看,即使是不喜爱的事物,我们也要想尽办法拒绝它、远离它,并受到这种情绪所逼迫,一样会沦为其奴隶,因为我们已不能保持平静稳定的心,它也和我们所喜爱的事物一样,在不同的情形下控制着我们,使我们不自在。因此这里所谓的成为万物的奴隶,实在是包括喜爱和不喜爱的事物。
这一切都显示我们以慧力从奴隶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自由自在。佛陀不曾宣说以“戒和定”来净化我们,但却宣说要以“慧”来净化人类。当我们不能摆脱万物,心就不清净被污染了。只有以“智慧”,才能摆脱这世间或其他世间之万物的支配。“慧”的成果是清净光明寂静的,这已显现出智慧的功能了。
因此我们必须要全神贯注地观照着“慧”,以便能明了“慧”的存在以及其最圆满究竟的状态是怎样的。尤其是佛教的智慧,完全是为了从万物中拔除出来,特别是四执取。染执有如系缚…
《人类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