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这是涅槃,在佛陀时代持有这种观念的人比比皆是。至今还有许多人,对于灭苦带着无明。至于更严重的错误是执取情欲为“灭苦”的工具,也有一些人执取情欲为必需品或为生命中的一种粮食,人们把衣食住药,加上情欲成为五种资生物。有一些宗教学说也推崇情欲为灭苦的工具,因此就有新学派,在小佛堂里做出那可耻的行为。因此对灭苦不能彻底认识 (无明) 的人,将会产生很多奇奇怪怪的行为或错误的理解而导致混乱,为世间带来危害。而不知道灭苦道路,即是不知从正见到正定的八正道。但那些还有无明的人,他将看不清这些,肯定是依据烦恼做事,即是依“自我”去要求或信任那外在的物质。没有宗教的人就依靠鬼神,虽然是佛教徒,也有这一类的迷信,由于无明的原故,使他不喜欢八正道的减苦道路,但却以烧香来祈求鬼神来灭苦。
希望大家都学习认清无明,它正笼罩着全世界,遮覆着眼前的光芒,意思是:一般人都自我帮助,以增加知识,但自己的知识却是错误的。而越是知道就得错得越多,而演变成覆盖着眼睛的知识。因此对于这种光芒应该要小心,这可能就是无明的光芒,使我们迷失在错误中,没有发觉到我们正被无明蒙闭着眼睛,造成我们不能战胜苦、沉迷和崇拜着这丑陋的事件-情欲,却认为是人类的理想。实际上,这里的理想(涅槃) 即是最完善最完美的在每一个人未死之前,所应该获得的。我们现在可能就沉溺在这以为人类的理想是情欲,可以说,现在的人每做一种事都只是为了要情欲罢了,然后自圆其说是为了另一种的理想。再给他多两、三世的时间,还是期望着情欲。出生在天堂也是为了情欲,从任何一个角度观看都离不开它。因为无明正笼罩着整个世界,不让任何人逃出。巴利文有这样的比喻:这无明有如厚壳裹缚着我们众生,不能看到真正的光芒。无明是最后的一个“结”,当能断除这后五种的:色爱、无色爱、我慢、掉举、和无明,才能证入最高阿罗汉的果位。
这四种果位的圣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都居于圣界中,即是出世间。如果以他所证悟的“法”来看,就称为圣法:“出世间法”,可把它区分为九种类,即是正在断除烦恼的状态,称为须陀洹道和已断烦恼的须陀洹果,这是一对的道和果;另一对是斯陀含道和斯陀含果;阿那含道和阿那含果;阿罗汉道和阿罗汉果为四双八辈,加上涅槃,一共九种,称为初果圣人、二果圣人、三果圣人和四果圣人,都是在圣人的境界。他们依次第而灭除苦,直到完全熄灭,这种状态很明显的显现于最终的阿罗汉。正确的培育内观,洞察万物的真理,直到真正的灭尽一切的欲望,那就到了圣界和有着能出世间的心识性质。从此,世间那能带来贪爱或嗔恨的事物将不能再控制、支配心了。尤其是阿罗汉,那已完全熄灭烦恼的最后圣果。至于涅槃在出世间法的状态,它将显现出另一种与世间完全不同的状态。世间一切的烦恼状态是怎样的?就必须要把所有的世间性质和烦恼舍去,只遗留下涅槃,这即是完全和世间的状态相反。涅槃的法则不须依靠因缘来组合,也不组合其他,它是诸行的熄灭。当诸行的法则已进入涅槃,它就自行熄灭。假如讲到涅槃的成果,即是内心已不为万物所燃烧,不受打击、系缚、控制着,因为使内心被燃烧、刺痛、系缚的烦恼根源,在涅槃中是不存在的。这种心态难于比较,只得用心思去领会,不论任何一种烦恼,它们的活动和状态是怎样的,一旦进入涅槃的界限内,这些烦恼将无所遁形完全的被熄灭掉,然后它接下来的内心活动又是怎样的呢?假设有一块土地,能将一切的习气和苦溶解殆尽,就有如世间的热带地区,有一寒流将冰块带到这热带地区时,冰块将会在此溶解,烦恼的心识也是如此。
● “涅槃”─放下苦和烦恼,是宗教的终极目标
涅槃 (Nirvana)是大自然其中一部份,但它不被空间所限制,也不为时间所限制,它保有自己原本的状态,它不像世间的事物渗透涅槃之后,烦恼和苦会在涅槃中自行消失。这只是比喻,不能表达涅槃的特性,因为它不像家、国家等具体的物质。但只是以比喻的方式来谈涅槃,它是熄灭诸行的所在,脱离一切束缚;从一切中寂静、舒畅,才没有任何事物来燃烧、刺痛、磨擦、束缚,这就是最后一个出世法的状态,也是我们佛教徒所趋向的最终安乐的目标。
这十个细微的烦恼从开始修行到证得最终的果位,这些内容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上,也阐述了它所表露出来的各种状态,使我们能看清。谁能舍弃那一个阶段的烦恼,就处于出世间的那一个阶段。当能彻底的舍去,将获得最终的成果,这一切,都因涅槃而终止。佛陀宣说:“每一位佛肯定都称颂涅槃最高无上的法。”一切事物皆已寂灭,关于我们所讲的这一些,都是培育内观和佛教中的最终成果,是必须要研究、学习直到明了;也必须要有一定的程度,才可成为真正的学佛者,那即是彻底看清而真正的进入佛教中,否则只是普通的学佛者,而不是一位看清真理的人。因此,每一个人必须要洗净自己的烦恼,将会生起那看清的“智见”,当另一半的烦恼真正的被拔除了,就有清净、光明、寂静的成果代替烦恼。我在这里介绍及恳请各位,应在这种情形下研究学习佛教,以便能进入佛教的实质中。
