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意,这是多么的危险啊!因为它是通向解脱的必经之道,若想要绝对地灭苦,而又不修习八正道,是件不可能的事啊!
从这一切,我们将可以明确地发现四圣谛是无上的智慧,清楚而又正确地阐明“什么是什么”。虽有人告诫我们别去玩弄万物,否则一玩弄即苦,但人们尚不知醒悟,还照旧地玩弄它,不知自拔。因此苦就不断的增加,直到充斥于整个生命中。这些都是愚痴的人啊!都是不明了“什么是什么”真理的无明者,故不能看清楚事物的真相。也就是说,无明的人才会不明了“什么是什么”,往往用错误的方法对待各种事物。偶而他们会正确地对待事物,但这种所谓的正确,也只是依照着那些有无明烦恼的人之爱憎而定,若能合乎于自己的习气,那就是他所认为的正确。因此,苦恼仍旧充斥于我们的生命中,一点也没有减少。虽然世上的俗人认为他们这样做是正确的,那也只是世间的学问;但假如以佛法的角度来看,这仍然不究竟,也即是说:不能正确地明了“什么是什么”,不能正确地对待万物,就还是什么都不懂。相信各位都曾经听过四圣谛法,假如我们真正地观察四圣谛,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的佛教只是“为了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
● “诸法因缘生,如来说是因;诸法因缘灭,是大沙门说”
现在让我尝试来讲解一小段经典给大家听,这只是一般普通的佛法;相信各位也曾经听说过,但却是本题的另一要点,而且也被公认为佛教的中心思想。阿说示比丘这段巴利经文可让我们思考,舍利弗问阿说示比丘:“可否用最精简的话来解说佛教的精华?”阿说示比丘说:“诸法因缘生,如来说是因,诸法因缘灭,是大沙门说”。说明法的缘起及法的缘灭,就是现象的生灭,一切事物从因而生,世尊宣说:“一切事物均有其“起因”,要熄灭一切事物便得熄灭起因”。每个国家的佛教徒,都同意这即是佛教的要旨。佛陀入灭后,阿育王因为对佛法坚信不疑,将这段经文刻在石碑上,虽然只是短短的偈语,却是强有力而又神圣的座右铭。
按照这法则推论,佛教的心要说明了“万物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消失而灭”。也只是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什么”。同时在指示我们:不要认为我所看到的所有现象都有一个永恒的“自我”。其实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只有在因缘和合的条件下才生起,并不断地增长,主因的消失即是现象的消失。这个主因,可解说为能造作或组合的力量,也可以称它为助缘,但它又可成为另一个果的主因。因此眼前的现象或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成果,它是没有自我、不自在的,只是在不间断、无止境的流转中的其中一种现象。所以,佛教是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没有自我的,它必须要随因缘的力量而改变,所以是不自在的。因此,它本身具备了苦。若不要有苦,就得停止或熄灭苦因,当不再有因缘的组合,苦就灭了。这个是主题较深入向各位讲解“什么是什么”,只有智慧的人才懂得,对我们这些只有一般知识水准的人来说,的确难以理解。这些因缘法,正是佛教的精神要点。以上一切解说,都是在告诉我们:万物是虚幻、假有的,它只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我们不应该执迷,直到让心从喜欢或讨厌中解脱出来,就再好不过了。当心识真正能从喜欢或讨厌中解脱出来,这就是脱离了因力(主因的力量),也就是熄灭了主因。如此,就不再为喜欢或讨厌而苦了。从这个主题可以看到佛教的中心法则,说明“什么是什么”,普通人是不曾听过这种不仅正确,而且直接深入探讨的话题。
另一方面,我想要引导各位细心观察,更加理解佛陀出家的目的,世尊从充满欲乐享受的皇宫中离开,毅然出家,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佛经明显地指出:请各位仔细听着,佛陀是为了寻找“真理是什么”而出家。“什么是什么”就是无上真理。尤其是“苦是什么”?“苦因是什么”?“不苦是什么”?“进入不苦的方法是什么”?这就是佛陀出家的动机、志愿与原因。太子出家就是要来追寻无上的“真理是什么”,最后终于圆满、究竟地明了什么是什么”。也就是无上的智慧,即是佛教的本质。
● “什么是什么”──万物皆是无常、苦、无我
现在,假使我们依照一般人所听过的,尤其是那些老年人的口头禅—“三法印”来说,就是无常、苦、无我,这又是另一种佛教的主要宗旨。这些是我们必要知道的,若仍不知其所以然的话,就可说是不明了佛教。“无常、苦、无我”所要显示出来让人们明白的就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万物皆无常,皆是苦;因缘和合或没有因缘和合,皆是无我,这就是佛教原则。对“什么是什么”这个问题,最圆满、最贴切的答覆是无常、苦、无我,再也没有其他的解说方式能这么深入圆满地来解说“什么是什么”。
