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類手冊▪P10

  ..續本文上一頁爲聖人所滿意,即是還未具足正確圓滿的戒。同樣的如果我們的行爲不被社會上的君子所稱頌,即證明我們還有野蠻行爲,不值得結交。如果你不喜歡用聖人這個名詞,也可用君子來代替,但他必須是一位真正的君子;當戒行被他們贊歎時,證明我們已擁有第一階段的成就,已不必懷疑。我們有德在先,也就不會有漏洞讓別人批評指責,“定”必定會萌芽滋長,這是不必質疑的。

  ● “定”─清淨、寂靜適合工作

  第二階段是講述有能力控製心,能駕禦心來實行責任,適合于工作,從而獲得最高利益。如果用心聽的話,各位將能輕易明白戒和定之相異處。有“戒”就能生活在良好的德行中,使生活沒有瑕疵;而“定”則能慢慢地提升自己,在心理方面有著良好的德行。“戒”是在身口所表現的良好德行;而“定”爲心的良好德行,,即擁有一顆不犯錯、不煩惱、不散亂的心,也就自己有能力實行責任,做好工作。當人類能好好地訓練、培育心,就會有“定”的成就。

  其實,這也和世間的一般利益有所關聯,各位同學也曾聽說過,“定”必須存在任何環境裏,如果我們不以“定”做事,必不能成功。因此他們就把“定”當做偉人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不論任何偉人,無時無刻都表現出“定”這種德行;甚至小學生,沒有“定”必然思考不出問題;其他如射擊、運動等,全賴“定”來獲取良好的成績。這類“定”是隨著自然法而形成的,還是停留在初級或淺弱的階段裏。佛教的定則是經過良好訓練,發展出“深入的定”,與那隨自然法而形成的定截然不同,它有特出的素質,能使心力增強,比任何都高超。因此,雖沒談到最終的道、果、涅槃,在工作責任上我們也必須依賴“定”的協助,甚至將來仔們成爲一位法官、律師時,也要有可敬仰的德行,這就要靠定力,才能執行那廉潔的責任,使自己成爲一位受人敬重的人。如果沒有了定,雖沒有存心作惡,所得的結果與存心作惡的人無異。因此希望各位能注意盡量隨自己的能力去學習發展,使“定”不斷增長。

  人們能進入這階段,且獲得利益,可說已進入大自然奧秘中。這個題目的定義是:懂得控製心,使心更有工作效能,即比一般人做得更好。一般人所擁有的“定”沒什麼特別,但如果以正確的方法來訓練,尤其是依據佛教的原理來訓練,就能超常人的水平,在佛經中稱爲“超越常人”,希望各位能理解並記住這個句子。戒,雖然有時有突出的表現,但是不能“超越常人”。而定,如果能進入禅定,即能“超越常人”,但卻不允許比丘宣揚。若是宣說就可能失去比丘身份或被當爲是一位犯戒的比丘。因此我們應該了解它並不是一件平常的事,它比起常人更爲高深,所以應該多忍耐,努力修習,直到具足相當程度的定,這樣在執行責任時,必能獲得超越常人的成績,因爲我們擁有更高超的工具。因此希望各位不要忽略,這是屬于修行,而不是那迷信及已有千多年曆史卻趕不上潮流的事。事實上它是曆久彌新,且時刻都被應用到的。尤其是這個不斷在變動,有如被火燃燒著的世界,比起佛陀時代,更迫切地需要更多的“定”;因此希望各位不要以爲修“定”是屬寺廟和出家衆的事。

  ● “定”與“慧”是相輔相成

  接下來談到定學和慧學之間的關系,當有了定之後,就能輕易看出萬物的真相,佛陀的格言早已簡短宣說過:“心定即能看出萬物的真相。”但佛陀所說的“心定”的狀態,同時也擁有准備實行責任的趨勢。心有了這種定的狀態之後,必能依隨著真理洞悉萬物。在這有一個小秘密,即是我們想要知道的任何事物或要解決的問題,會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裏,而不被我們察覺,但它確實是存在的;一些重要、煩惱的問題,甚至是我們最想要追求、值得知道的知識,它一出現即産生憂擾,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要清除並尋找答案的。這一切問題産生後,時時都埋藏在潛意識中,當我們決心要解決這些問題時,答案卻不能浮現,因爲條件不具足,尤其是定力不足時。如果有誰依據佛法修持那隨時准備實行責任的定,到能專注時,埋藏在潛意識裏的各種問題,答案自然會湧現出來。若還不能的話,我們還有另一種方法,就是在“定”時拿這些問題來思考,這種在定的狀態中的觀察思惟稱爲慧學,或者是正在促使其進入慧學的狀態中。

  一般行者的問題都是屬于“苦是什麼”?“苦因是什麼”?“不苦是什麼”?“滅苦的道路是什麼”?這都是主要的問題,也是一般問題的原理。由“苦從那裏來”這問題,將知道是來自執取;執取從那裏?將會知道它是來自愛欲;在這定的狀態下,問題將次第被解決。佛陀在五月月圓日證悟,也是依著次第洞悉十二因緣(心的緣起),即是覺悟“什麼是什麼”;後來佛陀將其精髓很詳細地宣說出來。在良好的定境中,以專注的心來思考觀察問題。