第九章 佛教与人类
--------------------------------------------------------------------------------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各位法律系的同学:
我已经把佛教的原则有层次地解释了,佛教即是“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什么是什么”的真相,是指万物本来是无常、苦、无我的,但由于染执的驱使,令众生沉迷、贪爱、憎恨着万物。在佛教中实践戒定慧的方法,就是断除染执心,染执所紧紧拥抱的对象是色、受、想、行、识,一旦悟出五蕴之实相,就了悟万物,产生厌倦离欲而不再染执,能生活在“合情合理”中,即是终日都充满喜悦,这都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善行、德行、智行所引发的。
当心能寂静下来,有轻安感,产生定并不断地透视看清真相,直到生起离欲、解脱、涅槃,这是随着自然因缘法而定。假如我们想要有迅速的方法来修,那就是内观法门了,从有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直到逐渐的上升到智见清净,最终将断除各种结 (烦恼),证悟果位。在这系列演讲中,我们都一直指出佛教中最简要的实践道路,也能看出佛教有些什么,同时也提出行持的圆满原则。至于今天最后的两个机缘中,我想对学佛者提出应注意和观察的意见,我将讲解种种宗教的起因及一般人眼中的佛教,以便进一步防止人们对佛教误解。
当问到什么是宗教发生的原因,所有宗教都有同样的结论:世上一切的宗教,不论是低级或高级,根源都是来自“恐惧怖畏”。但是这些宗教家都将注意力集中于古代不文明、低级的恐惧中,将大自然的种种神秘、深奥现象归为宗教的根源。如此,分析解说也未尝不可。但恐畏是有层次上的不同的,所以现在让我们继续观察下去。
我们已经明了宗教的由来是恐惧怖畏,就先得思考宗教的行持步伐。每一种宗教都努力地要脱离心灵上的恐惧和危机。而如我所说的佛教即是“明了“什么是什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程序”,意思是明了后能脱离危险事件。因此,总括来说:从古至今,自低级宗教到高级宗教,都是为了要脱离危险,或脱离对心灵的危害而产生的,这些宗教是为解除人们天性的恐惧而设的。外在的危险如猛兽或敌人等,人们也惧怕,并且能随机而挣扎、逃脱,而内在心灵的恐畏和危险的产生,则是属于另一部份,人们起初只是接触到外在超自然的事物,如雷击或其他恐惧的事件,原本是自然现象,人们却解说成超自然的。因此就产生新的观念、新的方法脱离险境,这就是宗教最初的根源。
如果我们打开现在的宗教书本,探求宗教发生的原因,最终结论的共同点是,古人对闪电、雷击、黑暗、狂风、暴雨等现象的恐惧,都是超越古人所能理解的。因此古人就以这些恐惧现象为宗教的发生原因,这些人对危险事件的方式为自我妥协,而做祈祷祭拜;然而现代的聪明人又怎样做呢?宗教师都教导人们以各种各样的祭拜仪式来讨好那些灵物、妖魔鬼怪。这同样是宗教的起因:都源于恐惧布畏,并随着恐惧去行持,这些恐惧感即随着人类文明而提升,现代人对外在大自然的害怕转变为较细微和更高度的恐惧。人们祭拜自己怖畏的天灾,这种宗教最后成为被取笑的对象;曾有人以漫画来讽刺人们俯伏膜拜雷电交加的情形,这是猫狗都不如的可笑复可怜的行为。
现代人的怖畏逐渐的提升到物质能力所不能协助的恐惧,如生老病死,甚至一般的忧悲苦恼、心中的黑暗,都由于贪嗔痴所致。虽有钱有势,但也不能克服生老病死和贪嗔痴所煎熬燃烧的苦。印度的行者很多,有些行者也追求智慧和真理,他们想寻求战胜生老病死和贪嗔痴的方法,这种行为比膜拜神灵进步,这就是有智慧的宗教生根的地方,更深刻地说,人类因为担心害怕不能进入最高境界,所以发现战胜生老病死的智慧。找到智慧,人们就不再担心害怕了。
● 佛教起因
佛教也是由于怖畏的原因而出现,但不属于愚痴迷信的恐惧,不将妖魔鬼怪等认为自然界的主宰者,或以为天空中有能创造的神。佛教认为更应该怖畏的事是由生老病死所引发出来,被贪嗔痴所燃烧和逼迫的煎熬。佛陀因此出现他圆满地觉悟了战胜恐畏的方法和灭苦的实践方法。佛教译为智者的宗教,因为 BUDDHA 译为智者、觉者和悦乐者,智者不再…
《人类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