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類手冊▪P2

  ..續本文上一頁意,這是多麼的危險啊!因爲它是通向解脫的必經之道,若想要絕對地滅苦,而又不修習八正道,是件不可能的事啊!

  從這一切,我們將可以明確地發現四聖谛是無上的智慧,清楚而又正確地闡明“什麼是什麼”。雖有人告誡我們別去玩弄萬物,否則一玩弄即苦,但人們尚不知醒悟,還照舊地玩弄它,不知自拔。因此苦就不斷的增加,直到充斥于整個生命中。這些都是愚癡的人啊!都是不明了“什麼是什麼”真理的無明者,故不能看清楚事物的真相。也就是說,無明的人才會不明了“什麼是什麼”,往往用錯誤的方法對待各種事物。偶而他們會正確地對待事物,但這種所謂的正確,也只是依照著那些有無明煩惱的人之愛憎而定,若能合乎于自己的習氣,那就是他所認爲的正確。因此,苦惱仍舊充斥于我們的生命中,一點也沒有減少。雖然世上的俗人認爲他們這樣做是正確的,那也只是世間的學問;但假如以佛法的角度來看,這仍然不究竟,也即是說:不能正確地明了“什麼是什麼”,不能正確地對待萬物,就還是什麼都不懂。相信各位都曾經聽過四聖谛法,假如我們真正地觀察四聖谛,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謂的佛教只是“爲了明了“什麼是什麼”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程序”。

  

  ● “諸法因緣生,如來說是因;諸法因緣滅,是大沙門說”

  現在讓我嘗試來講解一小段經典給大家聽,這只是一般普通的佛法;相信各位也曾經聽說過,但卻是本題的另一要點,而且也被公認爲佛教的中心思想。阿說示比丘這段巴利經文可讓我們思考,舍利弗問阿說示比丘:“可否用最精簡的話來解說佛教的精華?”阿說示比丘說:“諸法因緣生,如來說是因,諸法因緣滅,是大沙門說”。說明法的緣起及法的緣滅,就是現象的生滅,一切事物從因而生,世尊宣說:“一切事物均有其“起因”,要熄滅一切事物便得熄滅起因”。每個國家的佛教徒,都同意這即是佛教的要旨。佛陀入滅後,阿育王因爲對佛法堅信不疑,將這段經文刻在石碑上,雖然只是短短的偈語,卻是強有力而又神聖的座右銘。

  按照這法則推論,佛教的心要說明了“萬物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消失而滅”。也只是讓我們知道“什麼是什麼”。同時在指示我們:不要認爲我所看到的所有現象都有一個永恒的“自我”。其實沒有什麼是永恒的,只有在因緣和合的條件下才生起,並不斷地增長,主因的消失即是現象的消失。這個主因,可解說爲能造作或組合的力量,也可以稱它爲助緣,但它又可成爲另一個果的主因。因此眼前的現象或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的成果,它是沒有自我、不自在的,只是在不間斷、無止境的流轉中的其中一種現象。所以,佛教是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是沒有自我的,它必須要隨因緣的力量而改變,所以是不自在的。因此,它本身具備了苦。若不要有苦,就得停止或熄滅苦因,當不再有因緣的組合,苦就滅了。這個是主題較深入向各位講解“什麼是什麼”,只有智慧的人才懂得,對我們這些只有一般知識水准的人來說,的確難以理解。這些因緣法,正是佛教的精神要點。以上一切解說,都是在告訴我們:萬物是虛幻、假有的,它只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我們不應該執迷,直到讓心從喜歡或討厭中解脫出來,就再好不過了。當心識真正能從喜歡或討厭中解脫出來,這就是脫離了因力(主因的力量),也就是熄滅了主因。如此,就不再爲喜歡或討厭而苦了。從這個主題可以看到佛教的中心法則,說明“什麼是什麼”,普通人是不曾聽過這種不僅正確,而且直接深入探討的話題。

  另一方面,我想要引導各位細心觀察,更加理解佛陀出家的目的,世尊從充滿欲樂享受的皇宮中離開,毅然出家,他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佛經明顯地指出:請各位仔細聽著,佛陀是爲了尋找“真理是什麼”而出家。“什麼是什麼”就是無上真理。尤其是“苦是什麼”?“苦因是什麼”?“不苦是什麼”?“進入不苦的方法是什麼”?這就是佛陀出家的動機、志願與原因。太子出家就是要來追尋無上的“真理是什麼”,最後終于圓滿、究竟地明了什麼是什麼”。也就是無上的智慧,即是佛教的本質。

  

  ● “什麼是什麼”──萬物皆是無常、苦、無我

  現在,假使我們依照一般人所聽過的,尤其是那些老年人的口頭禅—“叁法印”來說,就是無常、苦、無我,這又是另一種佛教的主要宗旨。這些是我們必要知道的,若仍不知其所以然的話,就可說是不明了佛教。“無常、苦、無我”所要顯示出來讓人們明白的就是:由因緣和合而成的萬物皆無常,皆是苦;因緣和合或沒有因緣和合,皆是無我,這就是佛教原則。對“什麼是什麼”這個問題,最圓滿、最貼切的答覆是無常、苦、無我,再也沒有其他的解說方式能這麼深入圓滿地來解說“什麼是什麼”。