所谓“无常”,即是万物时时刻刻都在转变中,甚至连一刹那都在改变,没有什么是属于万物本身的。万物皆是“苦”,亦即万物本身已具足了难以忍受的苦的状态,当我们看出苦的性质,就会感觉到令人厌恶,难以忍受。至于所谓万物皆“无我”,这是提示我们:万物没有任何值得我们去执着为“我”或“我的”,也没有办法可以执着是“我”和“我的”。假如我们去执着,一定会演变成苦。这也是告诉我们万物比火更为可怕,更为危险。当烈火熊熊燃烧时,我们能清楚地看见它而不靠近它。但愚痴的我们却看不清万物就是火,所以我们才用一颗很自然、很情愿的心去拥抱、执着这火堆,就存有苦了。在这里,我以“三法印”的角度来告诉各位“什么是什么”,并且明确指出:“佛教即是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
当我们明了“什么是什么”,就不再有疑问,而能正确的对待万物。反之,当我们不明了“什么是什么”,却想正确对待万物,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想要正确实行戒、定、慧,而又不要求获得万物是什么的智慧,那不但是不可能的事,而且是愚痴的想法。因此我们必须从修行中明了“什么是什么”,才可看出它们有什么好处和价值。
我们领悟到这个原理,就必须要知道万物是什么和要怎样去处理,才好真正符合万物的普通性和自然法则。对于这个问题,巴利文经典中的一个主题-OVADAPATIMOK 的法则,就是一个很好的答案。所谓 OVADAPATIMOK 译为一切教诲都是以它为前导,并由它而延伸出来。
OVADAPATIMOK 有三个要点,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是遵守万物真理的重要法则。当我们明了万物不是永恒的、是苦的,执取不到也不能迷恋的,这时,我们就必须很小心谨慎地以正确的态度去接触万物。远离一切恶行,即是舍弃贪爱,但由于习气的趋使而想要造恶,就做出种种不对的事情来,这正是因为不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缘故。我们不应该有违反道德或破坏风俗习惯而去造恶这是不值得的。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遵守智者们所认定的善事而去行善。以上这两项,相信各位将不会有疑问,必定知道它是善法,但这只是道德层次或普通的修行层次,而且是每个人所必须奉行的。只有这样,才能有安稳、有秩序的社会生活。这也是做人应尽的责任,世间上大多数的人都是从这里得到世俗的和乐。至于第三项自净其意,净化内心,远离一切的忧悲,苦恼,我们可以直接说︰那就是佛教的精华,或者直称为佛教。
当我们的心净化,无垢染或没有忧悲苦恼时,即能将心从万物中解放出来。假如我们的心还不能脱离万物的控制,仍时时刻刻被外境的变幻左右,却还妄想着要拥有一颗清净的心,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唯有心中时常保持醒觉并且对世间的一切明了“什么是什么”,那时心才能真正的从万物中解脱出来。当一个人不明了“什么是什么”时,他必定会沉迷、爱恨着任何事物,不可避免的,心又怎么能自由呢?爱与嗔,喜欢和讨厌、满意与不满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然感受。巴利文称这两类感受为 APICANA 和 DOMANA 。无论在什么时候,当人们接触任何事物将会随着一般世俗人的心识状态去执着,因而产生的APICANA 和 DOMANA 的感受。APICANA 译为满意、喜欢:DOMANA 译为不满意、不喜欢。更深入一层的解说,这些事物不曾使我们有碍手碍脚的感觉,它只是捣乱我们的视线。只要那一刹那在心中生起一丝的不快,就称为 DOMANA。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成为情绪的奴隶,不能自主,这是一般普通人的心理状态。当我们在这世间上有着数不尽的情绪时,也将成为数不尽的情绪之奴隶。
总而言之,不了解情绪或一切事物是什么,就是不明了“什么是什么”,因而生起喜欢或讨厌的感受和满意或不满意的感受。APPICANA 的心态是不论任何事物,都想将它占为己有;至于 DOMANA 却是一种排斥的心理。请不要将这两种感觉只局限于爱欲,它所包含的意义更广阔、更为深远;虽然不关系到爱欲,没有爱欲的存在,却仍然使我们生起一种精神上满足而且想要占为己有的感觉,那也就是满意了。反之,如果生起想要拒绝或者出现要将它毁灭掉的心态时,那就是不满意了。假如我们还存有这两种感觉,就不能自由自在,换句话说即是我们尚未能正确明了“什么是什么”,心仍有执着,仍会不断沉迷于爱恨中,心还不能脱离万物的控制,所以还是不能清净。因此佛法较深层的原则是否定(拒绝)凡夫们所执着的爱恨贪嗔。然而愚痴的人们却一直迷失在爱恨中,深陷于善恶而不能自拔。最后,佛法甚至教导我们连善、恶一并拒绝,不再执着一切善恶,心才能真正的清净、自在,不再为万物所蒙蔽。
在此我再重覆这三个主题:(一)诸恶莫作,(二)众善奉行,(三)自净其意,即是使心不再受到支配,才是究竟…
《人类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