  各位同學,我們可以打一個較易于了解這題目的比喻;心境在舒暢的情形下,我們可以運用它去思考或研究一些問題,它將會被輕易地觀察出來,這就是定的成就,其實這並非難事,如叢林或海邊,或其它甯靜清涼沒有外來因素幹擾的地方,會讓我們的心獲得充分的舒展,而至舒暢安樂,這時過去在那喧嘩、透不過氣的地方所解決不來問題,我們將很輕易的把答案思考出來。在幽靜清涼的地方,心處于隨時准備和適合思考的情形下,正是“定”的狀態;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用相同的方式思考道、果、涅槃的問題。但這些是較難明白和深奧的問題,因此必須要堅毅專注地依次第來訓練這心,培養它成爲一顆深厚、堅穩的定心。一旦心定了,即可思考問題,尋求答案,甚至有時我們尚未思考答案即自行湧現出來。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如睡前思考不出的問題,清晨起來尚未洗刷疑問即自行解決,這是由于身體有了足夠的休息後,精神舒暢爽朗,成爲心的良好支助,同時心沒受到任何幹擾,處于定中,因昨天不能解決的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所表現出來的“定”和“慧”必定是時時互相關聯的,“慧”不依靠著“定”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偶爾我們卻發現不到智慧依存“定”而出現。例如清晨睡醒時,那舒暢爽朗的定心,會找出昨夜問題的答案。 

  在佛教原理方面則更加明確地指出“定”與“慧”之間的相互關系;即是有定才有智慧,有智慧才有定。佛陀也這樣宣稱:有智慧才有定,有定力之後才有慧。意思是要有慧的支助,才能得到那超常的定,最少也要有知識,能明了如何控製各式各樣的心理狀態,才能産生這樣的定。你們將可以看到珍貴的佛法—八正道,它把“正見”安置在最前端,“正見即是依據真理去明了“什麼是什麼””,就如前面所說的,必須先有正見,因爲我們若能明了判斷是非好壞,才能朝著善的方向去做,並有正確的慧去執行所需做的。因此擁有無上智慧的人才有次第的定。當定不斷地升華,慧力也越來越強,互相依存,互相支撐,當一方充實之後,將會協助另一方的增長,因此才能迅速平衡發展。

  這裏有一些應該注意的是:有些人以“慧”爲前導,常常表現出慧的行止,很少甚至沒有“定”的表現,我們稱其爲“慧行者”。這種人思考時,即無休止的投入,“定”只是隱藏在背後,隨時出來協助“慧”。人類大多是屬于這一類型,因爲我們都是運用世間的慧來解決問題。另一種稱爲“定行者”,他們無論做什麼事都很謹慎,集中一切心力嚴密地審察後才動手,是冷靜、穩重、時常保持定力、喜好修定的人,但這一類人在世上較爲少見。還有第叁類“定與慧平衡”的人,我認爲這是最安全、最安逸的人,隨時訓練定心且常以智慧來思考應思惟的問題,久而久之就養成良好習慣,使“定”和“慧”融爲一體,我相信欲成爲司法人員的你們較適合成爲這一類型的人。

  ● “慧”─“看清”真相、“厭倦離欲”、不再苦惱了

  我已經述說過,也相信各位都已充分了解“定”和“慧”之間的相互關系;接下來所要指出的是:當擁有了慧之後,同時也必須有著“看清”(洞察)的狀態,如果是在“明白”的狀態,就必須要具備“看清”和佛陀那“厭倦離欲的感受”。而進一步從我們所迷愛的東西中退出來。但若由于染愛和迷惑的推動而再度去追求,那就不被認爲是佛教的智慧。佛教的智慧應該是從那沈迷執取的事物中“退出”,完全斷除再也不回頭,這裏的退出和斷除是指內心的感受,而不是外在的行爲。比如摔東西、破壞東西、躲入森林或自殺,這都是不可能發生的;心裏的退出或斷除是心對一切事物厭倦、離欲,不再成爲它們的奴隸,內心得到自在,而不是自殺或走進森林成爲隱士,甚至將一切燃爲灰燼。他仍舊隨著因緣做他應做的事,但內在的心必然和從前不一樣,不再成爲萬物的奴隸,心已解脫 (VIMUTTI) 並獲得自由了,這就是智慧的成果。巴利文稱之爲“擺脫萬物”,尤其是指擺脫我們所喜愛的事物,不再成爲其俘虜。在佛法來看,即使是不喜愛的事物,我們也要想盡辦法拒絕它、遠離它,並受到這種情緒所逼迫,一樣會淪爲其奴隸,因爲我們已不能保持平靜穩定的心,它也和我們所喜愛的事物一樣,在不同的情形下控製著我們,使我們不自在。因此這裏所謂的成爲萬物的奴隸,實在是包括喜愛和不喜愛的事物。

  這一切都顯示我們以慧力從奴隸的困境中擺脫出來,自由自在。佛陀不曾宣說以“戒和定”來淨化我們,但卻宣說要以“慧”來淨化人類。當我們不能擺脫萬物,心就不清淨被汙染了。只有以“智慧”,才能擺脫這世間或其他世間之萬物的支配。“慧”的成果是清淨光明寂靜的,這已顯現出智慧的功能了。

  因此我們必須要全神貫注地觀照著“慧”,以便能明了“慧”的存在以及其最圓滿究竟的狀態是怎樣的。尤其是佛教的智慧,完全是爲了從萬物中拔除出來,特別是四執取。染執有如系縛…

《人類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