  所謂“無常”,即是萬物時時刻刻都在轉變中,甚至連一刹那都在改變,沒有什麼是屬于萬物本身的。萬物皆是“苦”,亦即萬物本身已具足了難以忍受的苦的狀態,當我們看出苦的性質,就會感覺到令人厭惡,難以忍受。至于所謂萬物皆“無我”,這是提示我們:萬物沒有任何值得我們去執著爲“我”或“我的”,也沒有辦法可以執著是“我”和“我的”。假如我們去執著,一定會演變成苦。這也是告訴我們萬物比火更爲可怕,更爲危險。當烈火熊熊燃燒時,我們能清楚地看見它而不靠近它。但愚癡的我們卻看不清萬物就是火,所以我們才用一顆很自然、很情願的心去擁抱、執著這火堆,就存有苦了。在這裏,我以“叁法印”的角度來告訴各位“什麼是什麼”,並且明確指出:“佛教即是明了“什麼是什麼”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程序”。

  當我們明了“什麼是什麼”,就不再有疑問,而能正確的對待萬物。反之,當我們不明了“什麼是什麼”,卻想正確對待萬物,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想要正確實行戒、定、慧,而又不要求獲得萬物是什麼的智慧,那不但是不可能的事,而且是愚癡的想法。因此我們必須從修行中明了“什麼是什麼”,才可看出它們有什麼好處和價值。

  我們領悟到這個原理,就必須要知道萬物是什麼和要怎樣去處理,才好真正符合萬物的普通性和自然法則。對于這個問題,巴利文經典中的一個主題-OVADAPATIMOK 的法則,就是一個很好的答案。所謂 OVADAPATIMOK 譯爲一切教誨都是以它爲前導,並由它而延伸出來。

  OVADAPATIMOK 有叁個要點,即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這是遵守萬物真理的重要法則。當我們明了萬物不是永恒的、是苦的,執取不到也不能迷戀的,這時,我們就必須很小心謹慎地以正確的態度去接觸萬物。遠離一切惡行,即是舍棄貪愛,但由于習氣的趨使而想要造惡,就做出種種不對的事情來,這正是因爲不明了“什麼是什麼”的緣故。我們不應該有違反道德或破壞風俗習慣而去造惡這是不值得的。另一方面,我們應該遵守智者們所認定的善事而去行善。以上這兩項,相信各位將不會有疑問,必定知道它是善法,但這只是道德層次或普通的修行層次,而且是每個人所必須奉行的。只有這樣,才能有安穩、有秩序的社會生活。這也是做人應盡的責任,世間上大多數的人都是從這裏得到世俗的和樂。至于第叁項自淨其意,淨化內心,遠離一切的憂悲,苦惱,我們可以直接說︰那就是佛教的精華,或者直稱爲佛教。

  當我們的心淨化,無垢染或沒有憂悲苦惱時,即能將心從萬物中解放出來。假如我們的心還不能脫離萬物的控製,仍時時刻刻被外境的變幻左右,卻還妄想著要擁有一顆清淨的心,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唯有心中時常保持醒覺並且對世間的一切明了“什麼是什麼”,那時心才能真正的從萬物中解脫出來。當一個人不明了“什麼是什麼”時,他必定會沈迷、愛恨著任何事物,不可避免的,心又怎麼能自由呢?愛與嗔,喜歡和討厭、滿意與不滿意,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自然感受。巴利文稱這兩類感受爲 APICANA 和 DOMANA 。無論在什麼時候,當人們接觸任何事物將會隨著一般世俗人的心識狀態去執著,因而産生的APICANA 和 DOMANA 的感受。APICANA 譯爲滿意、喜歡:DOMANA 譯爲不滿意、不喜歡。更深入一層的解說,這些事物不曾使我們有礙手礙腳的感覺,它只是搗亂我們的視線。只要那一刹那在心中生起一絲的不快,就稱爲 DOMANA。也就是說:我們的心成爲情緒的奴隸,不能自主,這是一般普通人的心理狀態。當我們在這世間上有著數不盡的情緒時,也將成爲數不盡的情緒之奴隸。

  總而言之,不了解情緒或一切事物是什麼,就是不明了“什麼是什麼”,因而生起喜歡或討厭的感受和滿意或不滿意的感受。APPICANA 的心態是不論任何事物,都想將它占爲己有;至于 DOMANA 卻是一種排斥的心理。請不要將這兩種感覺只局限于愛欲,它所包含的意義更廣闊、更爲深遠;雖然不關系到愛欲,沒有愛欲的存在,卻仍然使我們生起一種精神上滿足而且想要占爲己有的感覺,那也就是滿意了。反之,如果生起想要拒絕或者出現要將它毀滅掉的心態時,那就是不滿意了。假如我們還存有這兩種感覺,就不能自由自在,換句話說即是我們尚未能正確明了“什麼是什麼”,心仍有執著,仍會不斷沈迷于愛恨中,心還不能脫離萬物的控製,所以還是不能清淨。因此佛法較深層的原則是否定(拒絕)凡夫們所執著的愛恨貪嗔。然而愚癡的人們卻一直迷失在愛恨中,深陷于善惡而不能自拔。最後,佛法甚至教導我們連善、惡一並拒絕,不再執著一切善惡,心才能真正的清淨、自在,不再爲萬物所蒙蔽。

  在此我再重覆這叁個主題:(一)諸惡莫作,(二)衆善奉行,(叁)自淨其意,即是使心不再受到支配,才是究竟…

《人類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